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注定是一年中不平凡的月份,因為在這個月,從幼兒園到大學都迎來了一件最最重要的事情——開學。九月因此也被人們稱為“開學季”,有些同學還惡搞地把“開學”比作一部驚悚恐怖的大片呢!那么,在中國古代,人們要不要上學呢?他們在學校里又做些什么呢?
學校在哪?
魯迅在他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是這樣描述的:
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
這段文字所描述的私塾就是我國古代學校的縮影。學校里只有一位老先生,學校的地點就在老先生的家里。有人說,這樣的學校也太不正規(guī)了吧?
NO!魯迅就讀的三味書屋才是中國古代學生求學的開始,是得到政府認可的。中國古代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中記載: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áng),術(suì)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這段翻譯為:“古代設學校,每一閭(lǚ)的學校叫塾,每一黨的學校叫庠,每一術的學校叫序,在國都設有大學。新生每年都可入學,隔年考試一次。”
古今一樣,社會的最小組織是家,《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記載:“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薄豆茏印ざ鹊亍罚骸肮拾偌覟槔?,里十為術,術十為州”,而且在這里“術”是一個通假字,通“遂”。家、黨、術、國是按照區(qū)域大小劃分,塾、庠、序、學則是根據(jù)學校級別劃分。
塾屬于基礎教育,有私塾、家塾、村塾等;學是國家最高學府,也就是太學、國子監(jiān)。作為基礎教育的塾,因為規(guī)模較小,所以相對比較簡陋,而地方州縣的學校,或者是國家學府,那就相當氣派了。
老師何人?
古代的這些學校,都是哪些人在擔任教師?我們先從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說起。從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太學”就成為古代的最高學府了。后來幾次更名,西晉時改名為“國子學”,唐代將“國子學”改名為“國子監(jiān)”后,該名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末年。國子監(jiān)一直都是最高學府,是政治人才和學術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
被稱為明代“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曾在《送東陽馬生序》中這樣描述學生們在太學的學習情況: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
其中“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是說國子監(jiān)匯集了許多飽學之士。國子監(jiān)的校長稱為“祭酒”,副校長稱為“司業(yè)”,而老師稱為“博士”。從古到今誰在國子監(jiān)里擔任過老師?董仲舒、祖沖之、韓愈、程頤……提到這些人,我們應該不會懷疑學校的教學質量了!能夠在國子監(jiān)擔任老師的,都是古代科舉考試的佼佼者,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超級學霸。
最高學府的教學質量毋庸置疑,地方上的教學質量卻是參差不齊。早在宋代就有“假儒不識字者”冒充私塾先生的笑話,這個故事到了明代馮夢龍筆下寫得更詳細:
昔有宿儒過村學中,聞其訓“都都平丈我”,知其訛也,校正之,學童皆駭散。時人為之語曰:“都都平丈我,學生滿堂坐;郁郁乎文哉,學生都不來?!?/p>
此外,清代游戲主人編寫的《笑林廣記》里,也有許多段子諷刺不學無術的私塾先生。
當然,更多老師是博學多識、嚴謹執(zhí)教的先生。比如魯迅先生的老師壽鏡吾先生,魯迅評價他“極方正、質樸、博學”。
學些什么?
今天的學校要學很多門課程,在古代的學校里都學些什么呢?
因為中國古代從漢武帝時期就開始奉行儒家思想,所以儒家經典一直都是學校重要的課程。孔子當老師的時候,首先教授學生“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主要側重于技能方面。根據(jù)《論語》記載,孔子會在課堂上談論仁、義、禮這些有深度的話題。
到了后來,他的學生曾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寫成一篇著作,名為《大學》。古代的小學和大學與今天的說法完全不同。小學側重于學問,而大學側重于人格修養(yǎng)。在曾子的《大學》中就明確提出了學校的教學目標,我們或可稱之為“君子修煉手冊”: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段文字被稱為《大學》的綱領。古代人上學,先從“格物”(研究、認識世間萬物)開始,最終達到“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出,古代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人格修養(yǎng)和未來發(fā)展。
西漢學者戴圣在《禮記·學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中這樣寫道: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這段話其實就是學生九年內所要完成的學業(yè)目標。從第一年考查學生分析經典和辨別志向的能力,一直到第九年考查學生是否能夠觸類旁通,知識淵博,臨事不惑。可以說,從這所“學?!碑厴I(yè)的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應該是相當強的。
在今天看來,古代教育縱然有很多優(yōu)勢,但并非完美無缺,最終還是因為跟不上時代發(fā)展而慢慢被現(xiàn)代教育替代。但,無論古今,珍惜時光、學有所成,都是學子應該做的?!吧賶巡慌?,老大徒傷悲”,從漢代就開始傳唱的詩句,一直警示著無數(shù)學子。
九月已至,調整好狀態(tài),抓緊時間上學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