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吉林 延吉133002;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 100081)
文化比較
朝鮮朝《管子》言語“質(zhì)正”
——以《朝鮮王朝實錄》為中心
張 輝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吉林 延吉133002;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 100081)
從朝鮮朝漢語質(zhì)正制度研究中新發(fā)掘的史料來看,朝鮮朝君臣對《管子》言語的應用十分重視。管仲號稱“圣人之師”“華夏第一相”等,他治國理政經(jīng)典言語和思想被朝鮮朝君臣所推崇,如“教士三萬,橫行天下”“禮義生富足,盜賊起貧窮”“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也,四維不張,何以為國”,等等。朝鮮朝在考證理解(質(zhì)正)這些經(jīng)典言語語義同時,積極在政論中應用并執(zhí)行,對朝鮮朝國家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產(chǎn)生的了深遠影響。
朝鮮朝;《管子》;言語;質(zhì)正;政論應用
關(guān)于研究《管子》言語文獻已經(jīng)不少,如陳志云研究《管子》被動句式的結(jié)構(gòu)類型和特點[1]。潘秋平討論《管子》透過《管子》里的韻文,對這本書的語音現(xiàn)象進行描述,并總結(jié)其特點,進而對《管子》的成書年代做出提示[2]。姚小平指出在名稱的社會功用問題上,管子主張“督言正名”“修名督實”,其思想對孔子不無影響[3]。肖建春對《管子·形勢》篇“抱蜀”訓釋認定《老子》所謂“抱一”[4]。趙守正對《管子集?!さ茏勇殹菲M行了研究[5]。金毅對《管子》韻文與句讀有考解[6]。周乾溁對《管子·輕重》篇的勘誤辨疑[7],等等。但是從發(fā)掘域外(韓國)新文獻,考察管子言語及思想對朝鮮朝施政之影響的論文幾乎未見,但這卻是《管子》域外傳播研究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域外傳播及影響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擬基于此思路,結(jié)合朝鮮朝漢語質(zhì)正制度來討論朝鮮朝對《管子》言語及思想的接受與應用之一斑。
顧藎臣有言《管子》書,《漢志》稱八十六篇,而亡其十篇。舊題,春秋時齊大夫管仲所撰。仲字夷吾,《史記》中有“傳”,不具述。此書最為難解,而亦最錯雜[8]252。此書《漢·志》列道家,《隋·志》列法家。今通觀全書,自以道法家言為最多。然亦多兵家、縱橫家之言,又雜儒家及陰陽家之語。此外又有農(nóng)家言?!端膸焯嵋吩疲骸袄钌谱㈥憴C《猛虎行》曰:江邃《釋》引《管子》云:夫士懷耿介之心,不蔭惡木之枝。惡木尚能恥之,況與惡人同處。今檢《管子》,近亡數(shù)篇,恐是亡篇之內(nèi),而邃見之,則唐初已非完本矣。”呂思勉又曰:“今考其文,大抵后人附會,多于仲之本書;其他姑無論。即仲卒于桓公之前,而篇中處處稱桓公,其不出仲手,已無疑義矣。書中稱《經(jīng)言》者九篇,稱《外言》者八篇,稱《內(nèi)言》者九篇,稱《短語》者十九篇,稱《區(qū)言》者五篇,稱《雜篇》者十一篇,稱《管子解》者五篇,稱《管子輕重》者十九篇?!盵9]189梁啟超《管子傳》對管子評價頗高,其有言:“一國之偉人,間世不一見也,茍有一二,則足以光其國之史乘,永其國民之謳思。百世之下,聞其風者,心儀而力追之,雖不能至,而或具體而微焉,或有其一體焉,則薪盡火傳,猶旦莫也,國于是乎有與立。夫?qū)褚灾鹌湎让瘛V獙W其先民,則史家之職也。我國以世界最古最大之國,取精多而用物宏,其人物之瑰瑋絕特,復非他國之所得望,而前此之讀書論世者,或持偏至之論,挾主奴之見,引繩批根,而非常之人,非常之業(yè),泯沒于謬悠之口者,不可勝數(shù)也。若古代之管子、商君,若中世之荊公,吾蓋遍征西史,欲求其匹儔而不可得。而商君、荊公,為世詬病,以迄今日;管子亦毀譽參半,即譽之者,又非能傳其真也。余既為荊公作‘洗冤錄’,商君亦得順德麥氏為之訟直,則管子傳不可以無述。述之得六萬余言。”[10]7可見對其推崇之一斑。蔡元培指出管子之所謂至治言曰:“人人相和睦,少相居,長相游,祭祀相福,死哀相恤,居處相樂,人則務本疾作以滿倉廩,出則盡節(jié)死敵以安社稷。”[11]38這一評價亦甚高。
從《朝鮮王朝實錄》(以下簡稱《實錄》)的記載來看,一般認為“管子之說,為漢文而誦之,其意深矣。蓋四履之廣、兆民之眾,立紀綱以持之,明賞罰以齊之,然后人人各自矜飭,交相勸勉,臧否以別,體統(tǒng)不紊,禮義之風、廉恥之俗興?!奔雌湟馍睢⒘⒓o綱以持、明賞罰以齊、臧否別、體統(tǒng)不紊、興禮義之風與廉恥之俗。據(jù)世宗《實錄》79卷,世宗 19年11月14日庚子1437年 (正統(tǒng)) 2年條載:
○司憲府上疏曰:
朝鮮世宗朝司憲府的上疏中,闡釋《管子》學說并以之為整治朝鮮朝當時“廉恥道喪, 貪墨滋甚”等情況的重要理論與思想依據(jù)。那么司憲府屬于何種機構(gòu)呢?據(jù)太祖實錄 1卷, 太祖 1年 7月 28日丁未4 1392年(洪武) 25年條載:
司憲府: 掌論執(zhí), 時政得失、矯正風俗、考察功過、褒舉彈劾等事。
可見,此機構(gòu)有功能強大,掌管政論時政、矯正風俗、考察功過、褒舉彈劾等大事。這說明《管子》在朝鮮朝統(tǒng)治上層頗受重視。
朝鮮朝(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為國家統(tǒng)治理念。對儒家經(jīng)典的言語和思想有著長期的學習與質(zhì)正歷史。關(guān)于質(zhì)正問題的研究李無未、張輝[12],張輝等[12-14]以有考證,此不贅述。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質(zhì)正”理解為咨詢、辨明和就正。朝鮮朝的《管子》言語“質(zhì)正”實則還應含有對其中言語與思想的應用。 以先發(fā)掘之朝鮮朝漢語文獻觀之,眾多朝鮮朝官員表達治國政見時,都曾引用《管子》“四維說”以為理據(jù),褒貶時弊以期革新。據(jù)成宗《實錄》 83卷, 成宗 8年 8月 23日 丁巳 3 1477年世祖(成化) 13年載:
近日承旨陵辱同列,大壞禮讓,以累殿下中和之治。朝廷先自壞禮不讓,則四方安有禮讓之風,而風俗可淳乎?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也,四維不張,何以為國?” 是以治世之君,莫不先于禮義廉恥,以勵俗尚而為朝廷之本。四維之于朝廷,如四肢之于身體也。一指不伸,一目不見,不可曰成人也,一禮不合,一義未盡,不可曰治國也。
可見,針對當時禮讓風俗不古之現(xiàn)狀,朝鮮朝臣引《管子》語直言指出“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也,四維不張,何以為國?”明示四維于治國的重要性。
另有如成宗《實錄》 174卷, 成宗 16年 1月 9日 壬辰 1 1485年世祖(成化) 21年載:
管子曰: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康澄曰:“陰、陽不調(diào),不足懼,三辰失行,不足懼,廉、恥道消,深可懼?!贝松跹粤?、恥之不可無也。 昔漢武帝以欒大為五利將軍,燕、齊怪誕之士,莫不扼腕而起,喜其類之進也。 今灝元之妖術(shù),雖不至于欒大,而使之鳴玉珥、貂回翔于華秩之中,則小人之希富貴、利達者,無不欽艶而慕之。茍可以榮進,則將不顧廉、恥,而無所不為矣。其有累于士風, 為如何哉?臣等職在論思,而用人得失,似非所宜言也。然所關(guān)者大,故不能自默,況臺諫當言而不言,若臣等不言, 則(雖)〔誰〕肯言之哉? 伏惟殿下俯從臣等之言, 黜退奸人, 以絕妖說, 以副清議,亦正風俗之大助也。
進一步以“四維”為中心,闡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重要性。且引經(jīng)據(jù)典以此褒貶時弊。
另據(jù)成宗《實錄》243卷, 成宗 21年 8月 25日 乙巳 7 1490年弘治3年載:
茍非斷自圣志,灑濯其心而有以大警勅之,使小大之臣,各舉其職,以明黜陟,以信刑罰,則何以振已頹之綱紀,而厲已毀之風俗乎?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p>
成宗《實錄》 271卷, 成宗 23年 11月 14日 辛巳 5 1492年弘治5年載:
今聞忠淸、江原之間,材木已盡,而又移于黃海,京中財貨亦為匱竭, 臣竊寒心。 伏愿殿下, 躬修節(jié)儉, 一禁奢侈。 其四曰貪污不可不懲。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狈浇褙澞娠L,廉恥道喪,為守令者不以愛民為心,惟務剝民利己,稱過使客者,謂之賢能,悃愊無華者,謂之罷軟。
指明“方今貪墨成風, 廉恥道喪”乃因“禮義廉恥, 四維不張”所至。再據(jù)成宗《實錄》 295卷, 成宗 25年 10月 19日 甲戌 3 1494年弘治7年載:
臣等聞迅雷甚雨必變,在平時,不可不變,況冬月乎? 在凡人,不可不警,況燮理陰陽如三公乎? 臣等謂,事感于下,變應于上,災變之作,未必不由此人也。此則用人失當之實也?!豆茏印吩唬骸岸Y、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弊怨牛弁踔?,莫不以教化為務,而以正風俗,為急。民俗靡靡, 飲食豪侈,衣服華麗, 驕淫矜夸,至使細民凌君子,朝廷相傾軋,以簿書相責,以私怨相報。
此處,以“自古,帝王之治,莫不以教化為務,而以正風俗,為急”論證“四維”對國家治理、風俗教化的重要意義。
燕山君日記 28卷, 燕山 3年 12月 10日 丁丑 1 1497年弘治10年載:
管子曰:“禮義廉恥,謂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賈生曰:“上設禮義廉恥,以遇其臣,臣不以節(jié)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此輩固非人類,豈復見用于世乎? 夫上開一源,下生百端。 此輩若復見用,則凡四方不忠、無行之徒,皆連茹而進, 孰不外飾事君之禮,而內(nèi)懷背上之心哉? 然則國家其能長治久安乎? 三綱不正,四維不張,天命、人心去就離合之幾,實在于此,甚可懼也。殿下何惜此輩,而不顧祖宗百年之基業(yè)乎? 臣等反復論執(zhí),非不詳且盡也,而殿下固拒不納,臣等固知其由矣。
賈生為朝鮮燕山君朝重臣,其對“四維”進行了更為深入的闡述。將“三綱不正,四維不張,天命、人心去就離合”并列為一,以闡釋王上治臣民之方式方法。
中宗《實錄》90卷, 中宗 34年 5月 12日 己卯 1 1539年嘉靖18年:
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今也貪風大肆,公道不行,銓選不擇能否,黜陟由于關(guān)節(jié),為士者,亦不能安靜自守,以待時用,朝登科第,暮趨權(quán)門,以為媒進之計。父勉其子,兄勸其弟,悠悠成風,曾莫之愧。且王子、駙馬之家,聞民有臧獲土田,托稱陳告,漁奪無忌。間有持契券,就辨于官,則為官者,亦畏權(quán)勢,遷延不決,以待遞期。以是,被奪者不得辨,而背主者爭趨之。嗚呼! 四維之不張,至于此極,公道之廢,苞苴之行,亦可知矣。木從繩則直,后從諫則圣。是故,古之帝王,立賞而勸之,制刑而威之。
明宗《實錄》 31卷, 明宗 20年 10月 10日 癸酉 3 1565年嘉靖44年載:
臣等聞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人無廉恥,馬牛而襟裾,國非禮義,諸夏而夷狄?!鄙w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孰不知非義之不可取、無恥之為可鄙?外誘易蔽,隨時所尚,積習雖革,終無所不為。為人上而導率風化者,可不慎哉? 近年以來,大防一毀,濁滓橫流,公卿倡之,士大夫效之。始而驚中而怪, 其終也, 恬若固有。
孝宗《實錄》16卷,孝宗 7年 2月 27日 丙子 2 1656年順治13年載:
今日士氣之摧傷至此,故世道日敗,淸議消亡,士夫之間,不知名節(jié)之為何事,放縱鄙陋,無復拘檢,習俗相染,恬不為異,朝無旌癉之舉,人絕羞惡之心,管子所謂“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者, 不幸近之矣。
英祖《實錄》 36卷, 英祖 9年 12月 19日 丙寅 3 1733年雍正11年載:
管子曰:“廉恥者,國之四維?!敝袣q士大夫,矜持頗高,駔儈象胥,不近門庭,關(guān)節(jié)、干托,不行州郡。以至京司月騶之俸,必審于內(nèi)外之別,外方歲時之遺,必嚴于辭受之際。 第舍宏侈, 則惟恐世德之或累;裘馬華麗,則惟患公議之竊譏。此乃孟子所謂辭讓之心,禮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英祖《實錄》 37卷, 英祖 10年 3月 3日 己卯 6 1734年雍正12年載:
○執(zhí)義梁得中從縣道上疏, 略曰:
臣于圣批中,實事求是,心尤味焉之教, 竊有感焉。今士之不由科名者, 為崇儒重道之號所壓倒,惟以不仕為高致, 因作偽楚之充隱;由科目而進者,為管子四維之論所壓倒,惟以牌不進為廉隅,因作逾墻婦人之模樣。
正祖《實錄》 22卷, 正祖 10年 10月 30日 庚午 1 1786年乾隆51年載:
○庚午/領(lǐng)議政金致仁上箚曰:
臣迫于不敢聞之教,蒼皇冒肅。而及登前席,圣上之所以寵獎臣、期勉臣者,逈出尋常,踧踖惶愧,只有感涕。 臣耳目昏聵,痼疾嬰身,要是朝暮人耳。雖欲強策奔走, 譬如老牛力盡,鞭之不起何哉? 至于廉防一款,在微臣身名,雖不足恤,念昭代風化,所關(guān)非細。管子曰:“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背茧m無狀,誠不敢將七尺之軀,置四維之外,以貽朝廷之辱也。嗚呼! 今臣所叨,即臣萬死一生之地也。臣是前日之臣,而?;囊褵o余地,世道人心之艱險,視向來不啻倍蓰,以何力量、以何才能, 鎮(zhèn)安對揚,仰贊平明之治乎? 亟命還臣本分, 安意就盡焉。
溫批敦勉。
從《實錄》之記載來看,朝鮮朝對《管子》“內(nèi)政”質(zhì)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如“以鄰里團結(jié)為兵,使之相救助”“堂下遠于千里,君門遠于萬里”“人各自習, 技亦自精”“五家為統(tǒng),十戶有長”“權(quán)重之人,不論才能而得尊位,則民倍本行而求外勢”等。具體來看如下:
據(jù)成宗《實錄》 74卷, 成宗 29年 4月 21日 丁巳 4 1596年萬歷24年載:
管子內(nèi)政之法,以鄰里團結(jié)為兵,使之相救助,而仍習搜狩之事,以修軍政,故民自至精練,而不知其已屬于官軍。其所謂事有所隱,政有所寓者,真教士要妙之法也。
此處以管子內(nèi)政之法為“真教士要妙之法也”。
燕山君日記 25卷, 燕山 3年 7月 4日 癸卯 5 1497年弘治10年載:
臣等聞,管子曰:“堂下遠于千里,君門遠于萬里。”蓋情志不隔,而上下交通,則千里之外應之,否則藩籬之間隔如胡、越。 是故,下民之冤,能自直于州縣者鮮矣, 況自直于監(jiān)司乎;能自直于監(jiān)司者鮮矣,況自直于九重乎? 以此,守令得以肆其暴于下, 窮民無以號其冤于上,陰冤之氣,積而不泄,激而為旱,奮而為雷霆,以累殿下之治,專由監(jiān)司不得其人也。安處良素無才干, 不能剸治。
此處,以 “堂下遠于千里, 君門遠于萬里”告誡君王“蓋情志不隔,而上下交通,則千里之外應之”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如上下不能通達,則“守令得以肆其暴于下,窮民無以號其冤于上,陰冤之氣,積而不泄,激而為旱,奮而為雷霆,以累殿下之治”以至禍患。
另高宗《實錄》 33卷,高宗 32年 2月 19日 辛酉 2 1895年開國505年載:
員外郞鄭寅穆疏略: “臣以犬馬之心,謹陳治亂之策,敘之于左。 一,東逆余黨,國家心腹之患,鄰國之致笑也。且有滋孽之慮,計莫善于防微杜漸,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大赦八域,示民改過遷善之門,然后彼不歸化,則命將討之,各道有能討逆者, 以賜重賞, 則所逆者可滅也。一,如管子內(nèi)政之法,五家為統(tǒng),十戶有長中,百室立將,千戶置官,萬家設府,春秋煉武,鄰里相保,出入相告,卒然有亂,則危亂相救,死生不離,名曰‘父子之兵’,此軍制之先務也。 一, 各邑官長, 勿論貴賤, 選習兵事、多才能者任之, 則王化宣而民心化, 更無造亂者矣。 一, 拔游食之民, 以充軍額。 一, 宮畓、屯畓, 屬之該邑, 以補養(yǎng)兵之資也。 一, 各道列邑, 勿論貴賤, 舉賢良之士, 以任百揆之職也。一,京都設置均輸官,以各邑知事者,定均輸主事,各掌一邑,以收各樣上納,從時直貿(mào)土產(chǎn)之物,俱運京都,以計高歇,稱物平直,以付各會社所住,毋得擅自上下事也。一,京都及各邑大都會處,設沽酒官,如漢之榷酒法,而殘民所業(yè), 皆貿(mào)于沽酒, 署以賣之, 各有官許, 毋得潛釀事也。一,名道開金銀礦, 則流民多歸, 路無橫盜事也。一, 造紙錢貿(mào)谷于鄰國, 以充府庫, 以備饑饉事也。一,立銀行所,賑貸行而使民足商事也。 一, 公私新舊債, 一并蕩滌事也。一, 革罷負褓商所任, 無得收斂事也?!迸唬骸笆∈杈呦??!?/p>
員外郞鄭寅穆上疏詳細論述管子內(nèi)政之法之內(nèi)容,及其對治國理政之價值,但似乎當時并未被采納,結(jié)果只是高宗“省疏具悉”??梢?,在朝鮮朝不同時期,君主對《管子》語言文化思想的認可度并不相同。
從上述討論的內(nèi)容來看,朝鮮朝對《管子》言語的質(zhì)正與應用具有多樣化特征。朝鮮朝群臣發(fā)表政論時,多引用其中經(jīng)典以爭辯、諫言甚至強諫以表明自己對時事、政策的態(tài)度和建議。從應用的結(jié)果來看,一般多為君主所認可,并付諸實行,對治邦安國起到過積極作用??梢姟豆茏印分哉Z與思想對朝鮮朝的治國方略、施政方針曾有過深刻影響。本文的研究,突破以往國內(nèi)《管子》相關(guān)研究的束縛,開始注意到其對東亞區(qū)域朝鮮(韓國)的影響。以期開拓出《管子》言語及其思想域外傳播與演變研究的新思路。同時也豐富了朝鮮朝漢語質(zhì)正制度研究的內(nèi)容。為朝鮮朝質(zhì)正制度研究和中朝(韓)語言文化關(guān)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1]陳志云.《管子》被動句式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潘秋平.《管子》韻語及成書年代初探[J].語言研究,2007,(1).
[3]姚小平.管子語言觀略說[J].語言研究,2005,(3).
[4]肖建春.《管子·形勢》篇“抱蜀”解詁[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5]趙守正.《管子·弟子職》的注釋與今譯[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1).
[6]金毅.《管子》韻文與句讀[J].語文研究,1988,(4).
[7]周乾溁.《管子輕重篇新詮》補[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1).
[8]顧藎臣.經(jīng)史子集概要[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9]呂思勉.呂思勉講歷史[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5.
[10]梁啟超.梁啟超傳記菁華[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11]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武漢:崇文書局,2015.
[12]李無未,張輝.朝鮮朝漢語官話質(zhì)正制度考論——以《朝鮮王朝實錄》為依據(jù)[J].古漢語研究,2014,(1).
[13]張輝.朝鮮朝漢語官話語音“質(zhì)正”制度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14]張輝,李無未.朝鮮朝漢語聲調(diào)標記“質(zhì)正”[J].古漢語研究,2016,(1).
[15]國史編纂委員會.朝鮮王朝實錄[Z].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1981。
(責任編輯:張杰)
2016-10-29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亞珍藏明清漢語文獻挖掘與研究”(項目編號:12&ZD178);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朝鮮朝漢語官話語音‘質(zhì)正’制度研究”(項目編號:14XYY023);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社科研究項目“朝鮮朝漢語官話語音‘質(zhì)正’制度運行研究”;延邊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朝鮮朝漢語官話詞匯‘質(zhì)正’研究”(項目編號:2011600-602015002);第58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項目編號:2015M580176)資助。
張輝(1981—),男,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工作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史及語言制度史。
H55
A
1002-3828(2017)01-0092-05
數(shù)字對象唯一標識符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7.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