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櫻花
去朋友家吃飯,朋友的媽媽——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端出來6碟兒小菜,魚籽一盤,臘魚一盤,臘肉一盤,花生米一盤,另外兩盤時令疏萊。碟兒都一色的,不大,比巴掌大一圈兒;萊量也不多,蓋住盤底后再往上摞二小鍋鏟就打住了。菜炒得紅是紅白是白綠是綠,碼得整整齊齊,一根不翹,一絲不溢,碟幾外面也是干干凈凈的。見菜知人,老太太通身上下清清爽爽,后面一發(fā)髻梳得整整齊齊,大布衫斜扣襟扣得嚴嚴實實,兩手雖如枯藤,青筋綻露,指甲前端卻剪得圓潤,指甲縫白白的。
那樣分量的菜分明是用來淺嘗即止的,不許饕餮。味道極可口,吃一口余味繞齒三國,你不能連連下著,盤子會見底的。每人都能吃到,每人都有定量,夠吃但吃不夠,你真不敢把別人的份額也搶進嘴,坐在那樣的人和菜面前,你會自覺的,那種氛圍對人有莫名的約束力。
老太太的吃品是這樣的——
她伸出筷子,準確地搛起一粒魚籽。之所以用準確這個詞,筷子頭既無偏移也不停留,落著即起,—搛即中,搛起的數(shù)量精確到—粒,只—粒。然后慢慢放入嘴中,咀嚼,微笑,仿佛食物的美味帶給她無限的愉悅并且使之心存無限的感激。
之所以用吃品不用吃相這個詞,是覺得用吃相這個詞玷污了老太太的風度。吃品與吃相也有質(zhì)的區(qū)別,類似于精致清幽的藍花瓷與放獷粗糙的士缽盂之別。
猶記得那盤—指甲—指甲大的臘魚塊,略咸,微甜,透著清冽的酒香,跟自家里腌制的有天壤之別。就問,怎樣做的呢。老太太不緊不慢地說,冬至腌的草魚,腌制半個月后,掛起來曬些日子,再剁開了曬些日子。收進壇里,壇底放—杯白酒,密封好。過_個月,讓白酒在壇里滿滿揮發(fā)熏染,就成了。
歲月易逝,人生易凋。再去朋友家,這位老太太在墻上的一幅黑色鏡框里向我恬靜地微笑。好像是昨天才吃過她的飯,她清秀的模樣和靈凈的菜肴依舊可見可嗅,可悅目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