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麥子的莖,是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每年收割之時,大批的麥稈隨即變成無用的垃圾。這樣不起眼的材料在馬龍麟眼里,可都是寶貝。馬龍麟——合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馬氏麥稈畫的傳承人。今年七十歲的馬老做節(jié)能環(huán)保畫已經(jīng)幾十年了。廢舊床單、拖把布、腈綸毛線、煙盒、鐵絲……在馬老手里,這些材料總有它們的用武之地。
馬龍麟生長在上海一個藝術氛圍濃郁的家庭,當?shù)厥⑿刑K繡,馬龍麟從小就跟在母親后面學習刺繡。兒時的興趣與所學,可能是最好的催化劑。她有一雙點石成金的手,可以將廢舊的材料變成寶貝。她用鉛筆在電光紙的背面涂抹,剪出各種各樣的形狀,簡單的材料變幻為一張張精致的賀卡。在馬老家中,墻上掛的、桌上擺的大多是她自己親手制作的節(jié)能創(chuàng)意工藝品:絲襪挽成的孔雀光輝灼灼,舊床單改造的牡丹競相“開放”,麥稈拼接的仙鶴怡然獨立……馬老說:“周圍的環(huán)境熏陶我做這些,我也樂于做這些事。”
當然,讓馬老投入最多精力的還是麥稈畫,她總能根據(jù)麥稈的顏色深淺來排列它們的位置。在馬老家中的墻上掛著一幅雄鷹展翅的麥稈畫——老鷹的每一絲羽毛都經(jīng)過精心挑選,毛色之間的過渡也自然流暢,羽毛在漸變之間顯得立體逼真。傳統(tǒng)的麥桿畫多是以平面為主,而馬老的麥稈畫卻是立體的。
染色的原料,也在不斷改良。“十幾年前,我才開始研究染色麥桿畫。當時,我是用孩子們的水彩筆來染色的。染上以后,色彩是豐富了,但也有缺點,那就是不能大批量地染。”后來,馬老開始采用紡織品染料來染麥稈,結果成效顯著。
馬老雖然已經(jīng)退休很多年了,但她仍然堅持將自己的技藝傳遞下去,最早的學生跟隨她學習已經(jīng)十二年了。生活中的馬老平易近人,與學生們打成一片,課堂上總是陣陣歡聲笑語。有細心的學生錄了一段她上課時的小視頻:學生們圍成一圈,就如何用麥稈撕出羽毛的形狀,討論得不亦樂乎。前些年,馬老還在安居苑小學做校外輔導員,課下時間教小孩子們做手工節(jié)能畫。而教學所得,則成立了一個基金,每年作為獎學金發(fā)放給學生。
在問到馬老做創(chuàng)意畫的原材料如何得來的時候,她說:“都是變廢為寶。你看,每次需要的麥稈,都是我跟學生一起下田采集的。”她向記者展示了一些照片,照片中的她手持鐮刀,圍著圍裙,在金色的麥田里,笑得很開心。馬老的親友知道她需要廢舊材料,總是會特意為她將易拉罐、廢布頭等留起來。
談及麥桿畫的創(chuàng)作,馬老認為,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很重要?!芭赂偁?,就永遠無法前行。失敗了再來,好的創(chuàng)意都是經(jīng)過反復推敲的?!痹趪鴥?nèi),麥稈畫一直處于邊緣化的狀態(tài),但馬老的一些學生帶著麥稈畫去國外后,反而受到了密切關注。為了不讓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失傳,她不敢停下創(chuàng)作和傳承的腳步。
2014年,馬龍麟被全國婦聯(lián)授予 “全國低碳創(chuàng)新明星”稱號。 2015年,她的麥稈畫《和諧家庭》摘得中國工藝美術(合肥)博覽會金獎。 2016年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中,她的作品《丹葉吟風》也榮獲銀獎。外界的肯定賦予馬龍麟極大的信心。馬老相信,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傳承的開始,麥稈畫在她這里將是一個新起點!
欣賞更多作品,請掃描二維碼關注“老創(chuàng)客”微信公眾號!如果您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請撥打電話0551-62607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