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博+++++朱曉蘭
摘要:本文對近年來虛擬社會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進行歸納總結,提煉有關虛擬社會定義和構成的研究,虛擬社會和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的研究,虛擬社會中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為虛擬社會背景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借鑒和支撐。
關鍵詞:虛擬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G41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已經并正在改變著人類精神生活以及物質生活的一切領域,并逐漸衍生出虛擬社會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在這個大背景下呈現出愈加復雜多樣的新情況、新變化。
一、關于虛擬社會定義和構成的研究
胡錦濤主席在2011年發(fā)表要加強對虛擬社會的治理的觀點后,有關虛擬社會的研究逐漸增多。曾令輝提出:“虛擬社會不是單個人在互聯網絡虛擬空間中無序的簡單的集合,而是人們基于互聯網絡的虛擬空間,在虛擬實踐中按照一定的方式彼此發(fā)生各種虛擬社會聯系和關系的場域?!盵1]關于虛擬社會的構成,曾令輝指出:“虛擬社會的構成分為三個維度,一是技術構成;二是人的行為方式構成;三是在線運行構成?!盵2] 曾長秋認為:“網絡社會是基于信息網絡平臺,以互聯網為代表并實現了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互構達到一體化程度的人類實踐活動的社會共同體。網絡社會的基本特征包括虛擬性、開放性、一體性、自主性、共造共享性和互構性?!盵3] Manuel Castells 認為:“作為一種歷史趨勢,信息時代支配性功能與過程日益以網絡組織起來。網絡建構了我們社會的新形態(tài),而網絡化邏輯的擴散實質上改變了生產、經驗、權力與文化過程中的操作和結果?!盵4] 可以看出,學界關于虛擬社會概念和構成的研究已經展開,但是存在很多模糊和有爭議的地方,現階段有關虛擬社會概念和內涵的研究大都處于摸索時期,隨著網絡技術和人們網絡應用的拓展不斷發(fā)生變化,緊隨這種周期變化,提煉總結出虛擬社會本質特征和根本內涵,在此基礎凝練出虛擬社會概念和構成是我們應該研究的重點。
二、有關虛擬社會中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綜述
曾令輝指出:“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日益交融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的虛實和諧發(fā)展指的是在發(fā)展外延上,既要尋求在現實社會場域中的發(fā)展,也要謀求在虛擬社會場域中的發(fā)展;在發(fā)展內涵上,力求人在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中發(fā)展各要素與結構得到進一步整合和優(yōu)化?!盵5]曾長秋,薄明華認為:“與傳統(tǒng)道德教育相區(qū)別,應該適應網絡社會的特點,遵循兼容、共享、互惠和自律的原則?!盵6] 宋勁松提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必須參照網絡社會的人際結構博弈模式以及游戲化生存方式,正確處理好社會化方式的虛擬性與現實性、社會化過程的主體性與互動性以及社會化內容的社會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關系?!盵7] 張培方提出:“更新思政教育理念,正確處理思政教育主導性和互動性的關系,搭建思政網、校園網等網絡平臺,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的信息機制,是網絡社會背景下髙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盵8]綜合所述,學界在虛擬社會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相關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尤其是在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中如何實現人的虛實和諧發(fā)展,如何適應虛擬社會發(fā)展特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缺乏系統(tǒng)性綜合論證,對策分析也多停留于表面,沒能進行深入發(fā)掘。
三、結論與前瞻
(一)結論
隨著網絡快速融入人們的生活,相關虛擬社會的研究已經引起學者的重視,學者們嘗試總結虛擬社會的概念和特征,界定虛擬社會的范圍,直面虛擬社會生成后給人類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嘗試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引導和解決虛擬社會中出現的無序和混亂問題,通過現實社會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來實現虛擬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目前的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對虛擬社會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點和基本規(guī)律缺乏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應當深入理解虛擬社會內涵和特點,縷析思政工作環(huán)境變遷規(guī)律,實現兩者深層次耦合。
2.虛擬社會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信息傳播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的過程,相關研究對于如何根據教育對象的心理與行為特征,結合虛擬社會特點開展思政工作有待深化。
3.如何實現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和方法的契合,形成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合力,現階段有關這方面針對性研究不多。
4.多學科聯合研究成果缺乏。虛擬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鮮明的技術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的雙重特點,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學、政治學、傳播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研究。
(二)前瞻
以上的歸納研究對于虛擬社會條件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網絡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虛擬社會已然生成并關乎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作為承載社會發(fā)展要求和人的規(guī)范發(fā)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應直面新挑戰(zhàn)和新問題,及時調整、拓展、創(chuàng)新。如何深層次理解虛擬社會的概念、內涵、特征,如何實現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如何運用多學科知識綜合解決虛擬社會中存在問題等內容,成為學界下一個階段的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曾令輝.虛擬社會人的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
[2]曾令輝.虛擬社會人的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52.
[3]曾長秋,萬雪飛.青少年上網與網絡文明建設[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45.
[4]鄭中玉,何明升.網絡社會的概念辨析[J].社會學研究,2004,⑴:55.
[5]曾令輝.網絡社會視域下人的虛實和諧發(fā)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
[6]曾長秋,薄明華.網絡德育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30-132.
[7]宋勁松.論網絡社會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J].求實,2010,(5):35.
[8]張培方.網絡社會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