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云鋒
【摘要】教學過程是一個“精心預設”,從而在課堂中“主動生成”的過程.生成,不是對預設的否定,而是對預設的挑戰(zhàn).教學中的生成有些是與教師課前預設相左或是在教師的預想之外.面對挑戰(zhàn),教師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有效處理教材、關注學生、積極開發(fā),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選擇預設、組合預設,從而使學生主動生成,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因此,我們提出要達到“精心預設,主動生成”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預設;生成
新課程的深入實施,帶來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巨大的飛躍.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fā)生了質的轉變,成為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成的過程中教師的精心預設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高超的教學預設往往使課堂生成精彩紛呈,不斷帶來教學過程的層層高潮.
一、在情境中生成問題
新教材中為數學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提供了大量的情境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一個具體的情境中,拉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從而賦予數學教學新的生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運用現有的和隱藏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讓問題在教學中自主生成,為教學服務.
如,新教材二年級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提供了小學生在游樂園的各種游樂活動這一情境.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參加”具體的游樂活動,發(fā)現每種活動中的人數特點,初步感知加數相同,為乘法的引入做鋪墊,并讓學生大膽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們的興致很高,有的提出:“玩過山車有多少人?玩摩天輪有多少人?”有的說:“各種游戲的人數各有多少人?”從而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情緒.
上述教學中,問題不是教師提出的,而是由學生在教材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在教師的精心預設下提出的.由學生生成問題,自己解答問題,并做出解釋,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小結中生成系統知識結構
生成的教學由于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在很多時候,生成一些教師聞所未聞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教師不加以引導總結就匆匆結課,這樣就使生成缺少系統的知識結構的建構.
一節(jié)課生成的知識、情感會很多,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會很復雜,并且有的時候學生不清楚生成的結果,這些都需要引導總結這一階段,以使生成的東西再一次升華.引導總結的方式是多樣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生成的東西加以系統化,也可以引導學生對已經生成的東西做進一步的生成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還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本節(jié)課中值得借鑒的方法、存在的不足等,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東西……
三、在反饋中放大生成
教學中的反饋往往體現了學生最真實的思想.而往往學生的生成不完全與教師的預想一致,甚至相反.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把這視為一種不能容忍的偏差,往往沒等學生說完就加以否定.殊不知這是一種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面對這么寶貴的財富,教師應一改以往像對待“錯誤”“敵人”一樣的態(tài)度,在教學中憑借自己的智慧開發(fā),利用好這一無窮的“寶貝”,讓學生在糾錯、改錯中感悟道理,領悟方法,在“錯誤”的反饋中放大生成.
師: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你能給它們起個共同的名字嗎?
生1:數字形……
師:不對.老師告訴大家,他們共同的名字叫“多邊形”.
師:除了我們認識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是多邊形,你知道還有哪些多邊形嗎?
(學生說不出來)
在這一個細節(jié)里出現的情況,學生在教學后生成看似不著邊際的內容.教師面對課堂上出現的生成性問題處理得有些匆忙.如,當學生說到給它們起名字“數字形”時,不能只是否定了他的說法,然后告訴他答案.當出現這一生成性問題時,完全可以這樣處理:
生1:數字形.
師:說說你怎么想到起這個名字的?
生2:它們都有數字.
師:這些數字指的是什么?
生3:圖形的邊.
師:這些圖形的邊有什么特點?
生4:多(根據板書學生還可能說一個比一個多)
師:那我們給它們起個什么共同的名字?
生4:多邊形.
師:除了我們認識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是多邊形,你知道還有哪些多邊形嗎?
生5:九邊形、十邊形……
充分利用好“數字形”這個生成性資源,對多邊形“邊”的特點“多”進行充分的認識,后面學生可能就能回答出還有九邊形、十邊形等其他的多邊形了.在這個細節(jié)中,課堂上生成的雖是完全沒有預設到的,但“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只有生成了,才有更好的預設.所以,生成指導下的預設是必要的.
新課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學課堂是不斷生成的.課堂之所以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就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富有個性的生命體.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jié)課都是一個不斷生成的生命歷程.這些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種種信息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教學資源.我們應用動態(tài)的、不斷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時時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及時調整我們的教學預設,從而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培養(yǎng)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