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一篇名為《兒子和尊嚴,我都想要》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作者徐章龍稱,由于快滿4歲的兒子身患罕見白血病,已花光50多萬元治療費,而接下來的移植費用需要80萬元,朋友建議他募捐籌錢,被他婉言謝絕,因為“不想喪失尊嚴?!彼伎荚偃麤Q定“借錢”。
徐先生說的“尊嚴”,是3年前兒子確診時也曾募捐到39萬元,后來聽到有人說自己賺了39萬元,這句風涼話讓他感覺難以承受,尤其對于自己當時得了重病、還不到半歲的小孩來說太不公平了。這次他不想再因為別人的同情,讓自己尊嚴受損,所以決定不再接受捐款,而是“借錢”給兒子治病。
兒子和尊嚴都要,這本就不是問題,因為兩者本來也不存在沖突。接受資助,并不等于沒有尊嚴;借錢救子,同樣不等于尊嚴受損。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個人實在走投無路,向社會求助救孩子,公眾是可以理解的,也會有很多愛心人士一解燃眉之急。至于那些少數(shù)說風涼話、潑冷水的聲音,不妨保持冷靜,畢竟他們不是當事人,難以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不必太在意這些挑刺的聲音。
不過,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在布施愛心的時候,同樣需注意保持、呵護求助者的尊嚴,愛心不僅僅是財與物的幫助,也應(yīng)該包括對當事人尊嚴的關(guān)懷,這樣才能讓愛心更純粹,讓善舉更澎湃。事實上,行善是一份愛心,也是一份責任,只要病情屬實,病患家庭適當接受捐助,社會也要有寬容之心,少些風涼話,少些閑言碎語,以免誤傷人心。
(轉(zhuǎn)自《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