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yè)大學附屬小學 范曉蘭
接班之前,有人向我介紹:自由散漫是他的一大特點,捉弄別人是他的拿手好戲,好吃懶做是他的天性。
帶班之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做“有過之而無不及”。一身沾滿油膩的衣服總伴隨著他,黏稠的鼻涕時常堵滿鼻孔,他真可謂人見人厭。
可是理智告訴我:“接班之前看缺點,帶班之后找優(yōu)點。”于是,我忍著難聞的氣味,耐著暴躁的情緒,帶著慈母的胸懷,嘗試與他接觸。在與他多次接觸后,我發(fā)現(xiàn)他除了學習成績差、個人衛(wèi)生差以外,還經(jīng)常逃學去網(wǎng)吧。怎么辦?
我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改變之旅。
談心,能洞察學生的內(nèi)心,摸清他們行為表現(xiàn)的內(nèi)在原因。所以,每天與他談心成了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們的相互交流中,在耐心聽他的傾訴中,我漸漸發(fā)現(xiàn)外形高大的他原來是那么脆弱,家境貧寒的他居然是那么懂事。
記得有一次,當我問及他是否羨慕其他同學的家庭時,他的回答令我不由對他產(chǎn)生敬佩?!拔矣袝r也會羨慕其他同學的父母,但每一次產(chǎn)生這種想法時又馬上會被打消。我就把自己比作一個山區(qū)更窮的放羊孩子,這時我覺得還是挺幸福的?!边@充滿人生哲理的話出自一個11歲男孩的口中,怎能不深深打動我的心?我們的交流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在校的學習與生活,慢慢地開始進行心靈的溝通。
隨著對他了解的增多,我發(fā)現(xiàn)他有很多優(yōu)點,比如愛畫畫、喜歡動手制作、關心班級等。我也意識到,在內(nèi)心深處,他依然是個追求上進的好學生。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與其他學科教師加強溝通,努力使他感受到公正、公平,感受到他老師的關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讓他認識到,當今社會一個人外表的潔凈與心靈的美麗同等重要。我讓他每天衣著整潔,干干凈凈地走進校園;讓他每晚桌斗干凈,開開心心地回到家中。在平日的談心中,我告訴他:“我的人生字典里沒有‘爛泥糊不上墻’‘朽木不可雕’這些語句,有的只是‘你能行’這句話。”我時常告訴他:“一個人如果懂得恰如其分地熱愛自己的名聲,他一定能更好地做好其他一切事情。”
在我積極的期望下,一種強烈的自尊心已經(jīng)在他心中悄然萌生:他不僅衛(wèi)生狀況有所改變,學習上也煥發(fā)出一種從未有過的活力。
為了使他充滿自信地走進集體的懷抱,我著實下了一番工夫。
1.創(chuàng)造成功機會。我知道他愛航模,喜歡動手拼各種圖形、賽車,所以我就與其他學科教師加強聯(lián)系,為他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推薦他參加航模組、微機組,將他的美術作品報送學校參加校內(nèi)比賽。
2.安排班級競選。為了發(fā)揮他書法、繪畫的特長,我有意識地安排了一次班級競選。我鼓勵他走到臺前,向大家展示自我。當他被大家推選為班級宣傳委員時,他激動萬分,流著淚對同學們說:“真沒想到大家會選我,我今后一定好好學習?!彪m然生性頑劣的他總是不斷闖禍,作為班主任可以說是成天焦頭爛額地在“審理”他的“案件”,但我知道,越是這樣的孩子越是需要給他適合的舞臺,這樣一是避免了他上課搗亂,二是給了他一個小小的舞臺讓他有所作為。果然,那段時間,他充滿了自信,為班級承辦了三期黑板報,令大家贊不絕口。
3.尋找友誼之花。友誼能使生命更加堅強。因此,我為他尋找了幾位好朋友,有的成為他學習上的朋友,有的成為他生活中的玩伴。在關愛與被愛中,他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貴,漸漸地,他融入了這個集體。在同學們不斷地喝彩與加油聲中,在老師熱情地褒獎與鼓勵聲中,他的內(nèi)心點燃了希望的火種,激發(fā)了強烈的內(nèi)驅力。
為了使他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我專門組織同學通過作文、日記的形式贊揚他、鼓勵他。記得一位同學在日記中這樣寫:“這學期,我發(fā)現(xiàn)他并不像以前那樣一無是處。現(xiàn)在,他衣著干凈,頭發(fā)齊整,鼻子也十分干凈……讓人不由得說聲‘這孩子多精神!’。他的藝術方面也很棒,連我都驚嘆三分。他更喜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遇上哪個被欺負的小同學,他經(jīng)常會把打人者教訓一番。他的進步是我們班的驕傲。說實在的,我還真怕他超過我了呢!”還有些同學記錄了他熱情幫助他人的很多事例。
老師和同學們對他客觀的評價、真情的呼喚,都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靈,使他受到強烈震撼。從那時開始,他真的發(fā)生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學習上爭強好勝,課堂上積極主動,與人相處也寬宏大量……
在爭取他轉變的過程中,也曾有過反復:他曾經(jīng)兩次逃學去網(wǎng)吧,一次竟然夜不歸宿悄悄地住在教室。當我進一步與他談心后,了解到原來他的這一系列舉動和其父母動輒對他實施打罵有關。他告訴我:“我知道爸爸媽媽是望子成龍,可是學習一定要打要罵嗎,打是最好的方法嗎?我不想聽他們的話,我想借玩電腦把父母的責罵統(tǒng)統(tǒng)忘掉?!弊⒁獾胶⒆舆@樣強烈的逆反心理,我多次與其父母談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其父母認識到自己教育的失誤,及時改變他們的教育方法。逐漸地,孩子也消除了與父母的隔閡,步入了正軌。
他的轉變啟迪了我:
“因材施教”對于“特殊學生”的意義尤其重大:
只有裝滿“愛”的陽光雨露,才能滋潤這些學生干涸的心田;
只有像尋找黃金的探寶人一樣,發(fā)現(xiàn)他們的獨特價值,才能探尋到他們蘊藏的力量和美德;
只有多一把尺子評價他們,才會多一批好學生,力爭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要堅信: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
人無全才看長處,因“材”施教定成才。
點評
我不知道他是誰,但我在范曉蘭老師的描述下看到了一個曾經(jīng)自由散漫、不講衛(wèi)生、動輒出入網(wǎng)吧的問題孩子成長為一個自尊自信、活潑有愛、樂于為集體服務的陽光少年。范老師堅信“愛”可以讓所有的教育手段增值,在孩子的轉變上,她肯于花心思。范老師是位懂教育的好老師,她深知: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每個人都要學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我常想:老師給予學生什么樣的教育,其實就是你期待著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度過怎樣的人生。作為老師,你所給予學生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對于生命的理解體現(xiàn)。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你覺得人最寶貴的是什么,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期待你的學生得到。恰如范老師知道自尊是重要的,所以她從不責罵批評,而是通過談話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范老師知道自信是重要的,所以她創(chuàng)造種種機會讓孩子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范老師知道友情是重要的,所以她有意為孩子安排玩伴,讓他在安全、和諧、愉悅的環(huán)境中成長。
教育是一個人格感染人格、智慧孕育智慧、激情點燃激情的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相互成就、相互輝映的過程。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到:孩子成長了,教師也成長了。孩子的成長在于轉變,教師的成長在于轉化——把先進的理念轉化成了教育行為。愛孩子絕不是一句“高大上”的口號,愛首先是行動,是充滿善良、美好愿望的行動,是富有思想和教育藝術的行動。
范老師做到了!
——王文麗(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首屆名師工程培養(yǎng)對象,北京師范大學教師培訓中心特邀講師,著有《語文讓我如此美麗》《課堂飄香是茉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