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春
楊柳青青粽子香
☉吳德春
又到端午。關于端午的全部印象,都留在童年里,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每年的這個節(jié)日,可以沒有必需的過程,但都會有關于過往的懷念,關于故鄉(xiāng)的眺望。
小的時候,似乎對任何節(jié)日都充滿向往,而且能把任何節(jié)日過得有滋有味,其樂無窮?,F(xiàn)在回頭看一看,有關節(jié)日的記憶似乎構成了美好童年的大部甚至全部。那時候不懂節(jié)日的意義,不在乎事關哪些風俗習慣,不太富足的農村生活,孩子們期待的,多是節(jié)日里不一樣的吃食和玩樂。這些記憶把童年填充得五彩繽紛,也成了滋養(yǎng)我們一生的精神富礦。
老家遼寧西部地區(qū)的端午節(jié),時令剛剛入夏,柳枝泛綠,綠中透著嫩黃,葉子還沒有完全長大,原野和山川,新鮮得嬌艷欲滴,映襯在藍天白云下,勝過任何水墨丹青。
端午節(jié)的早晨,孩子們都沒有睡懶覺的,早早爬起來。有的還在睡意蒙眬中,媽媽就會在手腕、腳腕還有脖子上系上五彩線,象征龍子紋身,帶上手工做的掃帚簸箕,寓意拴住孩子、掃除病害,希望孩童長命百歲、無病無災。聽媽媽講,剛出生的嬰兒過人生中的第一個端午節(jié),都要帶上專門縫制的肚兜兒。肚兜兒上的圖案是頗有些講究的,通常都是一盆石榴樹,石榴樹分杈十枝,九個枝杈上長著石榴,沒長石榴的像一只手,老話說“九個石榴一只手,神鬼見了都發(fā)抖”。這樣的肚兜兒不是隨便誰做都可以的,還要分成十塊,請村里沒有出閣的姑娘分別繡出九個石榴,那只手一定要媽媽親手繡出來。許是舊年間生活貧困,擔心孩子養(yǎng)不活,才無所不用其極,處處寄托希望吧。習俗是老習俗,表達的卻是最樸素的感情和愿望,還有就是長輩對孩子無以言表的愛。
大一點的孩子通常是三個一群兩個一伙兒,在早飯前就跑到野地里,采上一捆艾草,再爬上掛滿露珠的柳樹,折一些新鮮的柳枝帶回家。艾草是用來洗臉的,老人說艾草有明目醒腦的作用,這天用艾草泡水洗臉,整個夏天都精神百倍,不會困頓疲乏,還會祛百病除瘟災。有沒有這樣的功效無人考證,洗臉的過程卻是極度認真而虔誠的,仿佛洗過之后真是虎躍龍騰、生機勃勃了。
端午節(jié)的早餐讓孩子們充滿期待,看著熱氣騰騰的飯鍋,急切地盼著媽媽掀開鍋蓋的那一刻。為這頓早餐,媽媽已經(jīng)準備了好些天,粽子是前一天就包好放在鍋里的。粽葉是爸爸從鎮(zhèn)上集市精挑細選來的,通常是又寬又長的葦葉,為了增加柔韌性,不至于包粽子的時候斷裂,通常都是洗干凈在水里泡上兩天。家家戶戶如此,端午節(jié)前的那幾天,整個村莊都彌漫著葦葉特有的清香。因為各地的習慣不一樣,后來還吃過其他葉子包的粽子,有向日葵葉子,也有蓖麻葉子,怎么都覺得不如葦葉包的粽子好吃,不知道是因為葉子的區(qū)別,還是因為沒有媽媽的味道。
小時候,大多數(shù)家里都不富裕。遼西地區(qū)不產糯米,包粽子的原料大都是黃米,一種東北農村常種的黏米,產量很低,但每年都要種些,除了是東北人家必備的招牌食品——年糕的主要原料,端午節(jié)的粽子也必須有它。后來生活越來越好了,富足的人家也開始買上幾斤糯米,吃上了糯米粽子,逢人還要咂咂嘴兒,炫耀一下糯米的口感,在鄉(xiāng)人艷羨的目光中體會一下富人的感覺。如今,糯米不再是稀罕東西了,老家農村家家戶戶都能吃上,但還會包一些黃米粽子,似乎這才是正宗的習俗味道。吃粽子的來歷和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很大關系,但在老家,莊戶人很少有誰知道屈原是何許人也,也很少去追問風俗的來龍去脈,只知道每年的端午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
終于到了早飯時間,媽媽掀開鍋蓋的瞬間,孩子們都會圍著鍋臺,看著滿滿一大鍋粽子,還有雞蛋、鴨蛋、鵝蛋,白胖胖錯落著藏在粽子中間,急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那時候,只有在端午節(jié)才能吃上那么多的蛋,有咸蛋也有原味的,平時這都是留著招待客人最上等的菜品,或者是老人身體不好才可以享用的。雞蛋補身體,多吃才能多干活,補足了體力才能為一家人一年的生計辛苦勞作。端午節(jié)的雞蛋鵝蛋通常會吃好幾天的,不是吃不完,而是不舍得吃。我和妹妹都會把熱乎乎的鵝蛋藏在自己才能找到的地方,隔不了多久就拿出來看看,咽咽口水就又放起來了,直到時間長了不吃就會變質才一口一口地消滅掉。這個節(jié)日也只有到了把蛋吃完才算過去,然后滿懷希望盼著下一個端午節(jié)的到來。
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在房檐上掛紙葫蘆、插柳枝。紙葫蘆是巧手的媽媽節(jié)前就準備好的,各種顏色的紙張在她手上折來折去變戲法一樣,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交給我們,對著折紙的小孔可勁兒地吹氣,紙葫蘆的小肚子就鼓起來了,再掛上紙穗,穿上細繩,用一節(jié)高粱秸稈拴好,和柳枝一起掛在房檐上。每個門口和窗戶上都要掛,房前屋后一處也不能少,手巧的人家掛的葫蘆也多種多樣,方的圓的都有,兩個角的四個角的各不相同。節(jié)日的氛圍只有掛上這些才會熱烈起來。
一個又一個端午節(jié)過去了,藏在兜里的雞蛋,溫度似乎還在,我們就長大了。離故鄉(xiāng)越來越遠,吃過的粽子品種也越來越多,有甜的,有咸的,還有增加了各種餡料的。時過境遷,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吃什么、穿戴什么已經(jīng)不再重要,節(jié)日的氛圍也越來越淡,一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就是節(jié)日了。對于軍營里的年輕人,節(jié)日,最大的盼望就是能夠休假回家團聚,或是為了億萬家庭能夠團聚的執(zhí)槍堅守。那些填滿了童年生活的習慣風俗,也許正在被悄悄地遺忘,正在被繁忙的城市生活過濾得越來越少,但它流綿不絕,小時候系在手腕上的五彩線又系到了兒子身上,愛在流淌,生生不息,直到永遠。
端午的味道,就這樣留在唇齒舌尖,是媽媽包的粽子的香味,是故鄉(xiāng)的五月楊柳青青的氣息,想忘也忘不掉。
【作者系海軍成都艦政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