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楊林+王非+肖紅玉
[摘要]:互聯網加速了我們從工業(yè)經濟到知識經濟到分享經濟的轉變。高校承擔著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人才的重任。知識的急劇膨脹與迅速傳播下,通過知識分享產生知識創(chuàng)新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種有效的創(chuàng)新途徑。我們可以借鑒企業(yè)成熟的知識管理實踐經驗,構建一個教學知識管理支撐平臺,并在專業(yè)課程“教”與“學”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實踐課程的知識管理,覆蓋知識的獲取、記錄、展示、分享和創(chuàng)新等環(huán)節(jié),一方面通過分享和協作逐漸建立學生的個人知識庫和課程知識庫;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逐漸養(yǎng)成協同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行為習慣;最終為知識創(chuàng)新提供有效的過程渠道,培養(yǎng)知識經濟和分享經濟下企業(yè)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關鍵詞]:知識管理;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分享經濟
基中圖分類號:G434
金項目:本文系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協會和并行處理技術委員會本科課程計劃項目“NSF/TCPP Early Adopter Experience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at the 6th NSF/TCPP Workshop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Education (No:EduPar-16),2016.4”(項目編號:EduPar-16)的研究成果。
知識管理的目的是提供組織中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提供組織的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增強核心競爭力[1]。高校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組織,承擔培養(yǎng)適應新時代人才的重任,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國際化和多樣化,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知識是高校的核心資產和競爭力,其中“教”與“學”過程中的知識更是高校知識的主體。20世紀早期,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博士等提出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模型(SECI模型)是知識轉化與創(chuàng)新的經典理論。每個學科、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生,可以運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在教師自身、教師之間、學生自身、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與行業(yè)從業(yè)者之間等關系中,推動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促進知識的分享、遷移和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是幫助人們進行知識交流與共享的有力助手。筆者首先構建一個課程知識管理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撐教學改革實踐;其次在一門專業(yè)課程的“教”與“學”過程中實施知識管理,將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問題進行記錄,整理、提煉和復用,進而探索高?!敖獭迸c“學”的過程中利用知識管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新途徑。
一、 分享經濟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新需求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全新的商業(yè)時代,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同時,還樂衷于彼此間的分享。分享將變成一種習慣,一種能力,一種產生創(chuàng)新的渠道。分享型企業(yè)需要分享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
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項基本職能與三類知識生產過程相對應,從而構成了完整的大學知識生產過程體系。即大學教學的知識生產過程、大學科研的知識生產過程和大學社會服務的知識生產過程。筆者重點關注課程“教”與“學”過程的知識生產活動。不僅關注“教”與“學”如何鏈接,還重點關注教師、學生、從業(yè)者各自以及彼此之間從學習到應用到分享到創(chuàng)新如何鏈接,建立高?!敖獭迸c“學”過程的知識管理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 課程知識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Wiki是一個協作共創(chuàng)的、可編輯的系統(tǒng),提供“群體互動、共同進行文檔寫作”的功能,其充分體現了開放、合作、平等、共享和共創(chuàng)的網絡文化,真正實現了多對多的交流。Wiki不僅僅被視為一種社會性軟件和技術,更多的被視為“社會信息空間”和“社會知識構建的空間” 。Wiki技術強調協作與開放的特性能很好地滿足知識管理的要求,以Wiki詞條頁面作為知識實體的表現形式,充分利用Wiki網站系統(tǒng)的開放性、易用性以及其特有的協作性,實現對知識實體的管理。Wiki最大特點是能夠實現協同編輯,可以在“教”與“學”過程中最大化的發(fā)揮學生、行業(yè)從業(yè)者的主動性,應對高校教育大眾化后,師生比不足的問題。
Media Wiki是著名的開源Wiki引擎,全球最大的Wiki項目維基百科是使用MediaWiki的成功范例,MediaWiki的最大作用在于對知識的歸檔,可用于構建企業(yè)/個人知識庫。借鑒開源MediaWiki引擎,可以快速構建知識管理平臺,同時根據課程需要,進行個性化訂制和二次開發(fā)。
課程知識管理平臺的部署采用典型的LAMP平臺,即Linux+Apache+Mysql+Php。
(一) 系統(tǒng)用戶層面業(yè)務流程設計
課程知識管理平臺將知識管理進行分類,一部分重點覆蓋知識的獲取、分享、傳遞和轉換,另一部分重點覆蓋知識的分類、匯總、整合和創(chuàng)新。
(二) 平臺主要功能模塊設計
課程知識管理平臺分為前臺互動模塊和后臺管理模塊兩個部分。前臺互動模塊主要包括知識管理、學海風云榜、資料下載、積分和獎勵;后臺管理模塊主要包括用戶管理、內容管理和數據庫管理等,如圖1所示。
資料下載模塊提供課程知識相關資料下載。積分和獎勵模塊用于鼓勵學生分享,增加系統(tǒng)趣味性。
知識管理和學海風云榜兩個模塊的細化功能結構如圖 2所示。
三、 課程知識庫的建立
(一) 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通過“雙向渠道”建立課程知識庫。
積極心理學理論中,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是發(fā)展個體積極人格,積極力量和積極配置的一條最有效途徑,當個體有了更多的積極體驗之后,就會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由于是來自個體自身內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種人格特征。
筆者首先向學生介紹知識管理的國內外發(fā)展現狀,提供相關參考文獻供學生課外閱讀,引起學生對教學過程中知識管理的關注,每個班級優(yōu)選幾名同學做知識管理平臺的管理員,負責系統(tǒng)運維,這種“管理者”的體驗會一直推動他們積極參與課程的知識管理活動。
其次,正向引導學生構建課程1、2級知識點分類。通過宣傳報名,組織一個課程興趣小組,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小組成員討論課程的1、2級知識點分類,并展示在課程知識管理平臺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課程的知識結構一點點清晰化,這種“奠基人”的體驗也會逐漸推動他們積極參與課程的知識管理活動。
最后,鼓勵學生在系統(tǒng)分享知識的同時,細化3、4級知識分類,即反向細化建立課程知識分類。例如學生分享知識點時,仍然會遇到不能將自己的知識詞條很具體的歸類到知識分類的情況,即可以提出細化知識分類的需求,由興趣小組成員討論后,添加3.、4級知識分類。這種“建設者”的體驗也會逐漸推動他們積極參與課程的知識管理活動。
(二) 利用“羊群效應”逐漸輻射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程知識管理過程中來。
羊群效應也稱從眾效應,原指動物成群移動并進行遷徙、覓食等活動的現象,而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研究中,則被引申為一種忽略個人信息而采納他人建議的行為。教學改革實踐初期,重點指導興趣小組同學,首先幫助他們進行知識記錄、整理和分享;也可以通過加分的方式調動一部分同學的積極性,利用這些“領頭羊”逐漸輻射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程的知識管理過程中來,直到逐漸變成一種學習行為習慣。
(三) 利用“排行榜效應”加速課程知識庫建立
在商業(yè)和生活領域,“排行榜”經常充當“經濟杠桿”的巨大作用,例如我們所熟知的財富排行榜、城市競爭力排行榜、暢銷書排行榜、企業(yè)排行榜、大學競爭力排行榜等等。知識管理平臺里也設置了“學海風云榜”模塊(熱門詞條,精彩詞條,上周貢獻榜,總貢獻榜等),形成一種良性的競爭氛圍。一部分同學希望榜上有名,積極整理、分享知識詞條和修訂知識分類,即使不能獨立完成知識詞條分享工作的同學,也會積極參與知識詞條的交流和修訂工作。
(四) 利用外鏈接,彰顯學生個性,延伸課程知識庫的建立
有活力、有創(chuàng)新、彰顯個性的90后,甚至因為不喜歡課程知識管理平臺的風格,而影響使用平臺參與知識管理活動的積極性,發(fā)現這個問題后,筆者鼓勵學生建立和維護個人技術博客,充分體現其特色和個性化,然后作為熱門外鏈接,分享到課程知識管理平臺上。
四、 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及反思
教學改革后,通過目前常規(guī)教學評價方法和指標檢驗教學效果,并進行反思。
(一) 量化指標
20世紀20年代,美國高校開展來自學生的教師績效評價,以及對學生評價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20世紀80年代,學生評教活動在我國高校逐步開展,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生教學評價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但是仍然是有效的。杭州正方電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高校教學管理類軟件供應商,2011年時正方軟件創(chuàng)收近億。筆者經過一輪教學改革后,利用正方教務管理系統(tǒng)的教學質量評價模塊進行測評(12項指標), 教學綜合評價分由4.58提升為4.71。主要是“教學效果”、“教學互動”和“教學方法和手段”3個指標的分數明顯提高。
課程教學改革前后三個教學周期的學習成績分布情況:教改后高于70分的同學人數明顯增多,但是低于65分的同學人數也增加了。對低分學生的成績分析得知,課程教學改革中對過程考核分數進行了修訂,其中除了常規(guī)的考勤、作業(yè)和測驗等,增加了知識管理部分的分數(個人知識分享詞條數以及質量),占總成績的5%,沒有積極參與知識分享的同學,就沒有這部分成績。教改方案的下一個階段會建立并優(yōu)化基于知識管理的學習效果評價指標。
(二) 非量化指標
教學改革實踐初期,筆者需要有意識的挖掘部分學生,積極鼓勵和幫助他們對課程學習經驗進行整理并分享到知識管理平臺上。隨著改革實踐的逐漸推進,部分同學能夠主動的、獨立的完成知識分享,并將鏈接發(fā)送到班級QQ群和微信群,呼喚同學來閱讀和修訂。到了教學改革實踐的后期,學生分享的知識內容已經延伸到專業(yè)其他課程和課下項目實踐。整個知識管理平臺中的內容都是同學在校課程學習期間進行的分享,所以下一年級的同學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也逐漸的優(yōu)先通過平臺尋找參考答案,并優(yōu)化答案,比互聯網的廣泛搜索更高效,更有針對性。
五、 課程教學改革特色及可復用性
1. 筆者進行的教學改革著眼于高?!敖獭迸c“學”知識生產的核心過程,運用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關注核心知識生產環(huán)境的建立和鏈接,為知識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探索有效的可實施途徑。
2. 建立了信息化支撐平臺,一方面利用小粒度的知識詞條實現顯性知識的展示和傳播,另一方面重點加強隱形知識的挖掘和顯性化,這也是在教學中采用知識管理理論和方法來應對海量知識學習和更新的主要原因。
3. 教學改革緊密結合課程,具有可行性和可復用性,可以從點(課程)擴展到面(專業(yè))。
4. 具有知識管理思維和能力的學生,可以快速融入企業(yè)的知識管理環(huán)境,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知識經濟做貢獻,或者促進部分企業(yè)知識管理進程,解決企業(yè)新員工培訓以及因知識管理缺乏導致人員流失等相關棘手問題,從而提高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yè)知識經濟。
5. 知識管理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推廣,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和質量的提高,提供了研究方向以及可實際操作的步驟和措施。
6. 借助開源Wiki引擎構建的知識管理平臺易于模塊化設計,可以復用為其他課程和專業(yè)實施知識管理的信息化平臺,還可以根據專業(yè)和課程的需要進行定制。
7. 課程知識庫建立的過程和方法、課程知識管理方案的實施和評價等經驗,可以復用到其他課程的知識管理實施中。
8. 課題可以繼續(xù)延伸到高校科研和社會服務兩類知識生產過程的研究,最終形成完整的大學知識生產體系。
9. 知識管理在高校核心“教”與“學”環(huán)節(jié)的應用,是提高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有效策略,另外知識管理還可以促進包括技術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和機制創(chuàng)新在內的高校知識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 王德祿.知識管理的IT實現[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03
[作者簡介]
孫瑋: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Linux操作系統(tǒng),軟件工程、云平臺運維
楊林: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軟件工程、企業(yè)級軟件開發(fā)、數控系統(tǒng)
王非:碩士,教授,研究方向:Web信息系統(tǒng)設計與開發(fā)
肖紅玉:在讀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分布式水文模型、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