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英雄王二小故里
不久前,我隨北京作家協(xié)會作家采風團隊到河北省淶源狼牙口村抗日英雄王二小家鄉(xiāng)采風,瞻仰王二小墓碑和犧牲地。
王二小的墓碑坐落在距村莊約有五六公里只有唯一一條崎嶇的小路可通的山崖上。山路兩側(cè)雖有草木和少許的莊稼,卻無人居住。狹窄坎坷不平的碎石路面上,流淌著一條蜿蜒的小溪,溪水從石縫中流過清澈見底,小溪多處寬有丈余,對于我們這些老中青手拿筆桿、握慣鼠標的人來說,每每摸著石頭過河跨躍這條小溪,都要用盡吃奶的力氣,遇上石頭淹沒在水中,還要扮演搬石頭架“橋”工程兵角色,因之常有人落入水中,真乃“久在河邊站,怎能不濕鞋?!备猩跽?,每走二、三十米,就要從彎曲小溪的此岸跨躍到彼岸,否則無路可走,猶如孩童們玩跳房子游戲一般,這自然影響前進的速度。放眼望去,作家們個個低著頭,小心翼翼地踏著碎石和凹凸不平潮濕的地面蹣跚而行,隊伍被撕得四分五裂,只能三五成群相互依托、幫扶前進,稀稀拉拉約有幾里地首尾難顧。
山路兩側(cè)稍顯平實的山腰上,有屈指可數(shù)的小塊玉米地,有的玉米秸已經(jīng)割倒在地上晾曬,偶見幾個農(nóng)民在收獲。有的雖已掰去了玉米,發(fā)黃、殘敗的秸稈依然保持著最后的生機,迎著微風艱難地挺立著顫動,我站在它們中間,留下了和它們一樣蒼桑的影像。偶發(fā)現(xiàn)一株孤獨、無助、弱不禁風的高粱,我不敢再和它合影了,我想起冀中家鄉(xiāng)的青紗帳——高粱是那樣高大、純樸可愛,玉米是那樣豐滿、茁壯厚實……這時仿佛耳邊又傳來隱避在青紗帳里八路軍、武工隊的槍聲……
王二小的英雄事跡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已是很遙遠的事情了。作為王二小敬仰者的我,卻仍感到是昨天的事情,不時在腦海中縈繞……
抗日戰(zhàn)爭即將勝利,解放戰(zhàn)爭全面展開之時,我的家鄉(xiāng)冀中平原不僅保留著八路軍的番號,就連武工隊、青抗先、婦救會、兒童團等革命群眾組織,依然活躍在解放區(qū),我們游擊小學的同學都是兒童團員。王二小的英雄事跡,就是那時我從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詞中知道的——日本鬼子抓住王二小要他帶路,二小為了掩護我后方抗日機關(guān)干部和老鄉(xiāng)們撤離,把鬼子帶到深山絕路的八路軍埋伏圈里,成功地掩護了我抗日軍民撤退,王二小卻慘遭日本鬼子殺害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童年時的戰(zhàn)斗歲月仍在我腦海中縈繞,我將永遠銘記那難以忘懷的日子,不忘初心,一直到心臟停止跳動……
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