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竹竹
中圖分類號:G620
自古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彪S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師的角色也在不斷的改變。孩子雖小,卻有著獨立的思想,獨特的眼光,甚至有我們已不具備的巨大潛力,做教師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每一個孩子愛上你,教師要引導孩子追求幸福,教師自己應該追求幸福。泰戈爾說:“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能使鵝卵石臻于完美?!苯虒W中,如果我們尋找到讓“鵝卵石臻于完美”的“水”,也就找到了彼此幸福和快樂的源泉。下面,我們一起分享幾件育人小事,在故事中去尋找載歌載舞的“水”,去傾聽水流沖刷鵝卵石的聲音:
一、真愛孩子就要開發(fā)好孩子
什么是教育,我認為教育就是培養(yǎng)自信的種子,挖掘出學生的潛能。不是把孩子都培養(yǎng)成筷子一樣齊,是把每一個不同孩子的潛能挖掘出來。每天打開孩子的一個寶藏,讓孩子感到自身的強大,相信“我能行”。用“我能行”三個字來激勵自己,會找回人最寶貴的精神——自信,不但學會發(fā)現自己,更懂得肯定自己和鼓勵自己。
我執(zhí)教的上一屆四年級有一名學生叫張志遠,聰明活潑,數學成績好,懼怕語文。為了打消其恐懼心理,我告訴他,語文和數學一樣,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處,非常重要。學好它其實很簡單,生活中留心觀察,多閱讀,多積累,多動筆。課堂上我有目的的給他一些簡單的問題,答對了給以表揚;有困難時,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她;答錯了,就說這是同學們的思維通病,試著換一個角度,再想一想看。在作業(yè)中,特別是在每一次單元學情檢測后,我都會為他和所有的學生寫上分析和激勵的留言,幫助他們找到錯誤產生的原因,幫助他們找到癥結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張志遠進步很明顯,有一次單元學情檢測,他獲得97分的好成績,自己高興了好久,不斷地說,“我能行,我能行。” 自信的種子已在孩子心中生長。
對于我自己,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先做到,每一篇課文,我都熟讀能誦;每一道題,我都非常認真地、詳細地寫好答案。
當然,開發(fā)孩子也必須有家長的作為,我邀請他們一起關注孩子學習的過程,遵照心理學家教給我們的“堅持承諾,行動90天就可出現奇跡”的建議,共同教育孩子。在實際中,往往不到90天就能看到效果,學生的成績就慢慢有了起色,自信就上來了,積極性就高了。
一年后,張志遠同學在教師節(jié)前,以《最敬佩的潘老師》為題寫給我一封信,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教師節(jié)禮物,在充滿感激的字里行間里,我看到教育活水活力四射,是興奮劑,更是催化劑。
二、真愛孩子就要引領好孩子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班40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遺傳基因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導致孩子們在品德、性格上的差異,還有單親、留守、學困等等給教育帶來的困難更大。葉圣陶老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
教育中,我努力引領學生形成習慣,讓學生的學習、生活都習慣化,穩(wěn)定化,成為一種潛意識的行為。對于每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我都會按照四個階段進行訓練:學習知曉,嘗試應用;實施評比,典型引路;總結推廣,全面達標;課外延伸,督查抽查來達到日有所進,周有所長,月有所獲。我以“學生日常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為重點,從預習習慣、傾聽習慣、表達習慣、思考習慣、作業(yè)習慣、訂正習慣、讀書習慣、日記習慣、記憶習慣、適應習慣十個方面編印易讀易記的順口溜幫助學生形成好習慣。如傾聽習慣中有:1、認真聽講記常規(guī),目光專注隨師移,關注板書多思考,精彩問答適當記。2、目光緊隨發(fā)言人,仔細聽其話語意,細細咀嚼努力記憶。3、如有意見和建議,輕聲端正把手舉,隨意打斷不可取。我們利用課前閱讀、記憶和背誦,在班隊會課上開展背誦和默寫比賽,在平時的課堂中督促學生落實在行動上,及時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努力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品質。
為了促成學生早日形成習慣,我還在黑板上方寫每日贈言,如:“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等等。并要求每一位學生在書桌上貼座右銘,時時警醒自己。在座位編排中建立互作組,由意志力較強的同學督促同桌用行動實現兌現承諾,共同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
幫助孩子開發(fā)智力因素的和非智力因素的“泉眼”,讓活水源源不斷的涌出,給孩子永不停歇的動力。
三、真愛孩子就要呵護好孩子
誰來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當然社會、學校和家庭都分不開,最基本的單元應該是學校和家庭,所以,我們的工作必須走進家庭,必須得到家長的配合與支持才能發(fā)揮教育的合力。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教育才不致于5+2=0。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fā)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fā),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fā)生分歧?!边@短短的一段話,多次出現“一致”、“同樣”、“志同道合”這樣的詞語,旨在向我們強調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班上學生周建豪,上課發(fā)言積極,但是缺少深思熟慮,從作業(yè)來看無人輔導,因為字跡潦草,常常有空題不做。走訪中我了解到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自己讀書不多,也沒有時間讀書和陪孩子學習,認為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孩子學習好,還要學習輕松。這樣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走訪交談中,我讓家長意識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優(yōu)秀的教育方法才能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孩子來。在與家長建立起信任的友誼后,家長采納我的建議,每周雙休抽出半天時間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娛樂活動。兩個月下來,孩子改掉作業(yè)不認真的毛病,一回家先完成作業(yè),字跡工整了許多,主動交給家長檢查。為了趕上成績,自己每天要求家長報聽寫,中午在餐廳吃完飯就迅速改錯或午讀,學習成績進步明顯,家長滿意孩子的成績,更滿意孩子的轉變。我認為,教育中,其實只要改變我們自己,我們就會發(fā)現孩子也改變了。
在這里我引用張志遠同學信中的一段話:
“每當我們做錯了事,您不會用那粗暴的語言來批評我們,傷我們的自尊,不會叫家長,更不會體罰我們。對學生愛護有加,您給我們上課時非常認真,也很幽默風趣,在課堂上我們聽得既興奮又輕松。潘老師我打心眼兒佩服您?!?/p>
讀完這段話,我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學校是孩子的樂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中國的強盛靠他們去實現,而我們的教育正肩負著培育“強大”這一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