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有“明月別枝驚鵲”句,對于它的意思,向來是眾說紛紜。有人將其理解為“明月升起,鳥鵲被驚動,飛到另一枝樹上去了”,有人將其理解為“明月升起,鳥鵲被驚動,飛離了樹枝”,更有人將其理解為”明月升起,漸漸遠離樹枝,鳥鵲被驚動”。到底哪種說法正確呢?
其實,會對這句詩的意思產(chǎn)生錯解,主要是因為對“別枝”一詞不夠熟悉。
“別枝”一詞的出現(xiàn)總是和鳥及昆蟲的飛動有關(guān),一只鳥,一只蝴蝶或蜜蜂,倏地飛走了,不知棲落在哪一處的樹枝上,這情景激起了詩人的疑問和想象,于是,帶著對“別枝”的無窮遐思的詩句就出現(xiàn)了。詩是講究回味的,未知的東西是喚起無窮想象和回味的酵母,“別枝”上的情景是不可知的,這不可知的空白讓詩人的美好想象得到了無限的延展,因此,詩意就在疑問所帶來的空白中產(chǎn)生了?!皠e枝”并非眼前之所見,疑問和猜想帶給人意趣。“別枝”之美不是一覽無余的,而是曲徑通幽的,清人有詩句“細草自黏殘雨碧,斜陽猶照別枝紅”。斜陽草樹本是一種常見的景象,而“別枝”一詞卻讓詩意在平直中生發(fā)出了趣味,斜陽照在“別枝”上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不可知的隔膜能激發(fā)讀者美的想象。
詩意之美在于“曲”,高明的詩人總是盡量避開一覽無余的“直”,“別枝”之美即是“曲”之美,它在若即若離間喚起對詩意的想象。當代詩人陳振家有“隔葉柔光篩碎影,別枝野鳥叫啁啾”的句子,上句之美在于“隔葉”,陽光直射在葉上是無美感可言的,而隔著葉子的柔光漏下細碎的影子,就在隔與通之間萌生出了詩意,下句之美在于“別枝”,野鳥啁啾,到底在哪一枝上啼鳴呢?不知鳥的蹤跡,才讓人深深回味,這種詩意之美,與“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妙處相類。宋代詩人李光也有“黃鸝不肯檐間語,隔葉相呼過別枝”之句,黃鸝不在檐間啼唱,隔著樹枝樹葉相呼應(yīng)和,又忽然飛到別一枝樹上去了,其中的“隔葉相呼”有意趣,“過別枝”也有意趣。
古人除了寫鳥與昆蟲飛上別枝,還經(jīng)常寫花開于別枝,王安石寫荼蘼花有“紅蕊似嫌塵染污,青條飛上別枝開”的句子,寫荼蘼花出塵幽獨,它孤獨地開在別枝之上顯得是那樣的卓然于世?!皠e枝”不同于眼前的枝枝葉葉,它是別有一番風景和滋味的,“翠蛾遺種吐纖蕤,不逐西風曳別枝”“潤催庭柳將開眼,冷送江梅欲別枝”“覺來卻怪莊周蝶,繞盡殘枝過別枝”,其中的“別枝”都傳達給人另一處才有的妖嬈和情致。
現(xiàn)在,再來看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月在空,“月出驚山鳥”,被驚動的鳥鵲一下子飛到不知哪一處的樹枝上去了。不知它棲落在哪一枝上,這正是詩歌的意趣所在。從對仗的角度來說,“別枝”對“半夜”,都是偏正結(jié)構(gòu),也比將其理解為“離別樹枝”這樣的動賓結(jié)構(gòu)要嚴謹?shù)枚?。至于某些人將這句詩理解為“明月升空漸漸出離了樹枝”,那純粹是無視自然規(guī)律和習慣語境的望文生義。
[作者通聯(lián):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