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先
摘要:目的 觀察苯巴比妥治療驚厥性癲癇療效。方法 納入2014年7月~2015年7月因驚厥性癲癇選擇我院就診的共計58例,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組。29例進入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療法。在該基礎上,其余29例應用苯巴比妥,進入實驗組。治療后比較兩組效果。結果 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不良反應率低,依從性高,有顯著差異(P<0.05),且具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驚厥性癲癇采用苯巴比妥治療,療效較顯著,臨床宜推廣使用。
關鍵詞:驚厥性癲癇;苯巴比妥;應用
驚厥性癲癇是常見癲癇類型,為神經內科常見病及多發(fā)病,發(fā)病較急,且病情嚴重,患者肢體強直痙攣,伴昏睡、嗜睡、昏迷和意識模糊等,若治療不及時不有效,可引起意識喪失和全身抽動,嚴重時可導致呼吸暫停,危及個體生命,臨床必須重視該病的早期有效救治。此文為研究苯巴比妥治療療效,納入2014年7月~2015年7月因驚厥性癲癇選擇我院就診的共計58例,回顧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4年7月~2015年7月因驚厥性癲癇選擇我院就診的共計58例,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組。29例進入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療法,均齡(48.55±4.34)歲,3~77歲,女12例,男17例,局限性發(fā)作3例,大發(fā)作21例,精神運動性發(fā)作2例,失神發(fā)作3例。其余29例應用苯巴比妥,進入實驗組,均齡(48.63±4.23)歲,3~78歲,女11例,男18例,局限性發(fā)作3例,大發(fā)作22例,精神運動性發(fā)作2例,失神發(fā)作2例。入選標準:①有至少2次典型發(fā)作史,全身強直,尿便失禁,意識喪失,陣攣運動,四肢僵硬等,發(fā)作后頭痛、疲勞和肌肉疼痛;②全部病例經詢問病史、體檢、腦電圖和顱腦CT初步確診[1]。排除條件:腦部疾病急性期誘發(fā)所致癇性發(fā)作,新生兒抽搐發(fā)作及熱驚厥,苯巴比妥禁忌證(肝硬化、未控制糖尿病、嚴重肺功能不全、哮喘史、血卟啉病史及貧血等)。在病情、患者年齡和性別等資料比較上,兩組均衡,無顯著差異(P>0.05),且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療法,給予勞拉西泮靜脈注射,用藥量0.1 mg/kg(1~2 mg/min),待意識恢復,癲癇發(fā)作終止,癇性放電消失,嚴密監(jiān)測病情,持續(xù)腦電圖6 h;加強腦水腫監(jiān)測,應用降顱壓藥物;監(jiān)測呼吸功能、體溫、循環(huán)功能及胃腸功能等,對癥處理。
1.2.2實驗組 苯巴比妥,1 次/d,睡前服藥,成人首次用藥量最小為60 mg,小兒為30 mg,連用2 w;2 w后隨訪,若癲癇仍發(fā)作,用藥量增加30 mg;4 w后,若無發(fā)作,維持該劑量;每隔4 w隨訪1次,無發(fā)作維持劑量,發(fā)作病例用藥量增加30 mg。用藥參考劑量:年齡<5歲,首次劑量15 mg,維持劑量30 mg,最大劑量60 mg;年齡6~10歲,首次劑量30 mg,維持劑量60 mg,最大劑量75 mg;年齡11~15歲,首次劑量為60mg,維持劑量75 mg,最大劑量90 mg;年齡>15歲,首次劑量60 mg,維持劑量90~120 mg,最大劑量150~210 mg[2]。
觀察兩組治療后效果,記錄不良反應例數(shù),包括皮疹、嗜睡、過敏反應、焦慮、頭痛、困倦及頭暈等,評估兩組依從性,組間比較。
1.3療效標準
1.3.1治療效果 惡化:1年內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增加>25%;無效:1年內癲癇次數(shù)無減少,或減少<50%,或增加<25%;有效:1年內癲癇次數(shù)減少50%~75%;顯效:1年內癲癇次數(shù)減少>75%,或無發(fā)作。顯效+有效=治療總有效率。
1.3.2依從性 完全不依從:患者完全不按照醫(yī)囑用藥,用藥次數(shù)及劑量不正確;部分依從:部分按醫(yī)囑用藥,少數(shù)減少或增加用藥次數(shù),劑量超過或不足;完全依從:完全按醫(yī)囑用藥,用藥次數(shù)及劑量正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依從性[3]。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平均數(shù)表示,所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用%表示,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總有效率 對照組顯效11例,占比率37.93%;有效13例,占比率44.83%;無效3例,占比率10.34%;惡化2例,占比率6.90%;治療總有效率82.76%(24/29)。實驗組顯效15例,占比率51.72%;有效12例,占比率41.38%;無效1例,占比率3.45%;惡化1例,占比率3.45%;治療總有效率93.10%(27/29)。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顯著(χ2=1.0781,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安全性 對照組不良反應率13.79%,共4例,1例皮疹,2例嗜睡,1例頭暈。實驗組不良反應率6.90%,共2例,1例嗜睡,1例頭痛。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率低,差異顯著(χ2=1.0626,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依從性 對照組依從性86.21%(25/29),完全依從14例,占比率48.28%;部分依從11例,占比率37.93%;完全不依從4例,占比率13.79%。實驗組依從性96.55%(28/29),完全依從19例,占比率65.52%;部分依從9例,占比率31.03%;完全不依從1例,占比率3.45%。實驗組的依從性較高,差異顯著(χ2=1.0747,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癲癇為多種原因所致慢性腦功能障礙綜合征,大腦神經元反復放電引起腦神經功能紊亂,具有短暫性、發(fā)作性、反復性和突發(fā)性特點,患者有全身抽搐及意識障礙表現(xiàn),病情較重時意識喪失,并出現(xiàn)呼吸暫停和全身抽動等,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癲癇發(fā)作類型多,驚厥性癲癇極為常見[4]。驚厥性癲癇不僅危及患者健康生命,還對患者心理、社會、認知和神經生物學等方面有直接影響,病情有進展性特點,科學診斷及早期治療最為關鍵。研究顯示,與非驚厥性癲癇比較,驚厥性癲癇發(fā)作特點更鮮明,醫(yī)生能很快診斷,確診后立即搶救,控制發(fā)作,減輕病情危害。驚厥性癲癇和非驚厥性癲癇都可引起腦細胞損傷及死亡,早期診治是關鍵,在兩者治療上,治療原則大致相同,藥物選擇方面各有側重。驚厥性癲癇首選治療藥物有氯硝安定、安定、苯巴比妥和羅拉安定等,更注重糾正患者系統(tǒng)損害及代謝紊亂,而非驚厥性癲癇更重視保護患者認知功能,首選卡馬西平和丙戊酸等。
苯巴比妥具有安全經濟、療效顯著優(yōu)點,可有效控制癲癇發(fā)作,改善病情,且患者耐受好,無不良反應或反應癥狀輕微。苯巴比妥屬于抗驚厥藥、鎮(zhèn)靜催眠藥,為長效巴比妥類典型代表,具有抗癲癇、抗驚厥、鎮(zhèn)靜及催眠作用[5]。本品適應證有治療失眠、癲癇、焦慮和運動障礙等,為治療癲癇局限性發(fā)作及大發(fā)作重要藥物,也用于麻醉前或抗高膽紅素血癥。苯巴比妥抑制中樞作用與劑量密切相關,隨劑量加大,抗驚厥、鎮(zhèn)靜、抗癲癇和催眠效果越強,大劑量明顯抑制患者呼吸及心血管系統(tǒng),而過量能麻痹延髓呼吸中樞,從而致死;在體外電生理試驗中,神經細胞氯離子通道開放,谷氨酸興奮作用降低,促進y-氨基丁酸抑制性,對中樞神經多突觸及單突觸傳遞進行抑制,并對癇灶高頻放電及擴散進行抑制,減少機體胃液分泌,使胃張力下降;經誘導葡萄糖醛酸轉移酶與膽紅素結合,使膽紅素濃度下降,產生依賴性,其中包括身體依賴和精神依賴,適用于臨床抗癲癇、鎮(zhèn)靜、催眠及抗驚厥治療,效果可靠。從藥代動力學看,苯巴比妥口服后可經消化道完全吸收,0.5~1 h起效,約2~18 h血藥濃度達高峰,吸收后在人體各組織分布。我院為研究苯巴比妥療效,將58例驚厥性癲癇設兩組對照研究,實驗組治療應用苯巴比妥,對照組僅作常規(guī)治療,結果顯示,兩組中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93.10%>82.76%;不良反應率較低,6.90%<13.79%;依從性較高,96.55%>86.21%,表明苯巴比妥治療該病效果確切,療效顯著,且用藥安全性高,患者依從性較好。
綜上分析,使用苯巴比妥治療驚厥性癲癇,治療療效較好,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寶坤.苯巴比妥在驚厥性癲癇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12):172-173.
[2]趙明奎,李清.苯巴比妥規(guī)范治療驚厥性癲癇的療效觀察[J].青海醫(yī)藥雜志,2013,43(09):13-14.
[3]張俊玲,相鳳蘭,夏瑞雪,等.苯巴比妥規(guī)范治療農村地區(qū)癲癇患者療效觀察[J].臨床薈萃,2011,26(01):25-27+30.
[4]代楊林.應用苯巴比妥治療農村癲癇病例的療效評估[J].安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4,20(02):103-105.
[5]張仁祥,陳淑萍,馬廣明.苯巴比妥方案對治療驚厥性癲癇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0):1182-1183.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