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富
研究 “概括”,點撥引玉
鄭文富
墻上的掛鐘都走累了,明仔還不想睡覺。他覺得,今天的語文作業(yè)他能想出更多更好的答案。
作業(yè)是:反復閱讀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從寫作方法的角度概括課文。
完成這份作業(yè)之前,明仔查了《現(xiàn)代漢語辭典》,里面對 “概括”一詞的解釋是:①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jié)在一起;總括。②簡單扼要。
“簡單扼要”,他基本上有把握做到,可是如何實現(xiàn) “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jié)在一起”呢?
“本文只寫了一件事,這叫人如何概括 ‘共同特點’呢?”糾結(jié)了半個小時,明仔決定退而求其次——課文只寫了一件事,卻寫到了幾個人物。
課文描述不同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明仔的思維開動了起來。他把描述每個人物的語句分別用單直線、曲線等符號標出來,然后研究這些語句在寫法上的共同點。答案太鮮明了!
研究人物寫法時,明仔特別注重了描寫 “我”的語句。 “我”是故事的主角,課文描寫 “我”在故事發(fā)展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時,寫作方法有很多共同點。這又是一個發(fā)現(xiàn)。
把自己的 “研究成果”一一寫在書頁的空白處以后,明仔準備合上書了。然而就在那一瞬間,一個火花突然在明仔的思想中重新閃亮起來——本文雖然只寫了一個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分成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對故事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描述,其寫作方法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這個火花照亮了明仔的思想。他馬上又翻開書,果真有些奧妙。明仔完成作業(yè)的思路非常清晰:
第一步:反復閱讀課文,找出一個個 “共同特點”;
第二步: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用以證明這些“共同特點”確實如此地存在著;
第三步:按照某種順序把這些共同點排列在一起,寫在書邊上。
不過,這三個步驟幾乎是在同一瞬間完成的,明仔手中的筆擺脫了手的控制,自動在書邊上飛奔著……
第二天第一堂就是語文課。
“誰來匯報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王老師宣布了本堂課的第一個活動。王老師喜歡把這種作業(yè)稱為 “研究”,這讓明仔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價值。
“文中描寫每個人物都用了語言描寫。每個人說的話都能讓人感覺到他說話的語氣,看到他說話的神態(tài)?!?明仔第一個站起來說。
“文中四次描寫 ‘我’,每一次都描寫了 ‘我’的害怕的心理。”阿剛說, “還有,明仔說的第二點是表達效果,不是寫作方法?!彼€順帶批評了明仔一下。
“文中描寫每一個人物語言,都注意突出他們的說話態(tài)度的不同。內(nèi)德是 ‘說’, ‘有個孩子’是 ‘叫’,杰利是 ‘叫喊’, ‘我’是 ‘應著’ ‘軟弱地哀求’ ‘哭著’, ‘另一個孩子’是 ‘嘲笑’,父親是 ‘帶著安慰的口氣’‘叫’?!崩蠲嫡f。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說,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jié)在一起,但她說的是 ‘不同點’?!泵髯刑岢鲆蓡?。
“處處相同,是共同點;處處不同,是不是共同點呢?”王老師意識到這個問題重要,請大家討論一下。
“是。作者根據(jù)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特點采用不同的動詞來寫,這就是共同點。再如,在故事發(fā)展的每個不同階段,作者對 ‘我’的描寫,角度都是不同的——作者描寫 ‘我’的手法的共同特點是,在故事發(fā)展的每一個情節(jié),都變換了描寫的角度?!卑⒍Y的發(fā)言讓大家都能接受。
李玫站起來說: “謝謝大家的提醒,剛才我的發(fā)言中,概括的目的和角度沒有完全統(tǒng)一起來?!?/p>
“文中寫了懸崖下、上懸崖、在懸崖上、下懸崖四個情節(jié),每個情節(jié)都描寫了 ‘我’的心理活動——而且,每一次心理活動描寫的角度都不同……”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孟靈也提供了一條研究成果。很顯然,她的答案吸收了剛剛學到的東西。
“每一個情節(jié)都用人物對話展開。每一次情節(jié)的展開,都重點突出 ‘我’的表現(xiàn)和心理活動?!崩蚶蛘f。
“每一處心理描寫,又都是為下一處心里描寫作鋪墊。所有的心理描寫構(gòu)成了一個 ‘我’的心理變化過程?!?/p>
“每個情節(jié)都描寫了環(huán)境,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
教室里既熱鬧又冷靜,每個人都沙里淘金似地把課文讀得更仔細。
明仔把同學們說的都記在筆記本上,因為他知道,除了找出 “共同特點”之外,概括的另一層意思是把這些特點總括在一起。他的同桌也在做著同樣的事。
“如果從 ‘我’的角度看,課文的中心思想是要敢于面對困難,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難。這個中心思想在故事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都有所顯示。課文在故事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顯示中心思想的方法,其共同特點是什么呢?”王老師提出了一個更難一點的問題。
過了很久,也沒有人發(fā)言。王老師嘗試著問了幾個同學,他們都說要再想一想。于是王老師再次提醒道: “課文是圍繞著什么問題展開的?”
“如何面對困難?!卑偟乃季S真是犀利,明仔只想到了 “上下懸崖”。
“文章中, ‘我’面對困難時的態(tài)度有變化嗎?”王老師追問道。
——在懸崖下,寫我不敢面對困難,只好跟著大家跑;上懸崖的時候,寫我面對困難的無奈;在懸崖上寫我面對困難不知所措;下懸崖的時候?qū)懳以诎职值闹笇乱稽c點掌握了克服困難的方法;最后寫我以后能夠用這種方法克服各種困難。一點點地,同學們完整地理清了思路。
“那么,在面對困難時, ‘我’想解決的辦法了嗎?”王老師把語氣放輕,仿佛在暗示大家要耐心閱讀與思考, “再仔細讀一讀,例如‘蹲在石架上……盡量往里靠……’”王老師的聲音小心翼翼地。
教室里又安靜下來了,同學又開始讀課文。就這么一篇課文,讀了十幾遍了,還有可以研究的東西。明仔耳邊不由得響起了王老師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 “慢慢讀,品味喲?!?/p>
“我懂了?!卑嚅L突然說, “共同的特點是,在故事發(fā)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通過寫 ‘我’對待 ‘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問題的態(tài)度變化,來突出中心。”
王老師眼光一亮,但是冷靜地說: “請你用完整、明確的語句表達你的看法?!?/p>
“在懸崖上,寫 ‘我’不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想逃避困難,例如 ‘我’蹲在石架上……盡量往里靠。在小伙伴們開始下懸崖時,寫 ‘我’想出的辦法是得到別人的同情,例如寫 ‘我’軟弱地哀求。獨自困在懸崖上的時候,寫 ‘我’絕望了,例如寫 ‘我’想自己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沒有想用什么辦法解決問題。爸爸來了之后,再次寫‘我’不敢面對困難,不想辦法克服困難,例如寫 ‘我’哭著說 ‘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意思是說我還想靠爸爸幫我下去。接著寫爸爸不肯幫 ‘我’,只是指導‘我’, ‘我’只好按照爸爸教我的辦法一步一步往下爬,竟然一點點樹立了自信,并且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寫 ‘我’能用在小懸崖上學到的方法應付一切困難?!斫膺@個問題的重點是,要把握作者不僅僅是要寫了 ‘我’面對困難時的態(tài)度,而是要寫出 ‘我’對待 ‘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問題的態(tài)度,這才是本文的中心所在。”大班長一氣呵成,同學們聽得忘了鼓掌了。
“概括是有兩個層次的,一層是表層現(xiàn)象的概括,一層是深層本質(zhì)的概括。這堂課的前一半,同學們進行的都是表層現(xiàn)象的概括——即作者是怎樣寫的;這堂課的后一半,同學們研究的是深層本質(zhì)的東西——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蓖趵蠋熥尨蠹蚁艘幌?,接著說,“故事發(fā)展的每一個情節(jié)上,描寫人物的目的其實都與 ‘我’的態(tài)度變化有關(guān),都是為了寫清楚我逐漸認識到了要勇于面對困難、學會克服困難的方法這一主旨有關(guān)?!?/p>
結(jié)合著班長的話和王老師的話,明仔又翻看了一下自己的語文書,認識更加豐富、深入了。例如為什么作者要把故事講得一波三折呢?這不僅僅是為了使文章更有吸引力,也不是因為故事本來就是那樣的,而是在暗示著讀者任何一個人生哲理的感悟,都是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的。再如,為什么要把每個孩子的性格都寫得活靈活現(xiàn)呢?這是想要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別人并不知道你的真實處境,你只有自己面對屬于自己的困難。再如,為什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環(huán)境描寫呢?這似乎也在暗示著人們,世界是有其客觀規(guī)律的,如果你不能克服困難,那你就只能困在那里。明仔想得都有些發(fā)呆了……
“那么,誰能總結(jié)一下概括的作用?”快下課了,王老師又拋出了小結(jié)性的問題。
“概括的過程,就是理解文章的過程。理解得準確,才能概括得準確。概括的過程也是分析文章的過程,分析透徹,才會理解準確?!?/p>
“概括不僅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共同點,更能以共同點為參照,發(fā)現(xiàn)事物的不同點?!?/p>
“概括既是理解文章的方法,又是一種語言表達方法,還是一種思維方法?!?/p>
一堂課有所收獲,大家都很開心。就著大家的高興勁兒,王老師布置了新的家庭作業(yè)。作業(yè)是:閱讀更多與 《走一步,再走一步》同類的文章,概括這類文章的特點,并舉例說明。所舉例子也要用概括的方法表達。
你能用概括的方法學習一篇文章,你能用這種方法同時學習很多篇文章嗎?
(作者單位: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