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城,在黃河邊上,距銀川1小時車程。橫城筑于明代,至清代都有駐軍,是黃河寧夏平原上的著名渡口。
明代,寧夏沿邊的軍事防御任務(wù)極為艱巨。為此,環(huán)黃河修筑了東長城、北長城、西長城,依地理環(huán)境三面以長城相擁,從布局上應(yīng)該是非常嚴(yán)密的了,但實際上還有漏洞,即缺少黃河邊上的防守。
東長城,主要分布在黃河?xùn)|岸今鹽池縣境內(nèi)。明代正統(tǒng)之后,蒙古人進駐河套地區(qū),花馬池一帶的軍事地位逐漸凸顯出來。明朝政府在花馬池增設(shè)守御千戶所,到了正德元年(1506)改為寧夏后衛(wèi)。明代在這里修筑有兩道長城:一道是成化十年(1474)右僉都御史徐廷章、都督范瑾奏筑的“河?xùn)|墻”,是明代寧夏鎮(zhèn)最早的東長城;一道是嘉靖十年(1531)三邊總制尚書王瓊奏筑的“深溝高壘”城墻,這道城墻的緣起在興武營。那個時候雖然沿著黃河?xùn)|岸修筑了東長城,但沒有在長城與黃河岸邊的銜接處修筑城堡。朱栴的《寧夏志》寫到黃河津渡時,還沒有提到橫城。
明正德二年(1507),時任固原陜西三邊總督、右督御史楊一清奏筑橫城堡,城堡周回一里許,駐守軍隊三百名,管控著黃河與長城的接壤處,渡口的作用也得到了發(fā)揮。橫城堡在黃河?xùn)|岸,依黃河而筑,東至紅山堡二十里,西逾河至寧夏府城二十里。橫城總堡之外,管轄著馬頭墩、小平山墩、大平山墩、清平墩、石嘴墩、平湖墩等七個烽堠,用以觀察和瞭望敵方情況,及時報告信息。
橫城堡的修筑,不但控制著東長城最西端現(xiàn)黃河相銜接的口子,而且扼守著穿越黃河的要塞。它將長城內(nèi)側(cè)沿線的重要城堡清水營、興武營、柳楊堡等地連成一條線。橫城堡修有暗門一道,與長城外邊的游牧民族有通市往來,每月三次,每十日交易一次。交易物朝廷有明文規(guī)定,硝磺、鋼鐵、軍器、白米、白面、豌豆禁止出口售賣,能出售的主要是布匹、粗糧,進來的主要是羊只、毛氈、皮張等。明清以來橫城都承載著這種功能。明代的舊市場在長城以北30里處,清代的市場可能近在橫城暗門之外。
由于橫城的重要位置,明代巡撫楊時寧將原土筑城“甃以磚石”,更為堅固氣派。清代,清政府與蒙古上層結(jié)成政治聯(lián)姻,來自于蒙古高原的軍事威脅消除了,橫城的軍事防御價值已逐漸淡出,通道渡口功能逐漸凸顯??滴跤H征噶爾丹前往寧夏,即沿長城內(nèi)側(cè)這個大通道直抵黃河邊上的橫城??滴醪坏v蹕橫城,而且在這里祭祀黃河。黃河被尊為“四瀆之宗”“百泉之首”,屬國家祭祀之列。帝王在橫城祭祀黃河,這是否是寧夏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尚需深入挖掘。
清乾隆六年(1741),橫城重修,城高三丈,墻基厚二丈五尺,頂寬一丈五尺,城門一道,門樓一座。乾隆二十五年(1760),黃河水泛漲,城墻初沖塌,靈州知州西岷峨呈文修筑獲準(zhǔn)。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動工,來年三月工竣,耗三千三百三十五兩。新橫城修筑好之后,駐守都司一級的軍官。
10年前,我們考察橫城堡時,緊靠黃河的西北兩面城墻和城墻南面的甕城還在,距離黃河十余米之遙,黃河水擦城墻下的路基而過,殘留的城墻高約丈余,磚門洞上的城磚斑駁蒼老。城里似乎只有一家住戶,顯得很清冷,只有主人小狗的狂吠之聲不時打破古堡的沉寂。即使如此殘破,但古城的格局還在,它與黃河相伴的險要奇特之處還能感覺得出來。而十余年后的今天,殘留的古城墻也已蕩然無存。
黃河依舊,城堡沒了,曾經(jīng)發(fā)生在古城里的歷史沒有了承載物,只留在了文字里。其實,文字里的橫城堡,與黃河邊上存在過數(shù)百年的橫城,視角上是無法對等的。橫城堡,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它原本是屬于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