兩位聰明人完成拉鏈發(fā)明
在最困難的地方,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創(chuàng)新契機。創(chuàng)新的靈感火花往往會在那些不便捷、不舒服、不順手、不暢銷的困境中迸發(fā),一個新鄰域或許就因此而生。每一件生活中常見事物所蘊藏的創(chuàng)新故事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例如,人們?nèi)粘I钪谐S玫睦?,其實就是為了避免扣子太多,扣起來耗費時間而發(fā)明的。
美國機械工程師威特康·賈德森是拉鏈最初的發(fā)明者。有一次,他急著出門去參加一次宴會,但在扣完一只長筒靴上的二十多個扣子時已累得腰酸背疼,匆忙中還扣錯了扣眼,只得解開重扣。這樣一折騰,當他趕到會場時已經(jīng)遲到了,他不得不向朋友道歉。
賈德森內(nèi)心對出門前在家里的折騰耿耿于懷,決定發(fā)明一種新式扣子來節(jié)省花在上面的時間。有一天,他路過一戶人家的院子,拴在院子里的狗對他張口狂叫,他看到狗嘴里交錯的犬牙產(chǎn)生了靈感,如果把靴子上的扣子換成交替的犬牙,不就把所有扣子連起來了嗎?他很快設計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條“拉鏈”。
這條“拉鏈”包括兩條鏈條,每條鏈條上裝有交錯齒狀的鉤子和鏈環(huán)。賈德森把自己的發(fā)明取名為“可移動的扣子”,并且申請了專利,還裝在了靴子上。1893年,他帶著自己的專利去參加了芝加哥世博會,希望能尋求商業(yè)突破,但并沒人買他的賬,因為當時這項發(fā)明需要手工制作,成本較高,且質量不夠穩(wěn)定。直到他離世,“可移動的扣子”也一直沒有出現(xiàn)重大突破,賈德森的公司也慘淡經(jīng)營,沒能獲取商業(yè)利潤。
不過對“拉鏈”的改進并沒有隨著賈德森的離世而結束。來自瑞典的移民森貝克繼續(xù)在改進“拉鏈”工藝的同時進行商業(yè)化嘗試。這一次,森貝克是從鐵勺上獲得了靈感。
他去一個店鋪里買鐵勺,這家店鋪的老板把店里的各種物品都擺放得很整齊,特別是鐵勺擺放得十分巧妙,上面一行的勺柄懸掛在鐵棍上,下面的一行則是勺斗在上,與上面一行的勺斗咬合在一起形成了交錯的布局。森貝克選中了下面的鐵勺,拽了下竟然沒拽下來。
這啟發(fā)了森貝克,他提出了由“牙齒、拉鼻和布袋”三部分來組成“拉鏈”的新構想。他把“拉鏈”的齒部形狀改造成勺斗狀,頂端呈凸狀,末端凹狀,滑動裝置一滑就可使左右“齒狀部分”嵌合,再滑回則分開。
人們?nèi)缃癯R姷睦溣纱苏Q生了,森貝克開始批量制造拉鏈,并游說百貨公司把拉鏈裝在衣服上。但由于此前的拉鏈質量不好,給人們留下的壞印象還沒消除,森貝克并沒接到多少訂單。直到軍方因為拉鏈能讓士兵節(jié)約穿衣速度而大量訂購,拉鏈的春天才到來,并逐步推向世界。
不過,拉鏈擁有現(xiàn)在的名字,還要等到1923年,當時一家公司要推銷自家裝有拉鏈的靴子,想為其起個形象的名字。因為這種靴子只需拉一下就能穿或脫,十分方便。當時的經(jīng)理腦洞大開,想到“Zip”這個擬聲詞——物體快速移動的聲音,便將這種靴子命名為拉鏈(Zipper)靴。后來“拉鏈”就成為所有類似無鉤式紐扣產(chǎn)品的總稱,并一直應用到現(xiàn)在。
(張瑜/文,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