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初見到春陽的畫,即為其畫面所震撼,大氣磅礴,詩情畫意,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國畫啊,這是許多人一輩子想做而做不到的!
中國繪畫的意境起點高,畫與詩聯系緊密,而當代中國畫存在問題,其中的一個問題是將詩意簡化、概念化、粗鄙化,春陽的畫做了相反的事,她將詩意豐富、豐滿了,也充實了,并且與古人相比還有提升。她的畫與詩經楚辭,與唐詩宋詞之間具有某種精神氣質上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非讀透經典的人不能做到,非真正的學者不能做到。春陽正是這樣的人,她有學問也駕馭得了學問,學問對她是活的流水,她有一顆詩的靈魂。詩情畫意,不是一個簡單的詞語。
在中國繪畫史中,有許多畫龍點睛式的經典作品,寥寥數筆,直見精神,我們閱見了許多,長年深為折服,無以企及,但是在墨法上像春陽這般鋪張,如此高的技巧,如此表現力,我們看見的太少了。唐宋元時代對墨的使用較少,潑墨的畫作流傳不多,山水的用墨更是簡省,但墨法的理論與傳說有許多,值得今天重新審視和發(fā)揮,春陽接續(xù)的是傳統(tǒng)的墨法而有所生發(fā),因此超越了當代與古代。她的畫又使東方、西方的人都能看懂,都很喜歡,因此也超越了東西方。我們現在往往有將畫家粗率歸類的習慣,這既傷害了藝術,也傷害了藝術家。因為我們缺乏好的作品,更缺乏必備的眼光與寬廣的視野,好的作品可以超越這些歸類,春陽是成熟的畫家,境界高的畫家,她是將中國的意境揣摩透徹了的畫家。
春陽的畫抽象。我們今天對抽象一詞存在很大的誤解,抽象一詞單獨提出來是不合適的,中國畫發(fā)展到今天,眼界已經非常開闊了,我們期待一種作品,使中國的抽象與西方的抽象不對立,春陽的畫做到了這種包容性,難以被歸類。
·貳·
我的父親李可染先生曾反復告誡學生,學繪畫最重要的是精讀兩部書,第一部是大自然,第二部是傳統(tǒng)。晚年在談到與傳統(tǒng)的關系時,父親說:“外來的東西是營養(yǎng),營養(yǎng)是需要的,但不能代替血液?!薄艾F在中國畫最大的障礙還是對傳統(tǒng)學習不夠,用宣紙隨隨便便地搞,不了解傳統(tǒng),中國畫中的線條、筆墨,要下很大的功夫。”“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是父親切實的個人體會,是他一生繪畫實踐的經驗之談。不下苦功夫,沒有“最大的功力”,是打不進去的,能打進去,就定有所成,而不為自己這點成績沾沾自喜,不甘平庸,就需要再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所以才說“可貴者膽,所要者魂”,這里的魂,是意境。
父親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就叫作意境。”父親認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這不是一句空話,實現它的唯一途徑是“意匠經營”,“畫的味道必須在準確、結實的基礎上去尋求”,父親是講求畫的“味道”的。張大千先生也認為,“中國畫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美的因素。”
父親曾以講笑話的口吻說:“‘一些青年學生畫畫要招魂,原因就在于缺乏意境,對著一片風景,不假思索,坐下就畫,結果畫的只是比例、透視、明暗、色彩,是用技法畫畫,不是用思想感情畫畫。這樣,可能畫得準,但是畫不好,畫出來是死的,沒有靈魂……一個成熟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技法問題已不是主要的,往往像忘掉了技法,才能把全部的思想感情貫注在作品里。音樂家不是靠方法演奏的,大音樂家演奏時,是整個思想、情緒在講話,而不是在數節(jié)拍,考慮是四分音符還是八分音符,畫畫也是一樣?!?/p>
他認為“筆墨問題很嚴重,近百年來,在我看來,過得筆墨關的,沒幾個人” 。當代的普遍情況是,“由于筆墨功力差,往往使畫面軟弱無力而降低了中國畫特色”。
筆墨是一關,意境是另一關,當代中國畫需要一一渡過這些關口。春陽在筆墨與意境上分別同時尋找出路,她不將兩者區(qū)分開來。詩與畫,山水與風景,筆墨與意境,這些對稱的概念,春陽靈活松動地看待它們。
春陽的畫美,好看,飽滿鮮活,有股子生氣,有新鮮的感覺。她的畫有情感在畫面中,而且畫題與畫建立起了有趣的聯系。春陽的畫從傳統(tǒng)哲學而來又富有現代之感,包含情韻富有哲思,她尋求到了一種可貴的呼應:以現代手段追求古典意境,以傳統(tǒng)筆墨表達現代意趣。
以現代手段追求古典意境,即墨法上嘗試擺脫了理性的控制,類似于超現實主義的實驗,又有表現主義特征,是西方現代主義在中國的影響,又有中國意味的象征。她有意識地使用敗墻張素之法,將筆墨的概念擴大了,同時將自己的詩意帶入了西方的理念,她在無限制地畫自己的詩意,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繪畫上對于新手法的探索,可以千變萬化、千差萬別、千頭萬緒,但均服務于一個明確的目標——古典意境的營造。因此,留在畫面上的,不是偶然性本身,而是精挑細選鬼斧神工的“意匠”之作。天光云影,水波石紋,無處不有,大自然是最大的藝術家,杜甫有句話:“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這一追求的方向,還是古人所言的“師造化”,但是眼界與思考卻更開闊。
以傳統(tǒng)筆墨表達現代意趣,實際上一代又一代的畫家,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方面的追求。山水是千年不變之物,傳統(tǒng)中國畫的圖式、傳統(tǒng)文人畫的情趣,都發(fā)生了哪些微妙的變化,我們要在這些問題上深究。春陽傳統(tǒng)筆墨的意趣,是她畫面上那種微妙的氣息。沒有現代意趣,就談不到打出來,現代意趣并不意味著可以脫離美的范疇,俗不可醫(yī),模式不能套路,一味追求視覺沖擊或格調萎靡柔媚輕薄,是沒有出路的。
當代的國畫家大多有自己中國畫改良的一些觀念。春陽臨摹古人,也學習今人。她說:“在畫面上我們可以用新的辦法找到某種哲學意境,而筆墨本身就是中國的哲學。我不知為何總想離筆墨近一點、再近一點,我希望改良的路走得慢一點、再慢一點。意境與筆墨,都是我的至愛。”她的心里留有古今,她的眼中沒有中西。春陽用情深,人大氣。她所珍惜的,都在她身上活著似的,成了情感。她的藝術,使對立的概念對立不起來了。中國古典和西方現代主義的一些風格樣式,她一上手便提煉領悟至此,努力使現代實驗的意識熔鑄于古典追求自我的完善之中。春陽有著極其獨立的精神品質,這是我們最應該保護和珍惜的,她需要往前走,她不該得到限制。這部畫集自然有不足,卻使我們看到了她的起點,我期待她還可以畫得更“新”一些,實驗的路徑更開闊一些,有理由相信她更多的實驗,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劉熙載《藝概》曰:“與天為徒,與古為徒,皆學書者所有事也。天,當觀于其章;古,當觀于其變?!薄案唔嵣钋椋瑘载懞茪?,缺一不可為書?!蔽以诖宏柕漠嬌?,看到了“高韻深情”和“堅貞浩氣”,這很難得!
今天,人與山水的關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交通工具極大地改變了地球上的空間概念,名山大川距離我們更近了。盤山公路的修筑,登山纜車的架設,照相技術的普及,使“搜盡奇峰打草稿”,比石濤的時代更容易做到。世界博物館的展覽功能、高仿真的印刷技術,使向來為少數人壟斷的繪畫史上的杰作,成為大家目睹和臨摹的范本,我們在親近大自然和了解傳統(tǒng)上都具有前人不具備的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和便利,但是,為什么當代的藝術精神卻離前賢愈加遙遠了呢?這值得我們深思。
這個時代從事繪畫的人,幾乎都是同一種美術教育體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重視技法、缺失意境,或許已經成為問題了。許多作品在強調裝飾性的同時,卻又缺乏想象力。我們不愿意看到千人一面、技法雷同、出手套路之作,我們尤其是不能缺少真正的思想與廣博的視野。沒有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理念,作為一個人而沒有內涵,表面上看與你的繪畫技巧無涉,離得很遠,卻實在是作品的生命所在,靈魂所在。有沒有這個東西,是區(qū)分大畫家和小畫家的標識。功利主義的美術教育要不得,我們需要以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打破這個限制,在畫院的建設上,找到體制和機制上的突破口,認真思考我們的美術教育,培養(yǎng)和造就成熟的藝術大家。藝術家的成熟,前提是作為一個人的成熟,作為文化人的成熟。
藝術是什么?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所在,要花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就是說你得有勇氣有膽識去面對藝術史上那些無數前人曾經面對的難題,你得放棄自己的安逸沒明沒黑地去反復嘗試,經受失敗的磨礪,不能討巧,假如足夠幸運的話,也許能打出來。苦學派不只是屬于我們的前輩,苦學是藝術家生存的本錢,苦也表明了我們對傳統(tǒng)對大自然的誠懇態(tài)度,這誠懇的情感是快樂的。我們今天需要厚積薄發(fā)式的問題型畫家,特別需要有探索意識、實驗勇氣的學者型畫家。
·叁·
春陽是一位思想史學者,不是中國美術教育體制下的成果,但她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妙不可言的可能。中國畫是中國文化,學識與稟賦給了她超越于受教育得到的才華,而這正是我們的教育所極力欲達的目標。我第一次看見春陽的畫就持這種觀點,這些年過去,我仍然是這樣看待的。天性、自然、書籍、臨摹、學習給了她開放而純粹的藝術觀,她為人沉靜,因為她對藝術的判斷自信,眼中流露的神情稍稍有些揶揄與自負,她話不多,我感覺她心中有桿秤,對當代藝術和文化細細掂量加以判斷,并深知其問題所在。她的話我印象很深:“藝術既體味分寸更須審辨清濁,蘇軾之于陶潛,可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表面看傳承的是趣味,然而藝術背后的認同與追求更為緊要……”她把自己的白話文與魯迅研究的成果贈予我,這是兩部很有分量的著述,讓我一時不明白自己到底遇見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當代中國社會有了這樣沉潛的學子,既是嚴肅的學者,又是天生的藝術家,她就澹然地站在那里,我認為她的書和畫,將影響我們大家對思想和藝術的一些看法。她將近代以來語言的變遷與文人畫的變遷視為完整的圖景,以理性和感性同時反思百年前的文學革命和美術革命遺產。
我們每次的談話都在一個很高的層面,不留余地地剖析藝術的真實問題、藝術最大的難題。我認為中國畫最終落實在某種特殊的感受上,我欣賞她敏銳而自然的感受力,我對她說:“你把一幅畫收拾得自己看著舒服了,別的人看著也會舒服的?!蔽抑匾暣宏?,希望這部畫集大家來看看、來批評,我對春陽說:“這是你求學的路徑和起點,我要看你下一部畫集怎么辦?”
在我認識的畫家中,春陽是很會看的人。她站在我的畫前,停留很長時間,要么不說什么,要么講起話來停不下來,毫不客氣,她簡直讓人氣惱也讓人振奮,她竟然可以那么真實,好像在替藝術著急替藝術說話,她沉浸在問題之中,跟著問題走,對所有實驗意義的繪畫深感興趣。
我這些年考慮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畫的現代化道路。以西方多種造型理念、圖式入筆墨,國畫是否可以更西化一點,可以走得更遠一點,這需要一個前提,就是首先要充分中國化,在中國畫內部說話,在中國畫的概念之中充分進行實驗。一代又一代的創(chuàng)新積累了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才是傳統(tǒng)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中國化的道路是寬廣的,而不是越走越窄,最后落入程式化的窠臼。打破中西壁壘需要好的作品來實現。全球化時代,文化的碰撞是驚人的,在跨文化交流中,藝術交流的障礙最小,能夠超越語言的限制,直接訴諸人的感官和想象力,藝術作品比理念要先行一步,我一直在尋找好的中國畫實驗意識的畫家。
以筆墨入寫生和以寫生入筆墨大概是不同的方向,道路無論從哪里出發(fā)、交匯,這個不同的歷程,都提供了觀察中國畫流變的特殊視角。
“筆墨當隨時代”這個話石濤自己說得起,我們如何接著說下去?我的父親極其重視筆墨的寫生,對寫生這個概念心會神融,從父親最后一次與學生談話中可以得到印證,他認為“已經解決了寫生這個問題”。國畫寫生的難度有多大,這種努力的珍貴程度就有多大。寫生是誘人的概念,不是口號,這是一個復雜的理念,更是艱辛的歷程,它是朝圣的必經之途,未必是目的地本身,這一點或許需要我們反思,這也是父親同時格外強調意境的原因。將寫生引入國畫,有很大的難題存在,相關概念需要辨析,許多似是而非的東西需要澄清。父親他們那代人以自身的功力與學養(yǎng)解決了實踐上的問題,我們能做到多少呢,在理論的辨析上、在后續(xù)的道路上,后面的路徑是否清晰?我嘗試一條與父親相呼應的道路,看看改良中國畫有多少有價值的可能,全方位實驗,以期與父親對話,這是有風險的,這個風險讓我覺得有挑戰(zhàn)性,有意義。在藝術上,我與父母親之間的對話,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永遠說不完。
我們不能囿于古今中西這些概念,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嘗試。做畫家,要做畫家中的畫家,敢于大膽試驗,才是真的先鋒派。中國畫的風格重要,中國畫的方法論也重要,這也是我們李可染畫院的理念之一。在有沒有筆墨的問題上我們選擇有筆墨,在是不是筆墨的問題上,我們勇于嘗試另外一些性質的筆墨實驗,實驗的限度在哪里呢?畫面必須有傳統(tǒng)的因素來支撐,否則這種創(chuàng)新的實驗就不能成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
父輩那幾代人是方向與方法的開啟者,我們要好好研究。我舉個例子,有人說黃賓虹所有的畫是同一張畫,都像是未完成之作。黃虹賓從傳統(tǒng)中來,他的畫會呼吸,達到了虛實、繁簡、疏密的和諧統(tǒng)一,他用筆如作篆籀,非常了不起,我們則可以在線條上畫得更為舒展一些,把他“這幅畫”亦即傳統(tǒng)這幅畫的這個議題擴展而“完成”,擴大其“金石”“夏玉”的表現力,這就是線型的改良,因為中國畫是很豐腴的,問題層面很多。我們在焦墨上的實驗,同樣驗證改良這個觀念。焦墨的透視關系特殊,抽象的造型,比附于音樂,相當于打擊樂,其線條的跳躍感與節(jié)奏感很強。這僅僅是隨意舉出的兩個小的例子。
中國畫的線條是精神性的,我們要擴大它的內涵,擴大它的表現力,擴大“看”的功能。我們不僅從線條上革新,還要從墨法上革新。
要做“墨的探索者”,墨是中國畫中最基礎、最根本的存在,也是中國畫里最高境界的表現者。積墨成塊,滿紙煙云,曲盡其妙,觸目可觀。解放了的筆和墨,成為目的,成為表現,謂之體物,謂之抒情,或謂之抽象,任憑觀者心境投射。天地一馬也,萬物一指也,大荒山青更峰無稽崖,豈可泥其名跡而求諸實,無邊落木蕭蕭下,對于繪畫上的大塊文章,勿觀之以目,聽之以耳,當受之以心,應之以息。中國畫天然是抽象的,其形態(tài)上的抽象已經純熟,其精神性的抽象之路,也在漸漸開啟,中國意味的抽象需要真正有傳承、有大視野的人來開啟。春陽非常在意我的眼光與看法,她能看懂我的畫,深明我藝術探索的歷程。近年來她的工作已經轉向傳統(tǒng)畫史研究,從古代詩論轉入古代畫論,使她對筆墨、意境這些概念理解得深,我很高興。這是她的第一部畫集,春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欣賞她治學的嚴謹態(tài)度,我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她都用心地聽,每次真的聽進去,同意的她就去做,而且就能做到,當她把我們談話之后的新作拿給我看時,我唯有感嘆,這樣高的悟性,實在是難以遇見。
春陽被文化所化,她懂得愛護自我的天性。她拿起筆想都不想,畫得很隨意,也很快樂,她沉浸在音樂中畫畫,在西方古典音樂與傳統(tǒng)中國山水之間找到了熨帖的聯系,了解她的人都知道,那是她的生活方式。我們在畫面中,感受到的是自由的精神!
(李庚,1950年生于北京,齊白石先生起名為“庚”。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研究員?,F任李可染畫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塔拉斯舍甫琴科北京美術館名譽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