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云
幼兒與游戲的天然聯(lián)系是幼兒教育一個重要的關注點。在新教育理念下,幼兒園所開展的幼兒游戲都必須要有教師的介入,才能確保幼兒游戲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然而,教師對幼兒游戲的介入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教師只有準確把握介入的時機,才能確保介入行為本身既能滿足幼兒對游戲活動的需要,同時又能滿足幼兒游戲教育功能發(fā)揮的需要。
1.游戲開始階段。
在游戲開展階段,幼兒處于對游戲進行選擇和表達游戲意愿的狀態(tài)。在這一階段,教師通常會選擇介入,以協(xié)調幼兒進行游戲選擇。例如,在這一階段,游戲材料的有限性和幼兒人數(shù)之間往往會存在沖突。這就需要教師介入,協(xié)調幼兒進行游戲選擇。由于一部分幼兒在游戲開始階段對游戲選擇無所適從,所以教師的及時介入對引導幼兒順利選擇并進入游戲顯得很有必要。
2.游戲高潮階段。
在游戲高潮階段,由于幼兒已經(jīng)完全進入到游戲狀態(tài),就算沒有教師的介入,幼兒同樣會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將游戲進行完。教師在這一階段對幼兒游戲的介入則建立在其對幼兒游戲的認識和態(tài)度之上。調查顯示,教師在這一階段對幼兒游戲的介入總體表現(xiàn)為介入頻率較高的特點,這些介入既有有效介入,也有無效介入。這一階段教師介入通常要注意在觀察的基礎上選擇恰當?shù)慕槿霑r機,這樣才能確保教師的介入是有效的。
3.游戲結束階段。
在游戲結束階段,教師的介入作用主要是催促幼兒結束游戲,并讓游戲材料得到整理回收。此時的教師介入是一種非游戲的介入,是扮演提示規(guī)則和維持秩序的管理者角色。
1.教師的個人經(jīng)驗。
根據(jù)調查顯示,在介入游戲時機的判斷中,不同教齡教師之間在介入的頻率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同。一般來說,教齡較長的教師在介入游戲的時機上比較能夠準確把握。他們對介入時機的判斷主要是依靠經(jīng)驗判斷加游戲觀察的方式來進行。而教齡較短的教師在介入時機判斷上則缺少經(jīng)驗,對幼兒游戲中容易出現(xiàn)的情況缺少預判,所以他們在介入游戲方面通常表現(xiàn)為介入頻率高,無效介入多的特點。
2.教師對介入行為的自我效能感。
通常來說,教師對介入游戲行為的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其對介入游戲時機進行有效判斷的一個重要內(nèi)在因素。
例如,那些對幼兒游戲介入自我效能感較高的教師在介入行為上更加主動,對自己的介入行為更具有信心。他們通常會根據(jù)自身行為是否適合游戲這一原則在游戲介入中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并且這些教師更加傾向于為幼兒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其介入游戲工作不易受到個別幼兒的干擾。與之相反,對幼兒游戲介入行為自我效能感較低的老師則對自己的介入行為缺乏主動性和信心,介入行為過程中不能及時進行調整,同時介入游戲時不能為幼兒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介入時機的選擇上,效能感低的教師缺乏明確充分的選擇依據(jù),自信心嚴重不夠。
總的來說,教師對介入行為的自我效能感是影響教師對幼兒游戲進行有效介入的一個重要的內(nèi)在影響因素。
3.教師和幼兒之間的既有關系。
教師在介入游戲的過程中會與幼兒圍繞游戲產(chǎn)生一種臨時性的師幼關系,而這種關系除了受到游戲的影響外,還受到教師和幼兒之間既有關系的影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這種既有的關系會對教師介入幼兒游戲時機的選擇產(chǎn)生影響。
例如,如果師幼之間的既有關系是一種親密的關系,那么,在介入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對幼兒所面臨的游戲困難和需要往往就會較為敏感,能夠及時地給予幼兒積極的回應。同時,這種師幼關系下的幼兒所具備的對教師介入行為的理解力要比其他種類的師幼關系下的幼兒要高得多,也就是說師生之間在游戲介入這一行為上存在著默契,這種默契對于教師介入游戲時機的有效性和適宜性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如果師幼之間的既有關系屬于依賴型,那么,教師會比較主動地幫助幼兒參與游戲,同時教師的介入行為中會出現(xiàn)更多的替代行為。如果師幼之間的既有關系是矛盾型關系,那么,在介入游戲的過程中,教師介入的方式更多是對游戲規(guī)則的指正和對幼兒在游戲中違反紀律的批評,同時,在這種師幼關系下,對于幼兒主動發(fā)出的尋求教師介入其游戲的需求,教師進行積極回應的概率也相對較低,這會無形中影響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適宜性。
1.提高教師觀察幼兒游戲的質量。
學會觀察是教師在幼兒游戲介入指導中一個基本素質要求。在實踐中教師如何提高觀察質量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在介入行為發(fā)起前為自己的介入行為預留一定的準備時間,在介入前對幼兒游戲狀況進行觀察了解。其次,教師要學會在眾多游戲信息中提取出對介入行為有用的信息。幼兒是游戲行為的主角,是游戲進程的設計者和控制者,教師在介入幼兒游戲過程中要注意在游戲進程中對幼兒的游戲意愿加以提取,以確保自己的介入行為符合幼兒的游戲意愿,這樣,介入行為才能很好地被幼兒所接受,介入行為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此外,在進行幼兒游戲觀察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觀察幼兒的情緒,如果發(fā)現(xiàn)幼兒在游戲中是處于愉悅的狀態(tài),那么教師就應該避免在這種情況下介入幼兒游戲,以免對幼兒游戲情緒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最后,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觀察判斷能力。教師在無需進行幼兒游戲指導的日?;顒又?,也可以有意識地通過觀察幼兒游戲來對自己介入幼兒游戲的判斷力進行訓練,在不介入前對幼兒游戲進行觀察和判斷,再將觀察判斷的結果結合幼兒游戲進行實踐檢驗,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判斷能力。
2.介入過程中注重師幼之間良好情感氛圍的營造。
研究發(fā)現(xiàn),在介入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會對幼兒產(chǎn)生影響,反過來幼兒的情感則難以影響到教師的情感。幼兒游戲能夠使得幼兒產(chǎn)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那么,教師在介入幼兒游戲過程中也帶有一些積極的情感色彩是否可以促使幼兒感受到積極的情感呢?或者說教師帶有積極情感的介入行為是不是會增加幼兒游戲的愉悅性呢?再者,教師雖然介入時機欠妥,但是積極的情感傾向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幼兒游戲的負面影響呢?這些有待于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在實踐中去有意識地加以檢驗。
3.教師要學會欣賞幼兒。
在介入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幼兒行為實際上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教師能夠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幼兒的行為,不是僅僅局限于幼兒所謂的“不良”行為,那么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其實很有創(chuàng)造性、很可愛。所以,在介入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抱著對幼兒欣賞的心態(tài),從而更好地體會幼兒的情感,為教師介入幼兒游戲這一行為奠定良好的心理感情基礎。
在幼兒游戲中,教師適宜的介入是幼兒游戲功能得到有效發(fā)揮的關鍵所在。而教師的適宜介入首先就是以介入的適時為基礎,因此,教師介入游戲時機的把握成為教師在幼兒游戲指導中的關鍵。在介入行為中教師要正確把握介入時機,提高介入行為的有效性,避免無效介入,真正體現(xiàn)教師介入幼兒游戲行為的作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