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群,鹿風芍
(1.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福建廈門 361005;2.山東行政學院,濟南 250014)
試論以新圣賢作為大學生人生目標的意義
常大群1,鹿風芍2
(1.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福建廈門 361005;2.山東行政學院,濟南 250014)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中醫(yī)等都把圣人作為人生的目標,當下高等教育應當引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圣賢教育,并賦予圣賢教育以新時代的內容。大學不僅是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地方,還是培養(yǎng)具有高尚人格的圣賢的地方。大學生應以學做圣人為目標,成為具有大善德、大胸懷、大智慧、超常能力、健康體魄、控制情緒、為公利生等的圣人素質和境界的新時代的新圣賢人才。其以大公思想、以內向性的生命自由觀念克服對外物極端占有的異化欲望的觀點,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新圣賢教育以證悟本心、凈化心靈、涵養(yǎng)道德、浩然正氣的生命學機理為內容,利用靜坐、太極拳等傳統(tǒng)養(yǎng)生訓練為輔助手段,從而達到提高大腦思維能力、增強意志力、生機旺盛、氣血充足通暢,培養(yǎng)仁愛和諧之身心素養(yǎng)之目的。
新時代圣人;大學生;人生目標
中央發(fā)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重要意義,要求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教育和社會生活中;而圣賢文化正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洞髮W》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1明了自己的內心有一個“明德”,即光明的善德和聰明智慧,在社會生活中、在人與人交往中去體現善德和智慧,普天下一家親,最后到達“至善”的境界。這種大善德和大智慧正是圣人的品德特征,是“大學”學做圣人的學問?,F在大學生學圣人之道,學做圣人,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的需要,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內容。通過修持達到圣人目標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千百年來的重要實踐,大學應該開設相應的課程,把新時代圣人目標作為大學生的人生目標。
關于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教育,已經是大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2014年6月在南開大學召開的“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教育”論壇,明確指出大學要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優(yōu)秀平臺,應從各自不同的專業(yè)角度,對這個重大的歷史性課題做出自己的貢獻,指出大學工作的重心必定聚焦于人才培養(yǎng)。2014年7月在貴州舉辦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大學校長責任座談會”上,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貴州大學等二十多所國內高校校長、書記簽署并發(fā)布《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大學校長責任共識》,明確提出自豪禮敬、堅持“兩創(chuàng)”、兼容并蓄、知行合一、樹德立人、以文化人、經世致用、自覺擔當等八個方面的責任內容,為明確大學教育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責任提供了重要參考。近年來學者們都認為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如美德、禮儀、孝道等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占具重要位置,對大學實施傳統(tǒng)文化經典教育的重要性,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高校課堂、融入大學實踐活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入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體系等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對于大學教育中傳統(tǒng)文化傳承之具體內容和落實涉及較少,對于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內容重視不夠,對儒學、道家等的圣賢的人生追求研究較少,而這正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核心內容傳承的缺失之處。本文提倡一種新圣人的育人目標,就是在21世紀的新時代,把圣賢教育的傳統(tǒng)賦予新時代的內容,把儒家以培養(yǎng)具有大善德、大胸懷、大智慧的圣人作為人生的目標,把孔子的仁愛、孟子的浩然之氣、二程朱熹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心學家的圣人追求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教育,把大學生培育成為既是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等專業(yè)知識的人才,又是具有大善德、大胸懷、大智慧的圣人素質的圣賢。圣人與人們的道德、胸懷、智慧的提升息息相關,一方面圣人是我們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標,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是高不可攀的海市蜃樓,圣人觀念完全可以融入我們的教育、融入我們的生活。本文選取此問題來論述,希望以此引起教育界的重視。
圣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的作為人的最高目標,做人做到圣人,也就達到了人生的極致。內圣而外王,有了內圣的品質,在社會上就可立德、立功、立言,為社會做貢獻。各家各派都對圣人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圣人是具有最高道德水平和最高智慧及能力的人。儒、道、醫(yī)等只是在圣人概念的具體內涵等方面有不同的理解。
儒學在人倫日用上為圣人命名,認為圣人具有最高的道德和智慧,制定人間的禮樂制度,得天理,行教化。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保?]119“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2]118孔子認為堯、舜、禹和周公是稱得上圣人的人,他認為“周之德”是偉大而崇高的“至德”。[2]119孔子認為圣人具有超人的才智和能力,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2]116孟子則認為圣人是“人倫之至也”,具有在道德倫理上的偉大,在人類社會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3]64而《中庸》有對圣人的大段描述:“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fā)強剛毅,足以有執(zhí)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保?]37學做圣人是人生觀,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宋明理學特別強調要做圣人,他們自己以圣人為目標,教育學生也是以成圣成賢為目標。張載“為諸生講學,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已”。[4]383周敦頤認為“誠、神、幾,曰圣人”。[5]33他說:“故圣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天道行而萬物順,圣德修而萬民化?!保?]36
先秦道家的圣人觀與漢代以后的道教成仙的目標相結合,演化為唐以后內丹而仙、救世救民的圣人觀。老子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而道的特性是虛無無為,人生的目標就是與虛無無為的道相融合,人有道的體性,就是圣人。他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保?]442又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6]476圣人專心于道,虛無無為,心靈寧靜,超然物外。宋代陳顯微認為內圣就是煉成內丹而得道的人。他認為道士修煉,神氣凝結,“猛烹極鍛,煉成真丹”,而在丹成之后的“有道之士,能成為圣人”,這樣的圣人“顯諸仁,藏諸用,以盡內圣外王之道”。[7]721實踐道教內圣外王最好的例子是金元之際的丘處機,他修煉有成之后,以70歲的高齡,利用三年的時間,從山東去到今阿富汗和印度北部地區(qū),見到成吉思汗,勸說他停止戰(zhàn)爭的屠城和濫殺,給漢族中原地區(qū)的人民以休養(yǎng)生息之機,一言止殺見奇功。
中國醫(yī)學則認為圣人和于陰陽,淳德全道,恬愉虛無,治病救人,仁心仁術。傳統(tǒng)文化的圣人觀,是我們今天在人的現代化上擁有的極為有意義的資源?!饵S帝內經》把圣人跟真人、至人、賢人等一同視為人生修養(yǎng)的目標: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圣人“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8]7歷代醫(yī)家都把養(yǎng)生治病作為圣人的功業(yè)。明代著名醫(yī)家楊濟時在他的對策《諸家得失策》一文中說,為生民立命,使人壽命長久,“此固圣人贊化育之一端也”,是圣人“裁成天地之道”,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而創(chuàng)立醫(yī)學,為人治病、保元氣是“收圣人壽民之仁心”。[9]519-520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yǎng)性》中認為,向上古圣人學習養(yǎng)性之道和德行是身心健康的良方,而不是得病才去就醫(yī)。養(yǎng)性在于德全,而不是竭其精、散其真、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否則必然半百而衰。
圣人的品質是大善德、大胸懷、大智慧,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有健康的體魄,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從小我到大我,克除了情緒的干擾,達到了為公利生,仁民濟物,人我平等,物我同觀的高級境界。
內圣是外王的內在生命基礎,倘若沒有內圣的品質,外王的事功是沒法做好的?!吨杏埂氛f:“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1]37沒有“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的境界氣象,沒有“聰明圣知達天德”的品質,就做不到“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的圣人行為。所以,在證悟本心、開發(fā)智慧和能力、凈化心靈、涵養(yǎng)道德、控制情緒、培養(yǎng)浩然正氣、健康身心等方面,圣人有其內在的生命基礎。
(一)證悟本心,激發(fā)生機,呈現善德,開發(fā)智慧和能力
證悟本心是儒家和禪宗都致力于此的人生目標,宋明理學心學與禪宗融合,心學強調要證悟本心,發(fā)明良知。王陽明教人體悟良知,證悟本心,并在現實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良知善念即是知,也是行,要做到意念中全是善念,從而呈現出全善的圣人品質。聶豹說:“故致知者,心充滿其虛靈本體之量,以立天下之大本,使之發(fā)無不良?!保?0]253如果能夠體悟心本體,心本體的虛靈充滿生機,意念一發(fā)就是善的,這是圣人的標志。熊十力曾舉出楊慈湖、詹子南、錢緒山、羅念庵等開悟的例子。林繼平說:“宋明哲學的核心觀念,實際上,就是作者常說的,一個形而上的、可實證的、靈明的本體世界?!保?1]6以此達到一個圣人,一個全善的人,一個理想的人。他引李二曲《富平答問》的話說,“此為仁義之根,道德之樞,經綸參贊之本”。[11]163李二曲認為找到人的靈明本體是“人生第一要務”。[12]17
證悟本心,不僅可以發(fā)現良知,還能發(fā)現良能,即人本身具有的智慧和能力,人心無疑是人的本質所在,人的聰明才智都是人心所具有的。朱熹說:“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心者,氣之精爽。心官至靈,藏往知來?!保?3]85張載主張人的神是氣所固有的功能,他說:“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蓖醴蛑忉屨f:“耳目官骸亦可狀之象,凝滯之質,而良知良能之靈無不貫徹,蓋氣在而神與性偕也?!保?4]321唐凝菴說:“盈天地只有一氣,其所謂理,所謂性,所謂神,總之是此氣之最清處。清便虛、便明、便靈、便覺,只養(yǎng)得氣清,虛明靈覺種種皆具矣。”[15]608證悟本心,人就可以達到心靈虛靈明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精神作用,開發(fā)人的智慧和能力。另外,證悟本心,可使人的生機旺盛,因為證悟之后,人的精神中由于私欲的作用而雜亂的狀態(tài)得以改變?yōu)檎w有序,人腦活動出現高度有序化,不但聰明智慧得以開發(fā),而且生命體內生機旺盛,表現出來就是身體健康,有活力,有干勁,再加以道德品質的高尚,善德仁心,則會呈現出圣人氣象。
(二)凈化心靈,變小我為大我,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
人性的純凈和至善的品質往往會被小我的私欲干擾和破壞,為了一己之私,占有外物,會去爭取利益,爭奪名利,而使心靈異化扭曲。本來獲取外物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但人的心靈完全被私欲占據之后,它本來的目的就發(fā)生了改變,人就不再是為了單純的生活目的而是為了滿足占有欲望而生活,心靈無法得到安寧。老莊道家、孔子孟子、宋明理學早就對這個問題有明確的分析說明。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崩献诱J為像水一樣生活是大智慧,能使自己“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6]444不去爭小小的私利,心胸放大,善心仁愛,則會具有非凡的才能和智慧,這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6]451要“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6]462從而達到道的品性,“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6]463人生于道,道養(yǎng)育人,但是人為了私利,就與道的大公、大善德、虛靜的品質相違背,道的滋養(yǎng)就大大減弱,智巧奸詐之心叢生,毀壞了品性,背離了道德,損害了社會的和諧幸福,也會使自身的生命健康受到影響。道家《管子·心術》下說:“圣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保?6]167-168圣人的品質與道生養(yǎng)萬物而不占有的公心是相同的,《禮記》“天下為公”的理念也是儒家所倡導的圣人之心。宋明理學家認為危害仁愛善德的是私欲,朱熹說克己就是克除“身之私欲也”,是“克盡己私”,[17]115人必須“損人欲以復天理”。[18]907王陽明則說:“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保?9]136他打了一個比喻,說對待好色、好貨、好名的私意要像貓捉老鼠一樣,“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要斬釘截鐵,不可放他出路。[19]37社會是個有機體,只有把個人利益融于集體利益之中,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這個有機體才能健康成長、發(fā)展,文明程度才能提高。同樣的,生命也是個有機整體,人的生命是高度復雜的系統(tǒng),自身內部需要各部分高度協調,大腦的運動需要與身體和諧一致,身心還需要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大腦與社會也需要信息的交流,身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封閉就等于人的死亡,開放的系統(tǒng)與道的大公、大善德是一致的,因為個人的身心要與大自然、社會融為一體,從本質上說是融合為一的,個人有其獨特的生命特性,但是生命的融合性、整體性是本質特性,私人占有欲望的膨脹就會減弱個體生命的運動與大自然和社會的聯系,破壞個體生命與自然社會的整體性,外界好的能量、信息與個人身心的交換就減弱了,生命有機體就會處于不健康的狀態(tài)。小我的封閉性思維還會帶來意識狀態(tài)的躁動,把個人與外界的矛盾擴大化,而不容易排解,意識的虛靜特性就遭到了破壞。意識的躁動不安必然帶來五臟六腑、心血管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和諧有序狀態(tài)的損傷,身心生命各部分的整體運行受到影響,人的健康必然受到損害。
(三)涵養(yǎng)道德,控制情緒,培養(yǎng)中和之性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14-15圣人的這個根本的人性與天地自然的“中”的狀態(tài)是一致的,“中”是天下的根本,也是人性的根本。圣人能夠體會到喜怒哀樂未發(fā)的“中”的狀態(tài),即使發(fā)出來也能控制,能自覺,不會傷害自我生命,這就是“和”。這是生命自由、生命科學的內容。能控制情緒也是圣人的標志之一。情緒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我得不到滿足,自我私心膨脹,情緒更是容易波動,所以要有公心,把利己融于利他人之中,不要把自己跟社會對立起來。情緒的波動還會損害自身的健康?!端貑枴づe痛論》分析了情緒致病的原因:“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保?]283《靈樞·本神》也說:“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謶终撸袷帒劧皇??!保?0]77
把自我的生命跟圣人觀念、倫理道德、智慧能力連接為一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這一點必須講清楚。離開了生命的自由和完善,就根本談不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大學》說:“自天子以致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毙蕹肿晕业纳硇氖且磺袑W問、一切道德智慧的根本和來源。《大學》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后有這樣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保?]1提出了“止、定、靜、安、慮、得”六字,如果要得到大善德,呈現完滿的人性,就要“止、定、靜、安、慮”,要止念、定心、沉靜,沒有這些修持的內心品質,是沒辦法呈現生命大善德的人性,達到人生的至高境界。這是生命修持文化的內容。所以,后世儒家對修養(yǎng)意識、涵養(yǎng)道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伴以靜坐的功夫來達到內心的寧靜。
(四)培養(yǎng)具有道德內涵的浩然之氣:仁愛恭敬,敦厚義勇,聰睿智慧
《孟子·盡心上》說:“君子所性,仁義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保?]309孟子“浩然之氣”就是“配義與道”而呈現出來的。朱熹也認為氣中有精神性的道德內容,學生問他“浩然之氣如何看”?他說:“仁義禮智充溢于中,睥然見面盎背,心廣體胖,便自有一般浩然氣象?!保?3]1246這種浩然正氣,就是現在說的正能量,是一種正大剛直的氣場,它不但可以改變自身的生命狀態(tài),使一個人表現出生機盎然的氣質,而且還可以影響周圍的其他人,使人心情舒暢,積極向上。這也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內容。用仁義禮智信克制情緒以養(yǎng)五臟,可以總結為:以仁民愛物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和物,克制殺機以養(yǎng)肝,使怒不生;以謙謙之禮與恭敬之心對人對事以養(yǎng)心,克除淫樂;以敦厚誠信之心待人接物以養(yǎng)脾,克除機詐謀慮之心;以見義勇為之俠肝義膽來履行自己的義務,則集氣以養(yǎng)肺而克服肅殺與悲憤之情;以聰睿智慧、戒慎恐懼來提腎氣,以保證腎的蟄藏功能的實現。
(五)靜坐以安定心神,引發(fā)生機,使氣血充足,身體健康
王陽明認為:“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人能修道,然后能不違于道,此復其性之本體,則亦是圣人率性之道也?!保?9]86要“復其性之本體”的“圣人率性之道”,就要復其本心,發(fā)現良知,把人性的根本呈現出來。而要呈現人性的根本,就要從培養(yǎng)、增強人的自身生命的生機開始,這個生機就是人性之善德,從自身生命的生機旺盛開始,向好而生,為他人好,為自己好,使人在生機和善德上成為一個整體。為悟明本心,圣人都要求弟子靜坐。程頤“見人靜坐就說好學”,朱熹主張“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王陽明起初一直教弟子靜坐。靜坐可以引發(fā)生機、凈化心靈、安靜心神,可以節(jié)省精力、營養(yǎng)大腦,使氣血充足、通暢,身體健康。
總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達至圣人的途徑是,通過身體氣血的充足通暢、具備浩然正氣的道義、充滿生機的和諧仁愛、精神境界的虛靈明覺、大腦思維能力的提高,造就出一個人的圣人氣象;進而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善的感化和教化,為世界進文明,惠澤天下。
(一)把傳統(tǒng)文化的圣賢思想加入新時代內容,并納入公共課
大學生重要的品質和能力,包括道德、胸懷、創(chuàng)造性、自控、學習能力、記憶能力、研究能力、社交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意志力等內容。在大學四年和研究生階段學習圣賢的思想,努力達到圣賢在善德、智慧、心胸、能力、健康等多方面的要求,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首先做一個圣賢的人,然后把具備的智慧和能力運用到知識學習、科學研究上來,在各個研究領域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把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圣外王真正落實到現代生活當中去,融入到高等教育中來。中國傳統(tǒng)修身文化的內圣外王,內圣是在善德、智慧、能力、心胸、健康幾個方面協調發(fā)展,它們之間有著生命學的基礎,在生命上是一致的、協調的、共同發(fā)展的,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健美的身心;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運用大善德、大智能、大胸懷來為社會做貢獻。
這些理念的落實還需要教育教學上的配合,需要在大學設立成圣成賢的課程,設立這樣一門公共課程,完善圣賢課程的教育教學體系。課程的內容可以包含傳統(tǒng)圣賢思想的研學、圣賢的培養(yǎng)過程,以及儒家道家關于圣賢的經典文獻學習,如儒家四書、《傳習錄》《道德經》等,并結合現代社會實踐,賦予新圣賢以現代內容,明確內圣的修持是外王事業(yè)的基礎,把修身作為人生的起點,確定人生的目標是新時代的新圣賢。
新時代圣賢除了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還需要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兩者是統(tǒng)一的。首先,圣賢思想要求在人的思想意識中要有大公的思想,以天下為公,把自己的私融入到為他人、為社會的服務中去,而不是突出個人的私心,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呈現人的人性,人性的根本就是大公的,圣人就是大公的體現。能夠體會到《中庸》的天下之大本的“中”,可以控制情緒,沒有這個公心是做不到的。天下為公,在意識里樹立公心,是共產主義的思想要求。共產主義的關鍵就是人的意識中的公心,而不是只注意到財產公有的粗陋的共產主義。馬克思說,自由王國,存在于“真正的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人類不能讓物質生產的盲目力量來統(tǒng)治自己,必須在這個必然王國中解放出來,達到自由,而這個自由最關鍵的是人的精神的自由,是精神觀念的自由。公與私,看似一對矛盾,實際是一個統(tǒng)一體,人易于從小我的角度來看問題,我與公的矛盾被放大了,小我私心越多,公私矛盾越大。老子說:“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保?]444圣人之心與道心一樣,道生養(yǎng)了世間萬物,卻沒有私心,它的價值體現在萬事萬物的生長發(fā)展上,萬事萬物的成長發(fā)展成就了道。圣人為大家做事、為社會做事,在事業(yè)中成就了自己。有多大的事業(yè),有多大的公心,就具有多大的公心,它們實質上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為大家、為社會做事的同時也成就了自我。其次,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克服對外物的占有等對人的異化,就要從對外物的占有轉化到人的心靈的解放,把生命自由、精神自由作為人生的目標,作為人生的意義。內向性地運用意識,把單純向外的意識能力和趨向,轉變到以向內與向外運用意識相結合,以內圣作為基礎,內外兼有的運用意識的模式。圣人為公利生、仁民濟物、人我平等、物我同觀的品質和達到的人生的境界,正是解決異化的根本。所以,這個課程的開設還可以促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圣賢思想的融合。
(二)開展靜坐、太極拳等傳統(tǒng)修身活動
大學生學做圣人,為在道德、胸懷、智慧、利人利己、控制情緒、為公利生等方面努力達到圣人的要求,可以進行靜坐、太極拳的訓練,使生機旺盛,氣血充足通暢,大腦思維能力提高,增強意志力。靜坐、太極拳的訓練中要求意念高度集中專一,可以促進創(chuàng)造、觀察、記憶等能力的提高,使性格沉靜沉穩(wěn),精神心理素質穩(wěn)定。學者們就靜坐、站樁等做過專門的實驗,證明了它們對于身心的益處。
李成銀在《初探站樁功腦清目明精力充沛的科學依據》一文中,[21]認為站樁后站樁者腦清目明、精力充沛的自我感覺與實驗結果相吻合,具有科學依據。站樁后尿液尿酸含量大大減少,練功時體內的核蛋白的合成大于分解。若能長期從事這種方法的鍛煉,不但對增強體質效果好,而且對消除疲勞、開發(fā)智力、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以及促進兒童少年的生長發(fā)育,均有良好作用。楊斯環(huán)等人《對練站樁功者腦電頻譜變化的觀察》一文中,[22]運用頻譜分析的方法,對初練站樁功與不練的大學生進行了1年的對比觀察。練者1年后,兩顳區(qū)α指數顯著升高(P<0.05),右額及右顳β數明顯下降(P<0.05)。結果顯示,練者練站樁功后,腦電有較高的同步化趨勢,整個大腦的有序化程度提高,站樁者的學習效率、工作效率、創(chuàng)造性能力、身體免疫力、反應程度等都有顯著的提高。徐玉琪等人的文章《靜坐功對體育系學生大腦皮層機能和聽課效果影響探討》中,[23]對體育系學生400多人進行測試,靜坐5分鐘后,采用蘇州大學生理教研室設計的“80.8神經類型測試表”進行測試,即任意規(guī)定一符號為陽性符號,凡看到此符號必須用筆劃去,其余為陰性符號。受試者在表格上自左至右逐行逐個快速查閱陽性符號,力爭不劃錯與漏劃。結果顯示:1.靜坐功后總閱符號數明顯增加,高于未靜坐達18.34%,從靜坐后和未靜坐的實劃陽性符號數與應劃陽性符號數的百分率中,看出靜坐后實找數達到91.68%,未靜坐時為84.72%,提高6.96%。2.用錯劃符號數與應劃符號數之百分率,能更精確地看到差別,靜坐功后的百分率為0.85%,未靜坐時的錯誤百分率為5.36%,錯誤減少4.51%。錯劃符號數的減少是經過靜坐功后,大腦皮層分化抑制能力提高,對相似的刺激(符號)能進行正確快速分辨,即學習工作中可少出差錯。3.漏找陽性符號數與應找陽性符號數之百分率也可看出,未靜坐時,漏劃百分率為9.93%,靜坐功后為7.74%,使漏劃百分率減少2.46%,表示大腦皮層從一種工作轉入另一工作的靈活性提高,轉換過程的時間可縮短,這無疑是工作和學習效率提高的標志。4. 5分鐘靜坐功后測檢的平均分及格人數的百分比都超過后者。這三項經過t檢驗,P<0.05,因此可以認為靜坐功對提高聽課效果有一定促進作用。學生對此也有反映,認為做了靜坐功后,感到頭腦清醒,思想集中,上課容易聽懂,益于記憶,即靜坐功后大腦皮層的強度、分化抑制、靈活性等機能明顯提高,從而加強了聽課效果。
做圣人是一個人一生為之奮斗和努力的目標,在大學的幾年生活中,雖然不一定能夠達到圣人的全部品質的要求,但對于造就一個優(yōu)秀的大學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還是成就圣賢的殿堂,要努力改變現代大學只專注于培養(yǎng)知識型人才,培養(yǎng)某一方面專門人才的現狀。引進新圣賢教育是時代所需,是素質教育大勢所趨。具有專門知識的圣賢人才,在社會上、家庭中是一個好人,在工作中是一個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是一個身體健康、有愛心的人,是一個心胸寬廣、排除情緒干擾、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的人,進而成為具有全面而深刻、精湛而嫻熟、嚴謹而簡練、雍容而大度的處理事物的能力和風度的人。
[1]王文錦譯注.大學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張錫琛點校.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周子通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7]文始真經言外旨.道藏(第十四冊)[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8]黃帝內經素問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9]醫(yī)古文.卷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
[10]甄隱.儒家內圣修持輯要[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5.
[11]林繼平.李二曲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2]二曲集.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3]朱子語類.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4]張子正蒙注.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5]明儒學案.卷二六[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6]陳鼓應著.管子四篇詮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18]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9]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0]孟景春.黃帝內經靈樞譯釋[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
[21]李成銀.初探站樁功腦清目明精力充沛的科學依據[J].山東科學,1991(12).
[22]楊斯環(huán)等.對練站樁功者腦電頻譜變化的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1994(11).
[23]徐玉琪等.靜坐功對體育系學生大腦皮層機能和聽課效果影響探討[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986(03).
編輯:武鵬
G641
A
2095-7238(2017)04-0104-07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4.020
2017-05-18
常大群(1965-),男,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孔子學院中國文化教學;鹿風芍(1966-),女,山東行政學院學報高級編審,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