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平
(1.浙江大學 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學 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從《春秋》禮學到春秋禮學
——評《春秋禮學》
許建平1,2
(1.浙江大學 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學 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管正平博士的新著《春秋禮學》是一部研究春秋時期禮學整體現(xiàn)象的著作。禮包含特定的價值追求,作者將其歸納為十六類價值觀原則,每類先界定表述內(nèi)涵和討論范圍,然后列舉該原則的相關表述,并運用實際例子給予詳細解釋。禮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結(jié)合非常復雜,作者區(qū)分了四種結(jié)合的狀態(tài)并作了詳細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作者將禮置于運動的背景下進行研究,對禮在運行過程中的規(guī)律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
春秋禮學;價值追求;運行規(guī)律
禮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和各種儀節(jié),以禮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活動自然就是禮學。傳統(tǒng)的禮學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首先是對三《禮》原典的注疏,歷代學者的注疏類著述豐富,其優(yōu)點是便于從字、詞、句、段的理解入手,領會原典意義,但注疏形式的局限是讓學術觀點散落在正文的注解中,不便于知識的系統(tǒng)化。其次是從單一對象入手考論禮學,如《昏禮辨正》《深衣考》《周禮井田譜》等,其優(yōu)點是在界定范圍內(nèi)容易深入,然而整體觀照有所欠缺。第三是從禮的縱向發(fā)展入手,如《讀禮通考》《太平經(jīng)國之書》《儀禮小疏》等,這種研究有助于從歷史角度認識禮的發(fā)展變化,但也容易忽略禮賴以存在的時代特征。因此現(xiàn)代禮學研究學者在以專書、專人研究的同時,也往往以某個時代為研究對象,如勾承益的《先秦禮學》、張帥的《南北朝三禮學研究》、惠吉興的《宋代禮學研究》、林存陽的《清初三禮學》等。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管正平博士的新著《春秋禮學》則是對春秋時代禮學進行整體研究的著作。
從禮的歷史形態(tài)看,早在西周時代禮已實行,但春秋以前,缺乏系統(tǒng)的史料記載,僅僅依靠古籍的片段追述和考古的零星發(fā)現(xiàn),難以認識禮的整體面貌。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也就是魯隱公元年,《春秋》《左傳》開始記事,到《左傳》記事結(jié)束的周貞定王二年(前467),這一階段有豐富的史料留存。而且這是一個變禮的時代,雖不是純正的古禮,但西周的禮制仍然有所保留,并大體遵循周禮的原則,還能見古禮之面貌。《左傳》記事結(jié)束之后,禮崩樂壞,古禮的實行時代已經(jīng)過去。而先秦時期留存史料最多的即是春秋時期,童書業(yè)就曾經(jīng)從二十余部先秦古籍中摘錄而成《春秋史料集》。從過去的研究狀況看,對于春秋時期禮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部禮經(jīng)、某一類禮或某一類材料的研究,對于整個春秋時期典籍的綜合利用以及對春秋禮學的整體觀照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管君選擇研究春秋時期的禮,將研究時段限定在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7年之間,可以說是抓住了研究禮學的一個黃金時段。全書所舉的禮學實例,皆能嚴格遵循以春秋時期為下限的原則。
《春秋禮學》是一部寫春秋時期禮學整體現(xiàn)象的著作,以禮的意義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目的是嘗試建構春秋時期禮學的意義體系。因為從禮的本質(zhì)特點看,禮的圣人制作之本義才是本質(zhì)內(nèi)容,名物度數(shù)等禮儀只不過是為其意義服務的。然而探尋禮的意義很困難,古人早就認識到,“其數(shù)可陳也,其義難知也”[1]。當然,難知并非不可知。
禮“義”在表達事理方面,是與其它典籍相通的,如果有足夠多的資料,就能更方便地捕捉到禮的內(nèi)在意義,正如四庫館臣所言,“諸經(jīng)之作,皆以明理,非虛懸而無薄。故《易》之理麗于象數(shù),《書》之理麗于政事,《詩》之理麗于美刺,《春秋》之理麗于褒貶,《禮》之理麗于節(jié)文,皆不可以空言說,而《禮》為尤甚”[2]?;谶@樣的認識,本書取材廣泛,凡記載有春秋時期史料者巨細靡遺,主要包括三類書籍。一是記載春秋史實的諸如《尚書》《逸周書》《管子》《國語》《論語》以及出土的郭店、上博、清華竹簡等相關文獻,這類書籍包含當時實際用禮的材料。二是以《三禮》以及《大戴禮記》為核心的禮類書籍,禮類典籍與春秋禮存在基本對應的關系,劉乾先曾說過:“《三禮》的成書雖然稍晚于《左傳》,但它所記錄的內(nèi)容卻大多是春秋時人們所遵循的禮法規(guī)則,以此與《左傳》中記載的禮制進行比照可謂再恰當不過了?!盵3]三是其他凡保存有春秋時期史料的著作,如《史記》《說苑》《新序》《戰(zhàn)國策》《韓詩外傳》《白虎通義》《春秋繁露》等。正是因為作者全面掌握了春秋時期的史料,所以在具體的考證過程中,能做到左右逢源,怡然理順了。
禮在典籍中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除了以條文形式出現(xiàn)之外,還有很多使用禮和評價禮行為的例子,這批材料對于認識“義”具有重要意義。禮在處理現(xiàn)實社會關系時,實際上處于不斷運動的狀態(tài)。以往研究者關注較多的是靜止層面,諸如禮儀、禮器、禮容等研究。本書在探尋禮“義”時,將禮在社會生活中的運行狀況加以考慮,這個研究角度既有利于考察禮的條文所蘊含之外延和內(nèi)涵,也有利于從實例的矛盾沖突中對禮進行通貫性與綜合性的研究。既符合禮的現(xiàn)實情況,又在原有學術基礎上有所延伸。
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中,處于突出地位的莫如“十三經(jīng)”和“二十四史”。以“十三經(jīng)”為研究對象的領域,稱之為經(jīng)學。清代學者從研究內(nèi)容角度出發(fā),認為經(jīng)學即是禮學。禮學紛繁復雜,即便是僅僅卒讀“十三經(jīng)”,對于一般讀者來說,也是可望不可即的?!洞呵锒Y學》以省儉的筆墨,展現(xiàn)出了春秋禮學的整體輪廓。全書主要從禮的價值觀原則、禮的儀義組合及禮的運行規(guī)律三個方面對春秋禮學作了系統(tǒng)研究和深入分析。
禮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要有效地管理社會人,禮就必須包含特定的價值追求?!洞呵锒Y學》中“禮的價值觀原則”一章,作者將其歸納為敬、正、誠、平、等、信、勇、報、和、忠、仁、學、讓、賞、罰、民主等十六類價值觀原則。每類先界定表述內(nèi)涵和討論范圍,然后列舉其原則的相關表述,并舉實際例子作了詳細的解釋。對于情況復雜的原則,則繼續(xù)細分討論,比如“敬”的原則,作者分為尊尊、尊賢、尚齒、敬先、敬神、敬時、敬妻子、敬敵、敬夷狄九種不同的情形。這部分內(nèi)容是目前對禮的價值觀原則最為完備的分類與全面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今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民主、和諧、平等、公正、誠信”等內(nèi)容,《春秋禮學》中“禮的價值觀原則”可以說是為其做了很貼切的注解。
禮由“儀”與“義”有機結(jié)合而成,然而兩者的結(jié)合情況相當復雜?!洞呵锒Y學》的“禮的儀義組合”一章對禮在運行過程中其內(nèi)容與形式結(jié)合的四種不同狀態(tài)作了詳細的分析,尤其是通過對儀義離析、無儀之義、因義生儀三種情況的闡釋,很好地解釋了禮發(fā)展變化的原因所在。
作者指出:“禮在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也不會是遵循禮學規(guī)定然后對照著禮文行禮這樣簡單。尤其是面臨一些復雜情況,如多重禮需要同時施行并發(fā)生沖突時,就需要行禮者把握行禮的運行規(guī)律,選擇恰當?shù)亩Y儀,使禮能完成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的任務。禮在運行中的軌跡遵循一些特定的規(guī)則?!盵4]因此在“禮的運行規(guī)律”一章中,作者從目標、動力、軌跡三個方面對禮運行的規(guī)律性作了探索。在其中“運行軌跡”一節(jié),總結(jié)了小大、親疏、尊卑、先后、內(nèi)外、時位、輕重等矛盾處理的原則,涉及了禮運行的核心內(nèi)容,這是本書最有價值的精華部分,是作者的創(chuàng)見,以前未見有人措意于此。
本書的最后一部分,以春秋時期的一些實際例子來檢驗本書提出的理論。這些歷史人事的禮學評價在很長的歷史階段都有分歧的意見,本書的分析給出了一個新的角度。
學術研究應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xù)攀登,因此參考文獻毫無疑問是體現(xiàn)作者的學風和態(tài)度的大問題。全書一千三百多條參考文獻,一一注明詳盡出處,沒有出現(xiàn)一條轉(zhuǎn)引的情況,反映作者嚴守學術規(guī)范、誠實治學的學術品格,這是值得稱道的。
因為有進行禮學判斷的以一字定褒貶,古人以《春秋》為治國之書,如子夏說:“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后旁側(cè)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盵5]今管君之《春秋禮學》一書,從另一個立足點以新的視角,讓一人之禮走向時代之禮,讓《三禮》之禮走向社會之禮。《春秋禮學》一書對中國禮學史的研究、對禮學本質(zhì)的認識以及對禮學思想發(fā)展情形的把握,均具有重要價值。“《春秋》禮學”終于開始走向“春秋禮學”,管君的工作,甚有益于治者也。
本書“禮的運行規(guī)律”一章,是本書最有價值的精華部分,這部分內(nèi)容可說是對春秋禮學最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對禮運行的框架構建頗為全面系統(tǒng),但如同美酒微醉、好花半開,這部分的內(nèi)容稍顯單薄,止見冰山一角,令人卒讀全書后,會有欲見全豹的沖動,期待作者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新作呈獻給學術界。
[1]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M].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504.
[2]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170.
[3] 劉乾先.《左傳中的先秦喪禮研究》序[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4):104-105.
[4] 管正平.春秋禮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150.
[5]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160.
[責任編輯 邱忠善]
From the Rite Study inTheSpringandAutumnAnnalsto the Rite Stud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a review ofTheRiteStudy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
XU Jianping1,2
(1.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Dr. GUAN Zhengping' new bookTheRiteStudy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studies the monolithic phenomenon of ri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Rite includes a specific value pursuit. Dr. GUAN sums it up in 16 principles of values, and gives each principle its connotation of expression and scope of discussion. Then GUAN lists out relative expressions of each principle and explicates it with detailed examples. The combination of rite’s content and form is very complicated, but GUAN distinguishes four states of combination and makes close analyses. More importantly, the author studies rite in the background of movement, and makes a crea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laws of rite in operation.
the rite stud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value pursuit; operation law
2017-04-12
許建平(1963-),男,浙江慈溪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經(jīng)學、敦煌學。E-mail:603875878@qq.com
B22
A
1004-2237(2017)02-0118-03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