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年
一年一度,又一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了,這是讀書人的節(jié)日,更是引導社會尤其是青少年關注讀書、熱愛讀書的好形式。作為一個離開了工作崗位、進入耳順之年的老讀者,我與讀書有著割不斷的情結(jié),回首讀書的人生之路,往事歷歷在目,感慨良多。
上世紀60年代,我讀小學時,在父母和老師的引導下,開始漸漸喜歡上閱讀。記得三年級時讀到的第一本課外書,是《勞動人民的好兒子雷鋒》,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身為教師的父母不斷地向我薦書,四年級開始讀大部頭的《鐵道游擊隊》《平原槍聲》。印象最深的,是一本400多頁的《解放戰(zhàn)爭回憶錄》,那時,我的歷史知識基本是空白,但每一篇回憶錄所描繪的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場面,在我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浪——歷史原來這么生動!從點到面,從局部到全局,歷史知識就這樣得以逐步拓展、逐步系統(tǒng)化。那時還有不少生字,靠上下文的聯(lián)系雖能讀懂,但也鬧出了不少笑話。一次,我趾高氣揚地向同伴描繪淮海戰(zhàn)役中活捉杜聿明的場景,把“聿”讀成“津”,受到父親的批評,從此養(yǎng)成了查字典的習慣?,F(xiàn)在回想起來,小學這段時間,是我人生讀書的“黃金時期”。
正當我滿懷希望,夢想著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搏擊時,“文革”開始了。那時正是小學六年級,一夜間幾乎所有的書籍都成了“封資修”,被封存了起來。學校停課鬧革命,人生一下子茫然起來:無書可讀,今后怎么辦?好在母親要求我們幾兄弟每天關起門來自學沒有讀完的課本,不懂就問父母。但很快,課本讀完了,一天,我到鄰居家串門,偶爾看到一本中學的語文書,便如獲至寶地借來看,之后又向他借了中學的歷史、地理課本。當看到《世界地理》描繪的亞馬遜平原和亞馬遜河,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構(gòu)成“地球之肺”,幾百公里寬的河口水天一色時,我深深地陶醉了。這是何等的美妙,何等的震撼!這也奠定了我一輩子喜歡地理、熱愛大自然的基礎。
此后,我又借了鄰居大哥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課本,但沒有老師輔導,實在看不懂,還得繼續(xù)想辦法。父親有一個書柜,是爺爺留下來的,上面寫著“學富五車”,我想,這是祖輩對我們晚輩的殷切期望吧。書柜里裝了滿滿的書,約有六七十本,平常是被鎖住的。一天,我偷偷打開書柜,如饑似渴地讀起來,《中國百年史話》《竊國大盜袁世凱》《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多么引人入勝。吳運鐸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思想情緒完全融入到他研制武器失敗的痛苦與成功的歡樂之中。一天,開書柜看書的秘密被父親發(fā)現(xiàn),我嚇了一跳,但他并未批評我,只是淡淡地說:在家里看,不要拿到外面。
在家看書的同時,我繼續(xù)在外面發(fā)掘“金礦”。一天,我在一位老師家里看到一本《三國演義》,是繁體字印刷并附有評論的舊版書。那位老師很理解我,但不同意借走書籍,只許在他家看。就這樣,我用十多天中午的時間看完了名著。“許褚裸衣斗馬超”是最令我興奮的章節(jié),許褚赤膊上陣大戰(zhàn)后跑了,挨了一箭,編者在此處加以小字評論:誰叫汝赤膊!我禁不住大叫:太棒了!
上世紀70年代初期,《十萬個為什么》再版了,在那個年代,這是少有的文化亮點。我在書店里看到后,如獲至寶,回家央求母親給錢購買。接連買到第八本,是有關地質(zhì)和地理的內(nèi)容,價格最貴,要8角錢,近兩倍于前幾本。那時家里收入低,我不大敢開口,但經(jīng)不起誘惑,還是跟母親說了,她猶豫了一下,最終答應了。就這樣,一套八本的《十萬個為什么》全部集齊,那個高興勁兒無法形容。也正是這套書,激發(fā)了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高考時毫不猶豫地報了理科。至今,《科技日報》仍是我每天的必讀。不久,書店又來了一本《各國概況》,介紹各國的人文、歷史、地理、經(jīng)濟等,我愛不釋手,但定價4元,在那時簡直是天文數(shù)字。這次我不敢再開口了,只好到書店過過癮,每次經(jīng)過都進去看,久而久之,售貨員也相熟了,看到我就說,又來看書了!這本書最終還是被我收入囊中——上大學時買的降價書。
高中期間,學?;謴土擞⒄Z教學,我們幾個同學高興萬分,但很快情緒便從沸點跌到冰點:因為缺少教師,只安排高一上,高二不作安排。同學們多次爭取無果,萬般無奈之下,我只好想個土辦法,就是跟一位關系很好的一年級師弟約定,請他輔導我。就這樣,他每次上完英語課,我們就一起到課室后面的山坡席地而坐,他教一句,我讀一句。有時也會借他的書到家里溫習,第二天再還給他。這是我英語學習的開端,那位師弟自然是我的第一任英語老師。
高中畢業(yè)后,我走上了上山下鄉(xiāng)之路。離家時一根扁擔,兩頭行李,一頭是被褥,另一頭是一個肥皂箱改成的行李箱,一套《毛澤東選集》和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占據(jù)了一半。一到晚上,我就秉燭夜讀,《十萬個為什么》看完了,就看《毛澤東選集》。說實在的,之前我并沒有讀過《毛選》,一旦接觸起來,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欲罷不能。毛澤東同志文章思想之深邃、邏輯之嚴密、內(nèi)涵之豐富、文筆之精煉、語言之生動,展現(xiàn)出了極大的魅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開卷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用經(jīng)濟方法分析政治態(tài)度,說理何等透徹;《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對農(nóng)民運動滿腔熱情地謳歌,對各種誹謗毫不留情地抨擊,旗幟何等鮮明。印象最深的還是《實踐論》《矛盾論》,這是我讀哲學的啟蒙文章,也是影響最大的文章。至今,我思考研究問題總喜歡用哲學的方法,皆源于此。每一篇文章后面的注釋,又是很好的學習材料,不僅有助于理解原文,而且拓展了知識面,受益匪淺。那時知青連隊的農(nóng)友看到我經(jīng)常讀《毛選》,開玩笑地說:你真是突出政治啊!他們哪里知道,我是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吸取《毛選》取之不盡的營養(yǎng)??梢哉f,下鄉(xiāng)那些年對《毛選》多次的精讀,奠定了我日后研究問題與寫作的基礎,對思想方法和文風的影響尤大。
那時我家里訂了《文匯報》,平心而論,在那個年代,《文匯報》是辦得較好的。很多知識尤其是科教方面的知識,我是從那里得到的。下鄉(xiāng)后我到處尋找,連隊沒有,場部也沒有,只得寫信請父親把一段時間內(nèi)看過的報紙再寄給我。父親回信鼓勵我多學習、多積累、不停頓,努力做到古人所說的“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上大學后,開始面臨著全新的閱讀世界,當我第一次進入學校圖書館時,真有一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同時也升騰起一種“橫掃圖書館”的豪情。但學習任務繁重,實在沒有多少時間讓你“橫掃”。畢業(yè)后不久,又準備考研究生,準備期間和在讀的三年,是我迄今為止讀書最多的階段。畢業(yè)后到機關,繁重的工作占用了大量時間,想多讀書實在力不從心。一出差,大量的報刊更沒時間看,只得請服務員把經(jīng)常看的留下,有時間再看。但往后便越積越多,把木質(zhì)茶幾壓得彎了腰,一天,它終于不堪重負,斷了。面對遍地狼藉,我感到很可惜,也很無奈。每每工作告一段落,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半天看書看報,那簡直是莫大的享受,感覺就是自己的“盛大節(jié)日”。
讀書要學以致用,這是母親從小的教導。她經(jīng)常說,不能讀成書呆子,要用。樸實的語言其實隱含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深刻道理。她對我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并沒有表現(xiàn)出很高興,我知道她是希望我不僅有其名,更要有其實。這些,我都牢記在心。事實上,長期的積累,對自己所從事的文字工作和政策及對策研究很有幫助。工作中的讀書,我常常采用被動與主動相結(jié)合的方法,所謂“被動讀書”,就是要調(diào)研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課題,先看書、看材料,了解背景與現(xiàn)狀。所謂“主動讀書”,就是按自己的興趣和計劃讀書,一年中要讀什么書、讀多少書,根據(jù)實際情況有個大概的計劃。
在繁忙中,不知不覺到了退休年齡。離開工作崗位后,我陡然感到輕松,每天回到辦公室,在完成一些社會工作后,就可以充分地看書看報,經(jīng)常是“盛大的節(jié)日”。讀書之余,我也思考著讀書與人生、社會的關系。讀書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民族,都是影響巨大而深遠的。
2016年,我參加對中以污水處理產(chǎn)業(yè)園的調(diào)研,以色列的科技水平令人稱道。一個總面積為2.5萬平方公里,近半土地是沙漠的國家,多年來新鮮農(nóng)產(chǎn)品年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近些年出口額的1/4是技術(shù),正如他們所說,沒有資源,大腦就是最好的資源。歷次中東戰(zhàn)爭,軍隊、人口數(shù)倍于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聯(lián)軍皆敗于以色列,以國人口素質(zhì)之高,為世界所公認,其深厚的根源就是讀書。有報道稱,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是各國中最多的。小孩出生后,父母會把蜂蜜涂在書上讓小孩舔,讓他感知到書是甜的,讀書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在我國歷史上,北宋具有重要的地位,雖然外侮不斷,但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仍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有學者估算,當時宋朝的GDP約占世界GDP的30%。文化的成就更令人稱道,唐宋八大家里,宋朝占了六家,一大批文化巨匠如燦爛群星在歷史的天空閃耀。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不能不聯(lián)系到宋真宗著名的《勸學篇》,“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說法鼓勵讀書改變命運,雖然從提倡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來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客觀來看,眾多讀書人的個人努力及其形成的社會合力,無疑是那個朝代興旺發(fā)達的重要基礎。5000年的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3000多年,文化的傳承、文明的發(fā)展從不中斷,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罕見的,根本原因就是代代傳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今天,當看到偉大祖國一步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心中充滿著幸福與自豪!讀書、創(chuàng)新,正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
又讀了半天書,看著滿屋的書籍,我心里充滿著“喜”和“憂”——“喜”的是少年時代因“書荒”而“挨饑受餓”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憂”的是這么多的書,什么時候能讀完?不管怎樣,既然讀書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會以這種方式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同時繼續(xù)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爺爺期待的“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父親希望的“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目標太“高大上”了,我可能永遠都達不到,但會不斷努力。
(作者系廣東省政協(xié)原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