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彩禮是我國婚嫁習俗的重要內容,歷史悠長,仍廣泛存在于當今社會。當前,有關彩禮的具體規(guī)定仍未在我國法律體系中予以確定,也未引起學界的重視。本文通過對嫁資制度和彩禮制度的對比分析,發(fā)現彩禮在性質、存在基礎上與嫁資存在相似之處。因此,在深入考察彩禮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彩禮的概念、法律性質,分析了彩禮法律規(guī)則的內容,同時通過借鑒羅馬嫁資制度,以公平正義為原則,將優(yōu)先權作為彩禮返還的擔保機制,完善我國“彩禮返還制度”。
關鍵詞 嫁資制度 彩禮制度 返還規(guī)則 借鑒
作者簡介:陳年鳳,澳門科技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77
一、 羅馬法上的嫁資制度
在羅馬早期的家庭中,在女子出嫁時,可以帶一筆財產到丈夫家去,這逐漸演變成羅馬主要的婚俗習慣,在羅馬國家和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該婚俗習慣最終以羅馬法律的形式得以確認,最終形成了羅馬法上的嫁資制度,且古羅馬區(qū)分正式婚姻與姘合的標志便是有無嫁資。因此,嫁資制度在羅馬婚姻財產關系具有重要地位,成為羅馬婚姻關系中很重要的一項制度。
(一)嫁資的概念及其歷史發(fā)展
嫁資是指女方的父輩親屬包括父親向男方贈與的各種財物的總稱,目的是為了維系婚姻。嫁資是以締結婚姻為前提的一種財產轉移,如同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所說:“沒有婚姻就不可能有嫁資?!?在羅馬很早便有給付嫁資的習俗,但是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家長有給予嫁資的義務。至奧古斯都《尤利亞嫁資法》的出臺,才使嫁資作羅馬法婚姻財產制度的重要部分為被上升為法律制度。同時,在古羅馬時期便有萬民法和市民法之分,由后者向前者發(fā)展,后者形式上要求嚴格,而前者則相對寬松。且體現在嫁資制度中,如在設定方式由要式到不要式。
(二)嫁資的設立
嫁資給付(dotisdatio),沒有特殊的格式要求,而是按轉讓財物的性質來采取相應的法定形式。如所有權的移轉,根據古羅馬法,轉讓不動產須采取“要式買賣”或“擬訴棄權”的法定形式,如未按法定要求,在時效經過后,丈夫即取得財物的所有權。嫁資聲言(dotisdicio),即在締結婚約時,由女方的父親或其本人單方面作出給予財產的口頭承諾。嫁資債又叫嫁資允諾(dotispromissio),即以締結婚姻為條件,將給付嫁資的義務以要式口約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
(三)嫁資的權利歸屬和權利制約
1.丈夫對嫁資的權利及限制:
羅馬早期的婚姻是有夫權婚姻。在夫權為尊的婚姻體制下,丈夫掌管妻子的財產,財產所有權歸丈夫或其家長所有。到羅馬帝國后期,婚姻在形式上由夫權婚姻演變?yōu)闊o夫權婚姻。無夫權婚姻時期,在財產上適用“夫妻別產主義”。此時,在婚姻存續(xù)的期間,嫁妝的所有權原則上屬于丈夫,但處分權受到限制。
嫁資的孳息一般由丈夫享有。因為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嫁資與婚姻的重荷緊密相連。此外,丈夫有履行管理的義務?!瓣P于嫁資的損失,不考慮過錯或欺詐,丈夫都應擔責,因丈夫是嫁資利益的受益方。丈夫應當用心地管理嫁資?!?/p>
2.妻子對嫁資的權利:
在古羅馬早期,妻子不享有任何嫁資權利。到奧古斯都時代,丈夫的權利受法律限制,妻子的權利增多。在《尤利亞嫁資法》出臺以后,妻子對嫁資享有以下權利:一是丈夫出讓嫁資的否決權;二是對丈夫濫用嫁資時的委托管理或自行管理權;三是請求返還嫁資的權利。
(1)婚姻存續(xù)期間妻子對嫁資的權利。在維持婚姻關系的期間,有下列情形的,嫁資應歸還妻子,即她和她的家人需要其撫養(yǎng),為自己購買土地,贍養(yǎng)流放的父親,撫養(yǎng)她的血親。
(2)解除婚姻后妻子的嫁資返還請求權。伴隨著“無夫權婚姻”的盛行,社會離婚現狀越來越盛行。羅馬法為保障妻子的權益,規(guī)定了“要式口約訴”和“妻財訴”。因離婚或死亡而解除婚姻的,嫁資均歸妻子所有。此外,關于嫁資返還的期限,應是“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之前返還”。 到優(yōu)士丁尼時期,則明確規(guī)定了丈夫須返還嫁資的種類。至此,對婦女嫁資的保護已達較為完備的程度。
二、中國的彩禮制度
(一) 彩禮的起源
何謂“彩禮”?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并未對其做明確定義。一般情況下,彩禮是指在締結婚約時,由男方向女方或其家長給付一定的財物,以此作為婚約或婚姻成立前提要件。在《周禮》中記載有“六禮”之納征,即彩禮。到唐朝,相關法律已漸趨完備。彩禮作為婚約訂立的重要信物始于唐朝。對之后中國的婚姻制度產生重要影響。在我國古代彩禮返還是對悔婚方的一種懲戒措施。
自近代始,彩禮被看作封建殘余,在國家法層面一度消失,更無所謂的彩禮返還制度。但彩禮仍以婚俗形式繼續(xù)存于民間。但有關彩禮返還的糾紛,分歧仍很大。有鑒于此,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中彩禮首次被納入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并對彩禮的返還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
(二)彩禮性質的探討
當代彩禮的性質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在理論界其性質至今未達成共識。當前有關彩禮法律性質的學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一般贈與說:
即認為彩禮的給付與一般贈與無異,認為彩禮一經給付即產生所有權轉移的效力。當婚約解除時,彩禮給付一方無請求返還之權利。該學說忽略了彩禮給付的目的,與一般贈與合同存在差異。其次,還違背了法律公平正義的理念。
2.目的贈與說:
即認為彩禮的給付是以結婚為目的的贈與行為。如果贈與目的未實現,則有權請求返還彩禮。但在彩禮交付之后又無法定撤銷贈與的情形下,給付彩禮一方是否享有請求返還彩禮,目的贈與說很難給出合理的解釋。
3.從契約說:
該學說認為彩禮是婚姻的一種從契約。如果最終未締結婚姻則作為從契約的彩禮也就不復存在。
4.附條件贈與說:
即認為給付彩禮是一種附條件的贈與。該學說是目前大陸法系較為認可的學說。
(三) 彩禮現象的法律規(guī)制
1. 彩禮給付行為的制度化:
彩禮給付行為,是指男方向女方的家庭或女方送“彩禮”的行為。根據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給付彩禮的行為”是向特定人做出以締結婚約為意思表示的要約行為。以受要約人接受彩禮為承諾,彩禮一經給付即對雙方產生約束力。“彩禮”包括“現金彩禮”和“貴重物品彩禮”兩類。
彩禮的給付應符合以下原則:一是公序良俗原則?!安识Y”不應該過分追求禮金數額,而應該注重其傳達的內涵和禮儀。二是自愿原則。在彩禮給付行為中雙方當事人的意思應當自愿。三是平等協商原則。彩禮給付應該遵守平等協商的原則。四是公平原則。五是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彩禮在為給付之時,誠實并不欺不詐。
彩禮給付的效力:彩禮的給付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在相關風俗中一旦“彩禮”進行了給付,即確定男女雙方之間具有婚約關系,由于我國的法律并未彩禮的給付做出任何規(guī)定,就彩禮給付的效力應依習俗而定。
2. 彩禮返還行為的制度化: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 “彩禮”糾紛的發(fā)生,且這些糾紛常常涉及到彩禮的返還問題。而我國法律對此無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僅僅只有一條司法解釋,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因此,對彩禮的返還規(guī)則進行具體規(guī)定和補充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有關彩禮的返還立法還存在“應當返還、不予返還和酌情返還”三種情形。
“應當返還彩禮”早在古代羅馬法中便有相關規(guī)定。且其中有關嫁資“應該返還”的規(guī)定,可謂是“彩禮應當返還”最早的淵源。歐陸國家大多承襲了有關羅馬法的規(guī)定,對彩禮“應當返還”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如瑞士、德國和中國臺灣。而“不予返還”的情形在意大利有所規(guī)定,在意大利民法中:婚前所贈的財產,適用贈品的規(guī)則,一般不予返還。在美國有的州則存在“酌情返還”的情形。
三、中國彩禮制度對羅馬嫁資制度的借鑒
(一)基本原則
對于彩禮返還案件的處理,多數學者主張遵循:善良風俗原則和利益衡量原則。兩者均是公平正義原則的衍生原則。而羅馬的嫁資制度正體現出其公平正義的理念。此外,羅馬嫁資返還制度可以幫助我們破對彩禮返還制度傳統(tǒng)思想觀念上的禁錮。同時,保障女性享有家庭財產權利是羅馬嫁資返還制度的最終落腳點,保障女性的基本的生活。體現了羅馬法公平正義的精髓,即使婚姻關系中的弱勢一方可以在婚姻關系消滅時能夠得到“公正分配”,保證“各得其所”。
(二)彩禮返還之訴的建立
目前出臺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仍存有較多問題,如返還彩禮的時間不明確、彩禮返還請求權基礎不適當等等,而這在羅馬的嫁資返還制度中均可找到相應的立法參考。
我國彩禮返還請求權的行使期限可參考羅馬嫁資返還制度的規(guī)定,三年是較為合理的時間段,時間過長或者過短都不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此外,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中的規(guī)定即法院以判決的形式強制返還彩禮,此種立法傾向,是對婦女權益的忽視,未考慮到婦女的弱勢群體地位。
因此,應引入羅馬嫁資返還制度中的過錯原則,施以一定的懲罰,將過錯作為彩禮返還比例的標準。對照我國《婚姻法》的過錯離婚規(guī)定,可予以直接援引。
(三)設立“優(yōu)先權”
優(yōu)先權制度起始于羅馬法,并在嫁資返還制度中不斷完善其功能。優(yōu)先權的創(chuàng)造隨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應運而生,對弱者保護和維護正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yōu)先權有利于實質平等的實現,達到維護社會公正的目的。且優(yōu)先權在嫁資制度中直接體現為對女方的救濟。因此,優(yōu)先權可以作為嫁資返還制度的返還保證。
我國彩禮返還制度如將優(yōu)先權作為保證機制。有利于預防婚姻中惡意欺詐或借婚謀財等情況的出現,從根源上保障婚姻關系的持續(xù)。同時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對彩禮的返還立法提出了更艱巨的考驗。
四、結語
符合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羅馬嫁資制度,通過羅馬法的傳播對各國的婚姻財產制度產生重要影響?;趥鹘y(tǒng)習俗,我國在短時期內,彩禮和嫁妝婚俗仍將活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雖然出臺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但由于中國獨有的婚嫁習俗十分復雜,因此,要建構系統(tǒng)全面的嫁妝、彩禮的權屬規(guī)則,仍非易事,而羅馬法的嫁資制度則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因此,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揚棄的吸收嫁資中的有利制度和精神,為“嫁資”這棵古樹增添中國紅。
注釋:
羅馬原始文獻D.23,3,3,烏爾比安語,前揭頁,第79頁。
郭愛玲.淺析羅馬婦女法律地位的變革.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古羅馬]優(yōu)士丁尼著.羅冠男譯.學說匯纂(第23卷)婚姻與嫁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157.
江平、米健.羅馬法基礎.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2.
參考文獻:
[1]周枬.羅馬法原論(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意]桑德羅·斯奇巴尼著.費安玲譯.民法大全:婚姻·家庭和繼承.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