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緣青蟹的養(yǎng)殖技術
鋸緣青蟹是我國珍貴的水產品之一,別稱青蟹、黃甲蟹、蝤蛑等,喜穴居近岸淺海和河口處的泥沙底內,其肉味鮮美獨特,營養(yǎng)極為豐富,素稱酒席上之佳肴,食用及藥用價值均高,具有極好的養(yǎng)殖前景。
食性:青蟹的食性很雜,食物組成中以軟體動物和小型甲殼動物為主,人工養(yǎng)殖的青蟹對餌料無嚴格的選擇,小雜魚、蝦、小型貝類(藍蛤、尋氏肌蛤、河蜆、螄螺等)、豆餅、花生餅均可為食,有同類互相殘殺的習性,常捕食剛脫殼的軟殼蟹。
環(huán)境:青蟹為灘棲游泳蟹類,生活在潮間帶泥灘或泥沙質的灘涂上,喜停留在灘涂水洼之處及巖石縫等處。白天多穴居,夜間四處覓食。尤其是在漲潮的夜晚顯得更為活躍,由于它的眼晴和觸角感覺靈敏,故夜間活動自如。
繁殖:青蟹的繁殖季節(jié)較長,但因地而異,5月下旬至6月和8月下旬至9月是繁殖盛期,一般一年達性成熟。雌蟹多在水面寬闊、水清流緩之處產卵,產卵量約為200萬粒左右,在河口生活的雌蟹要遷海中產卵。孵出的幼體隨潮流到近岸,爾后在潮間帶,沼澤地覓食生長。
生長:青蟹脫殼是其生長的標志,只有在脫殼時才能生長,幼蟹平均約4天脫1次殼,以后脫殼時間逐漸延長,兩個月之后要間隔1個多月才脫1次殼,從第一期幼蟹到第10期幼蟹的生長需百余天。脫殼后,殼長增加30%~40%,體重增加70%~100%。在正常情況下,經3~4天新殼才完全硬化。
場地選擇:青蟹養(yǎng)殖池(塘)應選建在周圍無工農業(yè)生產廢水、無有毒物質、無農藥及生活污水污染,海水清新、水體交換自凈力強、理化因子穩(wěn)定、潮差大、內灣風平浪靜,有一定量陸源淡水注入的高中潮區(qū),海水比重在1.007~1.022,pH值7.8~8.6,水溫10~30℃,透明度20~30厘米,化學耗氧量4~17.6毫克/升,銅離子濃度不超過0.488毫克/升。
池灘底質:灘涂土質好壞既關系到青蟹的潛伏棲息,又直接影響著建池堤壩的牢固度,所以應選擇保水、不滲漏,保粘固性高,不易塌陷的均質土涂地為宜。
池塘面積:單養(yǎng)青蟹的池塘面積以3~5畝為佳,蝦蟹類混養(yǎng)的池塘為10~20畝之間較合適。若對面積過大的養(yǎng)殖池塘,則要求采用竹籬或攔網分隔成若干小區(qū),以便于個體大小不同的青蟹分級養(yǎng)殖。
池形水深:池子的形狀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池的朝向一般以東西長、南北短為佳。池底構造通常有平坦底,略斜底和鍋形底三種。
池灘池溝:池底部應開挖順水溝(中央溝、環(huán)溝、十字溝),灘與溝之面積比例以3∶1左右為佳。溝的深度一般要在0.5米以上,主溝道(中央溝)要和控調閘相通,以利于進排水調節(jié)方便。灘中須留有一定的空地作"蟹島",可供青蟹棲息與隱藏,減少其相互殘殺傷害。
防逃設施:池塘堤壩的四周內側必須做好防逃圍欄(可用水泥薄板、竹籬笆、硬塑料片等材料制作),其設施高度應高出池內最高水位面50厘米以上。設施板、笆片的上端應向池塘內略傾斜,設置一定要嚴密牢固,有效防阻青蟹外逃。
設隱蔽物:為防止和減少蟹與蟹之間的接觸機會,使其安心蛻殼成長,應在池內布放一些障礙物和隱蔽物,放置部分陶管、水泥涵管、竹筒、磚瓦片、人造洞穴等設施作隱蔽物。
進水排水:養(yǎng)蟹池要構建進排水可調節(jié)的控制閘1~2座,以方便池中水體交換和順對流。為節(jié)省建設成本,也可安裝水泥涵管洞閘。建議有條件的蟹池最好能設計安裝由上、中、下三疊式組合閘或上、下兩樞塊組成閘。但對潮位較高的池塘,必須配備提水泵,以確保在不同季節(jié)和不同生長期,供水方便和安全。
清池除害:清除對象有有機沉積物、捕食青蟹的生物、與青蟹爭食的生物、破壞池塘設施的生物及致病生物等。
蟹苗選擇:選擇體壯殼硬,甲殼呈青綠色,規(guī)格整齊,軀體完整無損傷,十足齊全、反應靈敏、活力強、爬行迅速、無病變的健康苗。
放養(yǎng)時間:6~7月份放養(yǎng),經3~4個月的精心飼養(yǎng)后,可達到商品食用蟹要求,當年的秋苗規(guī)格基本上與當年的夏苗相同,可在9~10月份放養(yǎng),經過越冬后養(yǎng)到次年的5~6月份,可達商品規(guī)格。上年的秋末稚蟹苗經過越冬至今春,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放養(yǎng),經3個多月的飼養(yǎng),到7~8月份達到商品規(guī)格。
放養(yǎng)密度:青蟹養(yǎng)成蟹的放養(yǎng)密度要根據實際條件合理確定,靈活掌握。若單養(yǎng)青蟹池塘面積在3~5畝左右的,當年養(yǎng)成蟹的放養(yǎng)密度為1.5~3只/平方米,即畝放苗量1000~1500只(夏苗)。對放養(yǎng)秋苗的池塘可以適當放寬放養(yǎng)量,每畝以1500~2000只為宜。面積若大于10畝以上(含10畝)的養(yǎng)蟹池,其放苗量應適當減少。
餌料種類:青蟹屬于肉食性蟹類,因此要以肉食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常用餌料有紅肉藍蛤、尋氏肌蛤、鴨咀蛤、小毛蚶、短齒蛤、淡水河蛤、淡水螺等小型低值貝類以及小雜魚、雜蝦、雜蟹等,也可投喂一些青蟹人工配合餌料。但要求餌料必須新鮮,霉爛變質的餌料會嚴重影響青蟹的健康生長。
投餌比例:養(yǎng)殖期的投餌量應根據水溫、潮汐、水質和青蟹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如青蟹在水溫15℃以上時攝食旺盛,26℃時達到最高峰,若水溫高于30℃或低于13℃時。
投餌方法:餌料要均勻地投放于食料臺,以便更好地掌握日所需投餌量。根據青蟹日伏夜出活動覓食的生活習性,可清晨投喂日投餌量的三分之一,傍晚投喂三分之二。八月中秋西北風起,前、后半夜溫差拉大,青蟹則易煩躁,半夜后易逃跑,最好在前半夜,適量增投一次餌料,既可防止青蟹逃跑又可減輕其相互殘殺。
合理換水:日常換水掌握“量小次多”的原則,一般3~5天換一次水,大水潮時多換水,日換水量為全池水的1/3~1/5。高溫期池內水質差,池外(外海)水質好則要增加換水量,以1/2或2/3的比例進行,具體應根據本池池水的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調節(jié)鹽度:當鹽度過低或過高時要及時換水調節(jié),先排出池內上層低比重水,然后納入高潮位的中下層高比重海水。
水質改良:水質改良劑主要有光合細菌、沸石等,光合細菌能有效改善池塘生態(tài)環(huán)境,可預防、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其使用方法是在蟹苗種放養(yǎng)前的5~6天全池潑灑光合細菌液15~20ppm,以后每隔10~15天潑6~8ppm。
越冬管理:在越冬前降低池內水位,使秋蟹在池的中邊溝兩側及塘底挖掘洞穴潛伏過冬。越冬期水溫在10℃以下時不須投喂,水溫在12℃上時,則少量投餌,水溫回升至14℃以上,要適當增投餌料,對面積小、保溫性差的池塘,可搭棚蓋上覆蓋物越冬。 (海望)
本欄責編 謝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