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城,明代屬于陜西固原州管轄,清代光緒年間又隸屬于平遠縣(今寧夏同心縣),但平遠縣仍屬于固原州所轄,現(xiàn)在屬于甘肅環(huán)縣地界。緣何名為白馬城,當?shù)厝艘颜f不清,也看不到相關民間傳說故事。
去白馬城,從固原走最近。我們是從甘肅環(huán)縣縣城動身前往的,這里距白馬城大約100公里。車子沿著山路轉,實際上走了近3個小時。到白馬城是下午5時,太陽已偏西。到了這里,地理方位告訴我,這里距固原市彭陽縣草廟鄉(xiāng)也很近。快到時,遠處的烽燧堠墩已依稀可見。
過去對白馬城的理解,以為僅僅是明朝政府牧馬的地方。明代,為了防御蒙古兵鋒的南下,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區(qū)畜牧了大量的馬匹,以裝備強大的騎兵部隊。寧夏固原境內是當時由軍隊直接管理的重要牧馬地區(qū)。白馬城的得名,與明代牧馬業(yè)在這個地方的繁榮是密切關聯(lián)的。
實地考察才知道,這里不僅僅是馬政,防御更為重要。白馬城的修筑,實際上是利用了一座奇險的山,當?shù)厝朔Q復鳳山。城池隨山形地貌而修筑,故起伏奇險,沒有規(guī)則。從地形看,城為南北方向,城東有溝谷名為大墳灘溝,溝沿岸至城墻有平臺;西側溝谷名為白馬城溝,兩條溝谷夾一座山而交匯于山之北;西溝的水系與山北之溝谷相匯在一起,一直向北延伸。有水相通的地方,正是明代蒙古兵鋒沿溝谷水系南下的通道。白馬城的修筑,就是為了堵截和防御這條通道。這里先前為“本苑馬寺牧地,有井泉”水系。淪為蒙古兵鋒南下的通道后,這里的牧馬地逐漸荒廢。白馬城的修筑,緣起于整飭固原等處兵備,陜西按察司副使成文,時任固原衛(wèi)指揮符深、苑馬寺清平苑圉長張子儀,他們先后都有文本上呈:“勘得固原東路撒都城即白馬城,委系緊要隘口……地頗肥饒,可作安軍之業(yè),以外仍作草場?!贝藭r,正當楊一清出任固原陜西三邊總督。他以《為諮訪群策以裨邊務事》再呈奏朝廷,同時陳述了一個完整的修筑白馬城的計劃和設想。如筑城的人夫、支應的口糧、所用鐵器稍把等,都有詳細預算,包括石杵之類的用具都列入其中,統(tǒng)一由附近衛(wèi)所(明代地方軍事設置)調劑籌辦。每一個建筑環(huán)節(jié)用銀,都有詳細預算。城樓、眷門、大門樓、倉厫、廂房等建筑規(guī)模、用料材質都有詳細的銀兩折算。《嘉靖萬歷固原州志》記載:“修筑城墻、門樓等工程始于當年七月,及十一月天冷止,城垣與大城北門全部完工,南門及官廳、樓鋪留待來年?!碑斈隂]有完全建成。這一年是嘉靖四年(1525)。
白馬城筑好后,數(shù)次出任明代固原陜西三邊總督的楊一清親往閱視。在軍隊駐守與管理方面,按照先例召募軍隊。軍隊召齊備后,每人劃撥近堡地一頃,令其耕種,十年之后,再量收子粒,還是參照屯田的形式。環(huán)縣文管所做過考察丈量,白馬城的總面積25萬平方米。
白馬城的修筑不是獨立的。依據(jù)楊一清文集的記載,白馬城的修筑,不僅提升了這一線的軍事防御能力,而且與明代北部中路設置的平虜守御千戶所(下馬關)、西路紅古城(同心城西南),形成了一個東、中、西防御體系,成為固原東路防御的重要屏障。明朝軍隊在白馬城駐守堵截,可防御蒙古騎兵南下進入甘肅鎮(zhèn)原、平?jīng)?、涇州,直抵陜西邠縣等縱深之地虜掠。
古代防御,城池與水源是一體的。白馬城的修筑,還有水源白馬井墩的改筑問題。改筑的方式就是控制水源,即在水源處“展筑寬大的月城”,將白馬城與月城連在一起?!霸鲁?,就是所謂的“關城”。有了堅固的城池防御,“有警,撥軍在彼占據(jù)水頭,使賊馬不得飲水,則賊路自可斷絕?!卑遵R城未修筑時因水源外露,蒙古騎兵常在這里“乘水草劄營”,這里就變成了蒙古兵鋒的“巢穴之所”。有了這個“巢穴之所”,蒙古騎兵就可以在這里“更番虜掠”。因此,對于明朝來說,白馬城的修筑軍事防御意義重大。
白馬城是在舊撒都爾城的基礎上修筑利用的??梢姡遵R城與早期朝代的城池有關。從字眼看,似乎是元代的名字,但元代沒有必要在這里筑城;說是宋夏時期的,稱謂也有不妥之處,西夏不會把城筑在這里,也筑不到這里。山頂南墻外筑有橢圓形甕城,當?shù)厝朔Q為“紫禁城”,還隱藏著幾分神秘。
城中唯一的遺物,就是明代人留下的立碑。碑高195厘米、寬106厘米、厚17厘米,是一種紅砂石刻成。碑刻正面是“固原東路創(chuàng)修白馬城記”,背面所刻內容為白馬城防御體系整體布局情況。這通石碑是明代的原物,自然是難得的寶貴遺產(chǎn)。環(huán)縣文管所非常重視這里的管護,雇用當?shù)厝藶槲谋T,負責城堡的看管。石碑在城中數(shù)百年,除了歲月風雨的侵蝕外,似乎看不出有人為的破壞,還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卮A⒃诨牟輩仓?。只是石質不是甚好,沿邊一周文字損傷嚴重,有些文字已模糊不清,中間文字依舊清晰。此碑的內容,一是界定了白馬城的四至,內容與楊一清文集記載一樣;二是記錄了當時筑城的過程與防御思想;三是記載了各級各類地方官員參與筑城;四是碑文的價值。碑文撰寫者是王九思(1468~1551),陜西鄠縣(今陜西戶縣)人,為明代著名文學家,與前七子領袖李夢陽等一起號稱十大才子。弘治九年(1496)進士,官至吏部郎中,宦官劉瑾專權時貶謫壽州同知。明代寧夏屬陜西所轄,故此碑請才學聞名朝野的地方名流撰寫,自在情理之中。尤其是著名文化人為一處城池撰寫碑文,數(shù)百年后更有文物與文化價值。白馬城四周的烽燧也是一大景觀,環(huán)城兩邊山巔高聳矗立,數(shù)量多且保存完好。由這些烽燧堠墩,也可看到當年白馬城作為重要防御屏障的軍事價值。
城中有清代以來的廟宇,看得出香火旺盛,亦可見當?shù)厝说拿袼讉鞒小?/p>
離開白馬城時,已夕陽西下,布在天邊的余輝,映襯著一身土黃色的高高的烽燧,看上去粗獷而蒼涼,似乎要折射出當年的時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