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厚
90多年前,一個動物園里的一處景點,對人類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甚至還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究竟是一處什么樣的景點?
大血戰(zhàn)始末
這處景點就在英國倫敦動物園。20世紀20年代,倫敦動物園嘗試改革,開始把動物從室內移向室外,從籠子喂養(yǎng)移向野外放養(yǎng),因為在室內和籠子里,動物易患病且憂傷抑郁,引不起游客興趣,甚至讓游客也感到沮喪。其中,靈長類動物最易患病,像肺炎、肺結核、維D缺乏等都是常見的病。
1924年,動物園最先為狒狒設計了一座猴山。這是一座封閉的人造假山,但它完全模擬野外露天環(huán)境,只要在猴山范圍之內,狒狒可以自由活動,攀爬跳躍隨心所欲,與野外的棲息地幾乎一模一樣。這座猴山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設計,動物園特意在里面安置了一處石崖,使狒狒在這里能體驗到家的感覺,從而向觀眾展現(xiàn)出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的一面。
第二年,首批97只狒狒從非洲運抵動物園。雄狒狒個大,長著長長的獠牙,還長著紅屁股,比雌狒狒更吸引游客,因此當時引進的狒狒基本上都是雄性。但是不知是疏忽,還是沒有在意,這97只狒狒中混了6只雌狒狒,并由此導致了一場“悲劇”。
進入猴山后,為了爭奪交配權,雄狒狒之間大打出手。由于雄雌比例高達15:1,這種爭奪曠日持久。雄狒狒都很高大強壯,一旦打起來,爪子、獠牙全都用上,顯得殘酷而無情。最要命的是,雄狒狒開打之后就顧不上雌狒狒了。有時爭奪激烈,雌狒狒被圍在中間,逃也逃不出,最終常常被“打”得遍體鱗傷,其中大部分雌狒狒就是這樣被打死的,而且就算雌狒狒死了,雄狒狒在其尸體上還繼續(xù)開打,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
猴山就這樣處于一種無止境的爭戰(zhàn)之中,不到兩年時間,將近一半狒狒死去。然而更悲劇的是,動物園對此的解決辦法不是帶走剩下的雌狒狒,而是又引進更多狒狒,試圖以此平息爭戰(zhàn)。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動物園額外引進了30只雌狒狒和5只年輕力壯的雄狒狒。結果,新的爭戰(zhàn)再次爆發(fā)。
1931年,猴山里雄狒狒死亡比例達64%,雌狒狒則高達92%。有些雄狒狒死于疾病,但是幾乎所有雌狒狒都死于爭戰(zhàn)。猴山里共出生15只幼狒狒,但在爭戰(zhàn)中,只有1只存活了下來。
沖擊人類社會,帶來暴力崇拜
七年大血戰(zhàn),成了動物園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對游客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感官刺激,但對人類道德而言卻不是這樣。
當時西方社會對這場大血戰(zhàn),紛紛進行研究,最終形成了一種主流觀點。靈長類動物在野外的生存環(huán)境野蠻而艱難,造成了它們不可避免的一個生物特性,就是以雄性為主導,雌性為附屬,形成了有嚴格等級的種群制度。這種種群制度建立在強權和交配權主導的基礎上,并籍著強權和暴力來鞏固。在這種體制下,任何狒狒一旦挑戰(zhàn)權威失敗,一般都會被當家的狒狒殺死。不僅狒狒,其他的靈長類動物也是這樣。
這種主流觀點形成后,許多社會學家、記者、公眾不自覺地把它移植到人類社會上。人類社會本身也充滿了混亂、欲望和戰(zhàn)爭,再加上進化論觀點的流行,于是人們把猴山的血戰(zhàn)當成是人類社會不受法律約束和道德限制的一處縮影。有的政治家、心理學家甚至認為戰(zhàn)爭、暴力是人類的自然傾向,是千百萬年遺傳下來的固有基因。
經(jīng)過幾年發(fā)展,這種觀點令人十分信服。媒體、文學等領域因此還發(fā)表了不少小說故事,以此說明這種觀點。就在這時,1938年德國吞并了奧地利,為之后閃擊波蘭、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打下了基礎。而德國入侵波蘭這件事,反過來又加強了人們對這種觀點的認知。
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種觀點在人們心目中才漸漸消退。
科學研究的“偏見”
消退的原因在于科學研究日趨完善,“偏見”得以消除。
社會群體具有暴力崇拜的基因,這種觀點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它推論的依據(jù)卻是錯誤的。猴山大血戰(zhàn)完全是人為事件,它不是野外環(huán)境下正常的動物生活情景。以猴山為樣本,研究靈長類動物的行為,就好比以監(jiān)獄為樣本,研究人類社會一樣。這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首先是空間問題。在野外原始棲息地,比如埃塞俄比亞灌木叢林地里,100只狒狒大約占據(jù)5萬平方米的地域,但是在倫敦動物園的猴山里,滿打滿算僅有500多平方米,相當于野外的1%。
除了極其擁擠,還有極端的性別不平衡。在野外,狒狒是一種要保持“一雄多雌制”的靈長類動物。1只成年雄狒狒,一般都會有數(shù)只雌狒狒和幼狒狒,有時達10只之多。一雄多雌制使狒狒群形成了一個大宗族,并且還有嚴格的等級制。誰膽敢侵犯自己的宗族,就會受到雄狒狒的嚴厲懲罰。
在倫敦動物園里,人們卻把近100只雄狒狒和6只雌狒狒關在一起,而且它們還沒有任何宗族關系。這種情況在野外是根本看不到的,于是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
這種空間、性別上的不平衡,可以看成是當時科學研究的一種時代局限性。如果這是“無意”造成的錯誤,那么下一個錯誤就真的是偏見了。
當時科學研究上,普遍存在一個重大偏見,就是人們認為實驗室研究優(yōu)于野外研究,在生物學研究上也是如此。人們認為在野外觀察動物,又累又苦,惹一身臭汗,還要遭受蚊蟲叮咬,甚至還要提防某些動物帶來的生命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頭腦無法保持足夠的清醒。所得結果自然也比不上身心狀況俱佳的科學家在條件完備的實驗室里所得出的結論。當時野外觀察,普遍被認為是二等科學。
雖然被看不起,但野外觀察并沒有停止。隨著觀察的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靈長類動物的生活里不單單有暴力和交配爭奪,而是復雜的、多變的,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的。就這樣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猴山大血戰(zhàn)主導的觀點才漸漸終結。
反觀整個過程,猴山上的狒狒處在一個封閉的、擁擠的、不自然的環(huán)境里,它們無法代表所有的狒狒,也無法代表靈長類動物,更無法代表人類。而人類經(jīng)常視自己高于動物,但卻又經(jīng)常將自己類比為動物,將動物身上的經(jīng)驗付諸于自己身上。如果一定要從猴山大血戰(zhàn)學到經(jīng)驗的話,那就應該是我們不能太急于把從動物身上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應用于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