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傳說西北關(guān)中玉女洞中有一奇特之泉,極清澈,又異常甘美。若人有幸得飲此泉,不只百病全消,還會長生不老。
蘇軾在游玉女洞時,口干舌燥之際痛飲仙泉,頓覺名不虛傳。蘇軾是個頗懂享受之人,當(dāng)即決定定期派手下衛(wèi)卒前來取水。為防止衛(wèi)卒用其他地方的水冒充此泉之水,蘇軾與負責(zé)玉女洞事務(wù)的中興寺僧破竹為契,兩人各持其一,作為衛(wèi)卒往來的憑據(jù),戲稱為“調(diào)水符”。應(yīng)該說,這個類似于古代調(diào)兵的方法從理論上說確實高明,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不盡如人意:每次衛(wèi)卒取水后,半路就將其喝光,再裝滿河水回去交差。受騙的蘇軾非常懊惱,和別人又沒法說,只好給弟弟蘇轍寫信大倒苦水,慨嘆人心之不古無過于此也。
蘇轍的回信很快到來。令蘇軾大感意外的是,自己的牢騷不但沒有得到絲毫回應(yīng),換來的卻是令他汗流浹背的一頓針砭:“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簡。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誰謾。渴飲吾井泉,饑食甑中飯。何用費卒徒,取水負瓢罐。置符未免欺,反覆慮多變。授君無憂符,階下泉可咽。”蘇轍一針見血地指出,錯誤并不在于取水之人,而是在于喝水的哥哥欲望太多。
蘇轍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不及其兄,但他這番充滿智慧與哲理的真誠勸諫,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誠然,人生天地間,總有七情六欲,正常的欲望無可厚非,但更需看到,人之為人,一定不是因為人是“欲望的洞窟”。有理智、講理性,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欲望的奴隸,才是人的價值所在。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想問題,做事情,把握好度是關(guān)鍵。關(guān)心收入,但不干凈的錢一分也不能要;有點愛好,但玩物喪志就不可??;有人情味,但循私廢公就碰不得。給欲望安上閘門,給行為劃上邊界,方能知足知止。
平心而論,身處紛繁復(fù)雜的社會,各級領(lǐng)導(dǎo)干部面臨的誘惑不少,這樣那樣的沖動難免,這就帶來了挑戰(zhàn)與壓力,也是考驗人、鍛煉人的契機。不義之財不拿,不當(dāng)之利不得,不法之事不為,每一次取舍,每一次選擇,其實都是在凈化心靈、增強免疫力。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讓理智戰(zhàn)勝貪欲,既是管理和駕馭欲望的過程,也是提升和完善自我的過程。只有這樣,干部的腰桿兒才會硬起來,前行的路才會越來越好走。
蘇轍少時健康狀況不佳,長期為肺病所苦,卻比身體強壯的哥哥蘇軾長壽,且蘇軾的衣食多由蘇轍接濟。這個匪夷所思的反差不能不令人驚嘆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