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愛勤
『哪怕北大只招一個,憑什么不是我』折射出什么
顧愛勤
“哪怕北京大學只招一個,憑什么不是我!” 看到一所高中學校高考沖刺的宣誓板上有如此的豪言壯語,你是不是感覺有學生霸氣側漏,勇氣可嘉,值得鼓勵和表揚?但如果你了解到寫這誓言的學生在一次、二次模擬考試中連 “本一”的模擬線都沒達到,平時學習三心兩意,作業(yè)馬馬虎虎,連一個小時的自修課也靜不下來的時候,不知你又會作何感想?
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里,講做人要謙遜,要付出,認為要得 “梅花撲鼻香”,須 “經一番寒徹骨”,贊賞 “頭懸梁、錐刺骨”地苦讀。改革開放后,西方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開始涌入,本來取長補短,辯證否定,可以消除掉我們傳統文化的消極思想,讓國人自信些,個性奔放些,生活快樂些。可強調 “中庸”的中國人從來都不“中庸”。要么苦到 “存天理、滅人性”的極致,要么比西方人還享樂、解放。同類城市相比,西方沒有中國那么多飯店、洗腳房、KTV,沒有那么多燈紅酒綠,一些尊重個人價值的西方人比中國人更遵守公共道德。很多年輕人把 “恣意放縱”認為是個性,把 “感官刺激”認為是快樂,丟掉了我們民族謙遜、吃苦耐勞的美德。
教育領域也是如此。一線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片面地理解西方的快樂教育、賞識教育等思想,認為快樂等于輕松,等于簡單。其實在探求學問的路途上哪能不需要“衣帶漸寬人憔悴”?深層次的學習快樂來源于在老師指導下,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通過自主學習或者與他人合作,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在學識上獲得進步。我們都知道“越努力,越幸運?!倍靡輴簞谑侨诵灾觞c,需要克服這一天性,肯定不會快樂的。
我們民族過去崇尚嚴格教育,吝嗇贊賞,教育出來的孩子普遍沒有自信,唯唯諾諾。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不僅不再自卑,而且很會夸夸其談,口出狂言。江蘇衛(wèi)視相親節(jié)目的 《非誠勿擾》時不時會出現這樣的男嘉賓: “我要成為中國的巴菲特!” “我的特長是誦讀,我會成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作家?!庇浀弥鞒秩俗尩诙荒猩首x一段 《再別康橋》,他竟連普通話都成問題,問他看了哪些書,他說不上來,真讓人哭笑不得。年輕人自信一點,很好,很陽光,但自信過了頭就是狂傲,狂傲也要有實力,有資本。如果一個人已過十八周歲,對自我還缺乏基本的認知,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廣闊和他人的優(yōu)秀,其實很容易鉆牛角尖。我們說青年人有雄心壯志固然可貴,但通向理想的彼岸更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而且后者更為可貴。往往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看了那條壯懷激勵的語句后,忍不住想追問: “憑什么是你?你是否知道,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更努力?!?/p>
是什么讓這位學生在自己實力明顯不如人的時候還敢如此大放厥詞呢?我們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難道沒有該反思的地方嗎?我們有些家長允諾孩子考了好的名次就買昂貴的物質禮物;有的家長跟老師反映, “我的孩子,你們要多照顧關心些,我們從來不批評的?!庇械募议L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看孩子的臉色行事。而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輕易就下結論: “你真棒!” “你真行!” “很好!”教師不敢批評學生,怕一批評,心理脆弱的學生出現極端事故。如果教師和家長不能引導高中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并鼓勵其為之奮斗,而是放任學生不切實際,好高騖遠,一味地 “過度贊賞”,這是真心為學生負責,是真正的贊賞教育嗎?
上面學生的宣誓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喜好。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國,不缺乏讓人熱血澎湃的口號。改革開放后急功近利的人們,喜歡一套套成功學。冷靜理性一點地想,學生即使上了名校,也不代表人生就是成功,就是圓滿。只不過是登上了一個好的平臺而已。人生是長跑,不是百米賽跑。我理解的成功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并為之努力、得到社會的肯定并自己深感快樂。
基礎教育不是電視娛樂節(jié)目,需要的不是搏眼球,不是熱熱鬧鬧,而是實實在在搞研究,扎扎實實行耕耘。家長和社會都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孩子和教育,就是最大的愛和寬容。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