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涵
摘 要:莊子美學和哲學密不可分,莊子把自然視為審美的最高境界,認為美存在于天地之中,即存在與大自然之中,而天地之美正體現(xiàn)了"道"的自然無為。在獲得至美至樂和自由就是審美境界的論述中,提出了美和美感的實質(zhì),對后世影響深遠。
關鍵詞:莊子;心齋;坐忘;德;意境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138-01
莊子,名周,字子休,和孟子幾乎是同時代的人。后人對莊子的評價是,性格富于美學意味,最真實的詩人等?!肚f子》一書共有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這三十三篇中哪些是由莊子所作,哪些篇章是由其追隨者、或是后人陸續(xù)添上的,除《讓王》、《說劍》、《漁父》、《盜砳》這四篇被蘇軾辨為不是他本人的作品。其它作品的真?zhèn)?,當代研究的學者們看法不能統(tǒng)一。但根據(jù)學者們比較統(tǒng)一的觀點:《天下》篇可以作為鑒別莊子作品的標準,根據(jù)這個標準,內(nèi)七篇比較重要,外篇和雜篇里面也有些許觀點是莊子的思想。
莊子是個厭倦人世生活、親近自然、善于抒情、善于寫生、極具觀察力和想象的思想家和詩人。莊子美學和哲學密不可分,其核心是對“自由”概念和審美關系的探討。
一、“心齋”“坐忘”
本文先把“道”這個概念引出來。莊子認為:“道”是客觀存在的、最高的、絕對的美。作者對“道”的解釋傾向于帶有泛神論的色彩。莊子認為如何實現(xiàn)“道”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可以。在逍遙游中也有解釋“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田子方》女偊口中說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游心于“道”要經(jīng)歷一個修養(yǎng)的過程:第一步是“外天下”,排除對事物的思慮;第二步是“外物”,拋棄貧富得失等各種計較。第三步是“外生”,把生死置之度外。即“無己”“無功”“無名”,莊子把這種精神狀態(tài)稱之為“心齋”又稱之為“坐忘”。
“心齋”指空明的心境?!白敝浮皦欀w、黜聰明、離形去肢”也是指擺脫俗世的紛擾、戰(zhàn)勝個人的欲望。記得在大學看展時候,一個央美的教授的作品上印的一個印章刻的就是“坐忘”二字,當時很喜歡,卻不知出處,想想真是羞愧。當把“道”看作是藝術的最高追求時,那“心齋”“坐忘”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當一個人酣醉時也就忘了俗世的紛紛擾擾,更能用一個空明的心境去創(chuàng)作。這時可能最接近“心齋”和“坐忘”,可能酣醉時分最能夠幫助藝術家解放束縛,釋放創(chuàng)造力。老子的“滌除玄鑒”和莊子的“心齋”“坐忘”為后來棕炳“澄懷觀道”和郭熙“林泉之心”的論述做了開端。
在《養(yǎng)生主》和《達生》中有一些生動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這個故事開始時庖丁“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后“他未嘗見全?!彼诮馀r可以不憑感覺器官,動作卻處處合乎規(guī)矩。他對于解牛已經(jīng)出神入化的熟練,達到一種愉悅的境界。不是因為工錢和獎賞,雖不是創(chuàng)造藝術品但能夠從解牛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在佝僂者承蜩故事中,佝僂者在經(jīng)過年輕時艱苦的訓練技巧極其精熟,獲得了自由。
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技法和一些基礎的東西上必須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獲得自由,才能夠隨心所欲的去創(chuàng)作,享受創(chuàng)作過程中帶來的愉悅之感。關于這一點我能夠切身體會,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眼到手不到”的感覺是痛苦地,在鍛煉技法出神入化的過程中是辛苦的,當全身心投入到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會有一種忘我的境界,是能從藝術創(chuàng)作中獲得快樂的。
二、“美”與“丑”
莊子發(fā)展了老子對“美”與“丑”的概念,認為現(xiàn)象界中“美”與“丑”時相對的,在其本質(zhì)中是沒有差別的。在《秋水》中河伯與百川比較是美的,當看到大海的波瀾壯闊時又覺得自己是丑的。所以“美”與“丑”這個含義是相對的,莊子這個理論對中國美學史也有很大的影響。“美”與“丑”并不是評價藝術作品的最高范疇,而是低層次的范疇。甚至在藝術中還有審“丑”這一說,傅山還喊出“寧丑勿媚”的口號。在我看來如貫休的羅漢,陳老蓮的侍女,問一句它們美嗎?它們丑嗎?
三、德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這是莊子的人生哲學。在《人世間》《德允符》中描述了一批或外貌丑陋或殘缺有障礙的人,卻能受人尊敬。所謂“坐忘”的自由就是要超出形骸、得失、生死、禍福之外,不去計較。即外形的美觀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內(nèi)在的精神——“德”。對于美學的重要啟示:一個人的外貌的丑陋,反而能更有力的表現(xiàn)其內(nèi)在精神的力量,這與孔子“文質(zhì)彬彬”的審美主張很不同,擴大了藝術審美的視野。就像唐宋時期的羅漢,如貫休那出自“夢中所睹”的高古奇駭?shù)牧_漢形象。
四、意境
“象罔”,“象”是境象,“罔”是虛幻,象征有形無形、虛和實的結(jié)合,是莊子在老子對“道”具有“無”和“有”的雙重屬性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延伸和發(fā)展。也是“意境”說的最早源頭。中國詩詞、中國畫和中國書法重視對意境的表達。書中列舉了些許關于古代名人對于名人作品的評價。我對書法和詩詞不太了解,單說一下繪畫,但中國的紙本水墨畫比西洋的布面油畫,雖不寫實,卻能夠超出物像之外,表達更深遠的意境,更富有靈動之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磅礴大氣,站其畫前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倪元林的畫被奉為逸品,看其山水作品,仿佛能感受到其內(nèi)心的孤涼。這些可能就是作品的意境帶給我們的感受。
用書中的一句話做一下總結(jié)吧:“莊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學的意味,他的思想如同一首絕妙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