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迅
摘 要:廬山修志之傳統(tǒng),綿延千年,其中民國時吳宗慈修纂的《廬山志》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志書之一。研究吳宗慈與《廬山志》,既可以了解吳宗慈為傳承廬山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有助于理清《廬山志》中所蘊含的吳宗慈較為進步的方志理論,以及其在廬山山志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關鍵詞:吳宗慈;《廬山志》;《廬山續(xù)志》;方志理論
1 吳宗慈生平
吳宗慈(1879~1951),字藹林,號哀靈子,江西南豐人,近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方志學家、社會活動家。
吳宗慈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的官宦家庭,祖父官至清內閣侍讀學士,父親曾任清兵部侍郎。三歲時,父親去世,家道自此沒落,跟隨著母親回了故鄉(xiāng)。八歲開始讀書,師從劉文江,十九歲時“應府試,錄批首(批首即府試第一名)”[1],二十四歲時進入張謇創(chuàng)辦的南通師范學堂學習。
(一)投身報業(yè)
吳宗慈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列強不斷入侵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之時,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大力宣揚變法,革命派也在積極開展斗爭,當時報紙成為有識之士傳播先進思想的工具,“時四方新學士子喜康梁之議論新穎,群相呼應,起而組織學會討論政治問題與社會問題”[2],關心時局留心新學的吳宗慈也開始投身報業(yè)。起初,吳宗慈只是向蔡元培、章太炎主辦的《警鐘日報》投稿。1909年,他與友人沈友士、鐵姍等在廣東汕頭創(chuàng)辦《曉鐘日報》,該報社很快被清政府查封,之后他又為《民呼日報》撰寫社評,也編輯過《上海新聞報》。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時,吳宗慈任《江西民報》(原名《自治日報》)主筆,積極發(fā)表革命言論。
(二)參加革命
1921年1 月,吳宗慈因主編《江西民報》和在江西革命中的貢獻,作為江西代表之一,赴南京拜謁孫中山,回省后,任省民社[3]副支部長。次年,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兼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主編《醒華報》。此后,出任四川將軍署秘書長、巡按署秘書、政務廳廳長。1917年,赴廣州參加非常國會,受孫中山之命任川滇勞軍使,前往調停川、滇兩軍。隨后,任軍政府列席政治會議秘書兼交通部主任秘書,參謀部秘書長。1919年,出任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理事兼書記長,主持起草憲法,至1924年北伐開始時止。在這期間,吳宗慈編寫了《中華民國憲法史》一書,全書分為前后兩編,是我國第一部憲法史。孫中山逝世后,吳宗慈遂退出政壇,轉入創(chuàng)辦工礦等實業(yè),后因企業(yè)倒閉而作罷。
(三)從事教育
1905年,吳宗慈收到兄長來信前往廣東饒平,即被聘為饒平縣師范學堂監(jiān)督兼教員;后又受聘為海陽縣立高等小學堂堂長,兼任金山中學堂監(jiān)學、韓山師范學堂教員;1907年,任兩廣隨宦學堂教員,旋為廣東學務公所會計科長;1909年,回家省親時被聘為南城縣郡中學監(jiān)督,兼任省視學。建郡中學是南城縣廢科舉后建立的第一所中學,開設了經、史、地理、化學等課程。吳宗慈在任期間大力整頓校務,添置設備,廣絡人才,校內氣象一新,但終因改革得罪保守派,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暫停教學。
近三十年后,即1936年3月,吳宗慈應鄒魯之約到中山大學研究院講學,9月,正式受聘為中山大學研究院指導教授及文學院史學系教授。1938年,教育部決定改編高中歷史,吳宗慈受學院推薦擔任此事。1939年元旦,學校人員與廣西駐龍州的軍政界官員舉行聯(lián)歡,吳宗慈也趕赴昆明。在昆明期間,任西南聯(lián)大教授,克服環(huán)境惡劣、水土不服等困難,教書育人,以年邁之軀為動蕩中的中國培養(yǎng)棟梁之才。
2 兩次修纂《廬山志》的經過
(一)修纂《廬山志》
1930年,吳宗慈來到廬山,與好友陳立三同住在沽牛嶺,“相與談及牯牛嶺避暑地為外人租借始末,人罕能道其詳。舊《廬山志》尚修自清康熙時,歲時不同,氓俗遞改,遂至一方文獻,杞送難征?!盵4]《廬山志》,自康熙時毛德琦編纂后,距今二百馀年矣。”[5]吳宗慈產生了為廬山修志的強烈愿望,他抱著修不成山志決不下山的決心,親自調查,廣泛搜集和查閱大量書籍、檔案等史料,并約請植物學家胡先骕、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一起參與,前后費時三年,終于完成了《廬山志》的編纂工作。
(二)修纂《廬山續(xù)志》
1946年,吳宗慈第三次來到廬山,此時的廬山又歷經了十幾年戰(zhàn)火的洗禮,早已物是人非,想到當年所修的《廬山志》仍留有幾處未競之遺憾,于是萌生續(xù)修《廬山志》之意。1947年,吳宗慈開始搜集資料續(xù)修《廬山志》,前所修《廬山志》為私人募款,此志是官府籌款所修,其在《廬山續(xù)志稿序》中也說:“至于正續(xù)二志均經一人之手纂輯而成,亦為一千余年方志史上不多見之事,此個人所堪引以自慰者?!盵6]
3 兩部《廬山志》的修纂特色
(一)吳宗慈的方志理論特點
吳宗慈方志理論的首要特點便是強調方志的實用性,他在《修志叢論》一文中寫到:若今日則方志所重在實學,乃為一切民族社會經濟與科學問題?!仕^實學一名詞,乃因時代變遷,其內容囧有不同。中國的舊史書之所以為人所疵議,就是因為對當時民族社會等事都棄之不談,即使有所記述,也只是零星片段,完全不成系統(tǒng)。
其次,吳宗慈十分強調科學修志。吳宗慈認為方志屬實學,兼有歷史性和地域性,并且要反映社會進化之新內容。所謂反映社會之新內容,就是根據社會發(fā)展增設新的綱目,如“昆蟲草木等之調查,又純粹出于新科學之研究,于古無前例者也”[7]。所以,他在《廬山志》和《廬山續(xù)志》中創(chuàng)設了“植物志”、“動物志”和“山政”等欄目。另外,吳宗慈注重使用科學技術成果來編修方志,他聘請各類專家學者撰述有關章節(jié),如聘請地質學家李四光撰寫地質章;聘請生物學家胡先骕撰寫生物章;經緯詳度則是天文研究所的研究員高子平所測。地圖也運用最新式測繪方式,名勝古跡也要攝影以留下真跡。在吳宗慈看來,地方志的內容和編纂都要具有科學性,體例的撰寫也不例外?!靶薹街菊?,故不妨先就犖犖大端,定其軌跡,在適用隨文其例之方法,則義無余蘊,例亦周贍而無憾焉” [8],這就是主張修志要懂得變通,方志的體例只能“隨文其例”。
吳宗慈方志理論的第三個特點就是強調反映社會進化之新內容,與時俱進。吳宗慈開始修志之時,正處于民國時期,編修的志書,自是要反應民國時期的特點,具體地說就是要反映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國時期有大量關于三民主義的理論闡述,但在方志中系統(tǒng)全面地反映社會變化,還是首次。
(二)《廬山志》修纂特色
全志分為七綱:地域、山川勝跡、山政、物產、人物、藝文、雜識。其中內容體例沿襲前代的少,創(chuàng)新的較多,其創(chuàng)新并非突然起意,大都是順應時代變化所需。
《廬山志》中“山政”一綱,為古今各山志之創(chuàng)[9]。廬山作為古今名山之一、是天然的避暑勝地,而周圍的城市多濕熱,故被外國列強所看中,采取欺騙等手段租借,一座山就這樣與政治掛鉤,稱為“山政”。在吳宗慈此次修志之前,最晚的就是毛德琦的《廬山志》,但內容不足以涵蓋近代中國開“五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波濤洶涌[10]。這就是吳宗慈《廬山志》的可貴之處,他詳細地敘寫了廬山的近代歷史,即“山政”。“經歷了地方政治權利的變更一1885年一位名叫李德立的英國傳教士看中廬山鉆牛嶺的東谷后,通過贈送禮物、借用當地士紳為中間人等多種手段得到經營約四千五百畝山地的永久租約?!薄爸钡?927年,外交部特派駐九江交涉員林祖烈認為枯嶺屬于洋人私人租借,并非租界,于是枯嶺被稱為特區(qū),中國官方收回警察行政權。但直到1936年1月1日,廬山主權才被收回。”[11]“山政“之下設分目:“各租借地交涉案匯考”,重點敘述牯嶺的開辟;“省行政及建設”,是國家、省政府所關心記載的;行政。這些都是這本志書所獨創(chuàng)的,表明廬山與政治、社會息息相關,并不只漫談山川風光。
當然,《廬山志》一書也有遺憾之處,吳宗慈在自序中道“綜核全志,遺憾有四:體例近長篇,文字未能簡潔,其一;逸書難覓,參考多疏,即應用典籍,因僻居山中,往購非易,其二;調查之事,本地人視同秦越,外漏在所不免,其三;植、動物二專志,未能同時完成,其四” 。
(三)《廬山續(xù)志》修纂特色
《廬山續(xù)志》編纂于1947年,與《廬山志》的性質不同,為官修志書;其體例仍依照正志分立七綱。因時局遷嬗,略有變例:
卷首所增:緒論;特載、恭紀國民政府主席蔣公、歷年駐節(jié)廬山、內政外事方策;大事紀。專紀廬山抗戰(zhàn)之經過史實。地域一綱,其間有變化者紀之。否則從略。前志地圖,于付印后,其實測之經緯線,始竣役、故未及載入。今按實測之經緯線,另行繪制廬山總圖,又創(chuàng)制廬山鳥瞰圖、及牯嶺附近形勢詳圖。凡新修道路、及新建設等,均為補入。山川勝跡,凡經倭寇殘毀者,詳載之,用志滄桑之跡。其已見正志,則擇重要者,略述大端,備未閱正志者之參考。山政一綱,分中央行政、省行政、廬山管理局行政、分別記載,用期詳書。物產,僅將現(xiàn)今新調查所得之森林植物,詳志之。動物、礦物則限于時間及經費,故不及。歷代人物補志,其時代在正志印行前者,謂之補遺,如萬石泉以下各人是。其在正志印行后逝世,與山史有關之人物,謂之補載。仍依前志例,名人釋道之次,如梁和甫以下各人是。藝文增專載一目、選載蔣主席歷年駐山所發(fā)表之言論。在益以文存補、詩存補、金石補。圖片集、專采有關歷史文獻之品物,其山川風景等片,人所習見,或已見正志者,均從略。惟被倭寇毀滅之勝跡,則選印原片,借識滄桑,而備考證。
吳宗慈的《廬山志》與《廬山續(xù)志》是世人了解廬山的重要資料。廬山修志之傳統(tǒng),綿延千年而不斷,然以資料之豐富、考證之博、時代跨度之長,當以民國吳宗慈《廬山志》為最[12]。
4 小結
《廬山志》、《廬山續(xù)志》成于民族危亡、政局動蕩不安之時,乃是吳宗慈頂著重重壓力、克服種種困難,歷經千辛萬苦,終是完成的編纂工作,為中國的文化事業(y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兩部志書也是江西地方志編纂成果中當之無愧的代表作,為江西歷史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宗慈,系年私錄[M],1948年12月, 吳宗慈口述,江西文獻文員會整理, 第2頁.
[2] 戈公振. 中國報學史[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95年, 第123頁.
[3] 民社:中華民國政黨。1912年1月16日,黎元洪、王正廷、孫武等24人發(fā)起成立,推吳稚暉為總干事、何雯為秘書,各省設支部10多個,后與其他黨派合并成共產黨。
[4] 吳宗慈. 廬山志(上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3頁.
[5] 吳宗慈. 廬山志(上冊)[M],第1頁.
[6] 吳宗慈:《廬山續(xù)志稿序》,《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八〇號),成文出版社,1975 年,第 27 頁。
[7] 吳宗慈. .修志叢論[M], 第4頁.
[8] 吳宗慈. .修志叢論[M], 第1頁.
[9] 吳宗慈. 廬山志(上冊)[M],第6頁.
[10] 王蕾. 懼怕與濃情——吳宗慈與《廬山志》的故事[J]. 博覽群書,2009,09:90-93.
[11] 王蕾. 懼怕與濃情——吳宗慈與《廬山志》的故事[J]. 博覽群書,2009,09:90-93.
[12] 吳宗慈. 廬山志(下冊)[M],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