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堅
為了更好地適應任務驅動型寫作的新型寫作要求,筆者立足于學生的大量寫作訓練,嘗試建立一套新型的寫作模型。模型基本思維進階立足于傳統(tǒng):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各個層面又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與綜合,體現(xiàn)出任務性與時代性。細致說來,共分七個步驟。
一、明確任務,定向概括,呈現(xiàn)焦點
任務驅動型寫作材料以敘事性材料為主,內容常涉及時政新聞,往往極具爭議性。正式進入寫作程序之前,需要對材料進行必要的整理:核心問題與核心人物是什么?整理的結果通常就是文章首段的具體呈現(xiàn)。
首段是材料與文章之間的有效過渡,實質上是一個篩選與剪裁的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任務與對象的明確化。一般而言,任務驅動型寫作常常會明確寫作指令,給我們提供了既定的角度。如2015年全國卷Ⅰ“女兒舉報父親”的材料,很明顯就告知我們,寫作任務為寫信,寫信的對象為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作的要求是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釋你的看法。因此,首段寫作時注意凸顯對象意識,寫信的對象要及時告知。
例如:
老陳:
您好!
您的遭遇,我在網上略有了解。我想說,如果是我,也會如您女兒一般對您進行舉報。我這樣做,不僅是因為您的所作所為違反了交規(guī),更是因為當您開車載著家人時,那個接通的電話已經將您自己、您的家人和路上的其他人的生命吊在了懸崖之上。下面請允許我和您談一談:生命關天,我們必須敬畏。
2.概括材料的定向化。敘事性材料關涉對象通常較為復雜,而對象不同會引發(fā)不同的問題研究。還是上面的作文材料,如以老陳為對象,研究重點就為“遵紀守法”;以小陳為對象,關注重心就成了“情與法的選擇沖突”;以警察為對象,需要思考的就是“執(zhí)法的邊界與尺度”的問題。因此,在明確寫作對象(任務)之后,回溯概述材料之時,一定要體現(xiàn)出針對性,也即就所選擇的對象來展開問題分析。如下面兩位考生的習作:
考生一:小陳,我非常能體會你的感受。在高速路上,面對開車打電話的父親,你百般勸解,一度很為難;最終還是選擇站在正義的一邊,拿起了手機,利用微博舉報了自己的父親,最后父親接受了警方的教育與處罰。
考生二:今天,你們的官方微博推送了一個案例: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核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對警方公開這一案例的做法,我表示反對。
對比兩篇習作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出自同一材料,但側重點完全不同,前者立足于“小陳舉報”,而后者關注度在于“警察處理”層面。其差異主要源于他們選擇的對象不一致。
3.焦點問題的呈現(xiàn)。任務驅動型寫作與傳統(tǒng)的話題導入式不同的是,其注重具體問題的分析,如2015年全國卷Ⅰ:小陳到底是否應該舉報父親?警察如此執(zhí)法是否合理?2015年全國卷Ⅱ:科學家“大李”、工人“老王”與攝影師“小劉”誰才是最具時代風采的人?原因何在?這些問題的設置往往牽涉到材料的本質,即文章寫作的核心組成部分,有必要在文章首段開門見山地予以點明,且直截了當?shù)乇砻髯约旱牧雠c選擇。如下面兩篇習作:
考生一:小時候我們受到很多有關“家書”的教育,有詩詞有電影有書報有歌曲,形式各異,深入人心大抵是因為愛在其間。今天借小陳你舉報老陳的事給你寫信,并非為了抒發(fā)親情,也不是探討“坑爹”,反而是想深入“傳遞”,“互聯(lián)網+”時代,愛將如何傳播、溝通和表達。
考生二:女孩子長得好看與否不重要,性情厲害與否也無妨事。關鍵是生之為人,需要珍重生命,崇尚原則;仁厚禮信,世事洞明。然而世事往往糾結,彼此沖突,難求周全。你以珍重生命的名義,舉報高速路上打電話又屢勸不止的父親,且不論高速-電話-勸說-舉報是否是唯一合理的邏輯鏈,至少你讓我看見了一個人由蒙昧天然而被社會深刻格式化的過程。我不知道該祝賀你,還是為你悲哀。
仔細對比兩位考生的習作,不難發(fā)現(xiàn):考生一語言精練,視角清晰,研究的問題就是“互聯(lián)網+”時代,愛將如何傳播、溝通和表達,開門見山,一針見血;考生二語言有感染力,但是過于盤繞,100多字讀后難以抓住讀者眼球,難以知曉其明確論述對象。此外,文章首段切忌過長,以百字為宜,語言盡可能簡練直接,開門見山,慎用抒情化的文字。
二、結合事件,詮釋概念,定性分析
任務驅動型寫作重在寫作任務的完成,而寫作任務通常以具體問題的方式呈現(xiàn),因此針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成為了寫作關鍵。一般說來,正式進行問題分析之前,要先弄清問題的本質,也即就問題本身的核心概念進行界定,給問題的所涉事件進行定性,如此利于精確問題討論的邊界,從而有利于針對性的深入分析。
核心概念通常包含在材料的核心問題當中,而核心問題往往立足于材料的核心事件,也即敘事性材料的爭議焦點之所在。因此在審題過程當中,一般遵循核心事件——核心問題——核心概念的思維層級進行思考。如下面這個題目:
2016年是中國傳統(tǒng)的猴年。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扮演者六小齡童成為最“熱”文娛名人,人們在各類網絡平臺上不斷呼吁“六小齡童”登上猴年春晚。“大圣歸來”呼聲的熱度超過央視猴年春晚的其他消息。有網站針對六小齡童上春晚發(fā)起投票,參與投票人中91.6%表示支持。對于網絡上掀起的這股風浪,央視知情人士表示,應該是有人在炒作和推動,“這不就是煽動網絡話題綁架導演的創(chuàng)作嗎?”六小齡童則表示:“上不上春晚沒關系,我很淡然。還是那句話,如果春晚需要我,我義不容辭?!?/p>
你對六小齡童上春晚事件怎么看?對于網民、央視知情人和六小齡童的觀點,你更支持誰?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要求選好角度,明確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通過閱讀題目材料,不難發(fā)現(xiàn),材料的焦點在于“猴哥是否應該上春晚?網友熱議是否綁架了導演創(chuàng)作?”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先弄清楚春晚的含義到底是什么,“猴哥”到底意味著什么。而這就屬于概念界定的范疇。如下兩個考生的文段:
考生一:春晚,顧名思義,也即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其義重在聯(lián)歡。每到大年三十,闔家老少齊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春晚儼然成為了全體中國人的一道年夜飯。此時此刻,節(jié)目的藝術性理應讓位于節(jié)目的共鳴感,我們喜聞樂見的,往往是那些能夠讓大家產生情感共鳴的節(jié)目。猴年春晚的猴哥,當然是必須的選擇,網友們想在如此重要的時刻與猴哥一起跨年,無可厚非。
考生二:誠然,網友的措詞中不乏一些偏激的情緒化的表達,但我認為網友們的這一次憤青確屬情有可原,絕非意氣用事。不能怪我們對于情懷太偏執(zhí),而是這位“齊天大圣”已然成為了許多心目中的一個“文化圖騰”,承載著無數(shù)人的記憶與情懷。而這份濃濃的情感,是所有人都應該予以尊重的。
考生一與考生二從不同的角度就焦點問題進行了概念界定,并順勢強化了自己的觀點,這也是進入具體原因分析之前一種常見而必要的理論補充。前者從“春晚”的概念出發(fā),強調其聯(lián)歡的特性,從而得出網友要求的合理性;后者從“猴哥”的文化內涵入手,提出其文化圖騰的標志含義,為猴哥上春晚做下強有力的注腳。
三、包容異說,適度認可,以退為進
德國著名哲學家圖爾敏認為,說理不是簡單的說服,不是一方勢必壓倒另一方的二元對立,而是彼此觀點的交流過程,比較權衡雙方誰更有道理,嘗試互相補充。因此論證要具備讀者意識,將說理轉化為對話與交流,而非聲嘶力竭的勸慰與說服。鑒于此,正式進入原因分析之前,有必要先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對方觀點合理性,也即俗語所言的“以退為進”。如2015年全國卷Ⅱ的高考作文題。科學家“大李”、工人“老王”與攝影師“小劉”三人,誰才是最具時代風采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選擇其一,勢必會引起其他讀者的非議與反對,因此須凸顯讀者意識,先嘗試肯定對方,其實他們某種程度上也很精彩。如下文:
篤學敏思的大李,銳意創(chuàng)新,闡釋了生命科學的謎團;愛崗敬業(yè)的老王,苦心練技,用勤奮完成了焊接大師的蛻變。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苦心孤詣,兢兢業(yè)業(yè),都成為了行業(yè)中的翹楚與集大成者,都譜寫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凱歌。然而,跋山涉水的小劉,用心靈捕捉世間奇山麗水,用鏡頭抓拍天空七色彩虹,他給這個行色匆匆忽視美麗的枯澀的時代,注入了一泓清泉,彰顯了時代最美的風采。大千世界,滾滾紅塵,人們的雙眼專注于科技的創(chuàng)新和技藝的精湛,卻少有人如同小劉那樣珍視生命中的美麗。
很明顯,這位考生認為“小劉”才是最具風采人物的人選,但是其并沒有否認“大李”與“老王”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行業(yè)的集大成者,兢兢業(yè)業(yè)職業(yè)精神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出了“優(yōu)中選優(yōu)”的審美原則,一下子就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然而在具體的寫作實踐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出現(xiàn)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具體體現(xiàn)為:“認可無度”。
“認可無度”即我們在承認對方合理性之時,尺度把握出現(xiàn)了失控,本意只是發(fā)覺對方觀點的合理之處,結果卻反客為主,大書特書對方觀點,而罔顧自己的選擇,導致后文原因分析的談論空間嚴重受限,以致文章理據(jù)不足,成為了“騎墻”之作。如下文:
相較于“老王”與“小劉”,我認為“大李”才是時代最具風采人物。當然如此選擇并不意味著前者不夠優(yōu)秀,不夠有風采。
“老王”作為大國工匠的代表,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苦心孤詣,成就不平凡的自己。在我國邁向工業(yè)時代的背景之際,老王的精神顯得特別難能可貴,是我們社會的一劑強心針,鞭策著國家越好越快的發(fā)展。
而“小劉”,天真浪漫,身上溢滿了自由主義情懷。作為一個自由職業(yè)者,相機就是他觀察世界的工具,而美麗的照片就是他美麗含義的表達。通過他的相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世界可以這么美,生活可以這么美,人們可以這么美。通過他的相機,我們的眼睛變得更加豐富,我們的審美變得更加廣闊。
雖然表明自己的觀點與選擇,但是在承認對方合理性時花了太多筆墨,如此一來,后文闡釋“為何選擇大李”的言說空間就非常有限,且文章結構也會出現(xiàn)問題:詳略失當,頭重腳輕。
四、多維評說,正面闡述,充分肯定
原因分析也即對所針對問題的具體闡釋,是文章的主體性所在。如何進行原因分析?傳統(tǒng)的寫作模式注重二元思辨:也即通常的正反論證,并佐以素材進行例證補充。然而,按照全國卷高考語文命題專家張開先生在《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一文中所言,“多維度評說”成為任務驅動型寫作的說理新要求。
何為多維度?就哲學層面而言,維度就是影響事物的要素,多維度表明了要素的復雜性。討論問題時,思維不能簡單停留“一維”程度,要嘗試多維論述闡釋,如此才能把問題講清,把道理講透。例如2015年全國卷Ⅰ作文題,討論時就可以從“情”的維度、“理”的維度、“法”的維度,“孝”的維度、“良知”的維度等等因素,進行闡釋討論、說理論證。一般說來,任務驅動型寫作的“多維評說”主要有兩個基本模型:縱向多維分析類以及橫向多維比較類。
縱向多維分析,也即針對某一個具體問題進行縱向分析,其問題往往比較集中,通常直接呈現(xiàn)出材料的爭議焦點,如2015年全國卷Ⅰ的“老陳是否應該開車接電話”“小陳是否應該微博舉報父親”“警察是否應該將此事公布在微博之上”等問題充滿爭議,且十分具體。
橫向多維比較,也即就幾個對象當中做出選擇,一般對象存在并列關系,通常屬于“優(yōu)中選優(yōu)”,如2015年全國卷Ⅱ的題目:科學家“大李”、工匠“老王”與攝影師“小劉”三人,誰才是最具時代風采的那一個。很明顯,需要我們做出直接的判斷,三人分屬不同行業(yè),且“最”具風采也符合優(yōu)中擇優(yōu)的原則。那么,在具體的比較過程當中,如何實現(xiàn)多維呢?
比較是寫作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之一。有比較才能進行鑒別。要對兩個事物進行比較,首先應分解出它們各種屬性,然后對兩個事物的屬性分別加以比較。經過比較,就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差異點。具體來說,常見的比較點有稀缺性、普適性、價值性以及導向性等。
稀缺性。常言物以稀為貴,在當今這個時代,什么才是最為緊缺的?什么才是亟待解決的?什么才是我們最為需要的?可以從這些角度入手,嘗試尋找社會意義上,或者時代意義上的關聯(lián)點。
普適性,主要涉及選擇對象的影響廣度層面,是否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產生最大限度的影響?是否能夠讓更廣領域的群眾感同身受,產生意義?
價值性,主要涉及選擇對象的影響深度層面,要嘗試去挖掘比較對象之間的價值聯(lián)系,是包含關系,還是單純的并列關系?一般而言,在談論價值性時,要清晰點出價值的類型。
導向性,主要涉及比較對象的發(fā)展,研究其未來延展性。如果選擇你,未來會有什么變化?如果不選擇你,時代又會產生何種變化?
當然,在具體的橫向多維比較實踐當中,要學會量體裁衣,選擇適合的比較點來進行權衡,不能生搬硬套。此外,比較點不是有限概念,上訴四個維度僅為常見維度,并不是唯一,可嘗試就不同題目類型進行補充與調整。
五、從我做起,自我校準,自我完善
邏輯學認為,真理的合理性永遠是相對的,正如波普爾證偽理論所主張的,科學永遠是一項糾錯的過程,能被證偽才是其科學價值的體現(xiàn)。寫作過程中,觀點與結論并非亙古不變,常常也會隨著預設前提與背景的變化而變化。為了保證說理的嚴密性,增強作品的信度,通常需要審視自我觀點,找出其不足之處,完成自我校準。
自我校準,也即反思自我觀點,核查梳理文章的思維觀點與流程,找出缺漏之處,在對方攻擊之前,做好完善修補工作。一般而言,自我校準的對象涉及觀點的概念,因此通常需要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入手。如下面這個作文題:
發(fā)掘有溫度和人情味的新聞,引導讀者以溫暖的視角看待社會,開設了《暖聞》專欄。編輯部收到三則新聞:
賣油條的青年多年堅持不用有害的“復炸油”炸油條,給顧客提供新鮮健康的油條,被網友稱贊為最帥的良心“油條哥”。
母親從外地來醫(yī)院看望兒子,看到兒子正在坐診,忙得抬不起頭,根本說不上話。老人家等了兩個多小時后,只好掛了個號,和兒子見了一面。
藝術珍品畫展上,一位男孩在探身觀賞時不慎跌倒,損壞一幅珍貴名畫。主辦方認為男孩只有12歲,又不是故意的,因此僅備案而未報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響。
從中選擇一則刊登在《暖聞》專欄上,你認為哪一則更合適?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三則新聞,分別涵蓋了社會不同層面的精神意義,要比較賣油條青年身上體現(xiàn)出的“誠信待客”,醫(yī)生兒子背后體現(xiàn)出“敬業(yè)奉獻”,畫展主辦方言辭里體現(xiàn)出的“寬容待人”,哪一個才是最為溫暖的,顯然屬于橫向多維比較范疇。這里,我們預設選擇對象是畫展主辦方,在充分論證“寬容待人”如何溫暖的前提之下,我們也要嘗試思考:“寬容”是不是此事最佳的解決方案?“寬容”是不是無底線呢?
從概念的內涵層面,自我審視要注意概念的精確度,特別是要注意程度上的差別。
如重點區(qū)分“寬容”與“縱容”的概念。主辦方可以寬容,但不可縱容,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規(guī)則教育,使孩子以后不再輕易犯此錯誤,而不是簡單地把“寬容”理解為想當然。
從概念的外延層面,自我校準強調的是概念的適用范圍,比如“寬容與善意”是有前提條件的,也即孩子的行為只是損失一幅名畫,主要是經濟問題,并未涉及法律層面。試想,如果因為孩子的失誤導致畫展工作人員的死亡抑或整個畫展活動的癱瘓,那么就該另當別論了。
六、以點帶面,針砭時弊,適度泛化
任務驅動型寫作注重寫作指令,強調具體問題的解決,因此文章寫作對于材料的依賴性強,凸顯就事論事的重要性,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文章材料的層面,思維縱深化也就無法體現(xiàn)。因此,這就要求在寫作過程中,不僅要以問題分析為核心,而且要以問題分析為起點,嘗試跳出材料框框,對理論予以適度泛化。
適度泛化,就是以文章主張為立足點,由小見大,將文章核心主張與概念適當拔高與延伸,產生更強的現(xiàn)實指涉意義。在具體寫作實踐當中,常見泛化方法有以下4種:從現(xiàn)實中尋找依據(jù)、從理論中尋找依托、范圍由點到面、程度由淺入深。以下面這個作文題為例:
2015年6月27日,在東方衛(wèi)視《歡樂喜劇人》的小品《木蘭從軍》中,賈玲塑造了一個貪吃、花癡、膽小怕事的花木蘭形象。7月7日,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發(fā)出公開信,要求節(jié)目組道歉。7月18日晚,節(jié)目主角賈玲在微博上發(fā)文道歉:“花木蘭是受人尊敬的巾幗英雄,顯然拿她來演繹成一個喜劇作品是不合時宜的,也是有違公眾審美習慣的。感謝對我批評教育的熱心觀眾。”之后,著名演員六小齡童在微博上為賈玲的道歉點贊,稱她開了好頭。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lián)想?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給賈玲、東方衛(wèi)視《歡樂喜劇人》欄目主持人、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六小齡童等其中一人寫信,表明你的意見和立場。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從現(xiàn)實中尋找依據(jù),也即利用現(xiàn)實材料(以社會現(xiàn)象或者思潮為主)來佐證或者證偽文章觀點,讓文章內容實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這也是泛化過程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比如下面這段文字:
從前段時間的“杜甫很忙”到近期廈門莫蘭蒂臺風期間的“國姓爺去博餅”,從被刻滿“到此一游”的古代珍貴文物到與偉人銅像的“不規(guī)矩”合影,經典都被網友玩壞了。我們承認現(xiàn)代解構的合理性,但是前提應該建立在充分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玩”,但是不能“瞎玩”,玩得那么沒規(guī)矩,這樣就“不好玩”了。
從理論中尋找依托,也即利用理性思辨,針對當前問題,再深入分析,進一步探討觀點的理論立足點或價值依托。如:
竊以為,如此做法才是失當?shù)?,當今的社會并不推崇個人崇拜,當一個人身上有不可磨滅的優(yōu)點時,他就值得別人的敬佩。英雄的意義不在于為其設立一個豐碑,讓每個人都對他頂禮膜拜。而在于鼓勵每個人都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向他們看齊。而不是將他們推上神壇,使眾人可望而不可及。賈玲的行為與其說是污蔑了英雄,不如說是拒絕崇拜主義的開端,使英雄不再高高在上。固然玩笑有些開過了頭,卻也沒有到需要公開道歉的地步。
范圍由點到面,強調從一件事到一類事,從一個人到一類人,從一個問題到一類問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審視社會的普世性問題以及其價值。如:
花木蘭作為虛構的文學形象,并不是現(xiàn)實存在的真實人物,當她被創(chuàng)作出來表達其具體藝術價值的同時,也被賦予了藝術再創(chuàng)作的價值。文學形象被再加工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西廂記》改編自《會真記》,《西游記》改編成《大話西游》,即使賈玲在小品創(chuàng)作中對花木蘭文學形象進行惡搞,作為喜劇作品而言,也應該可以理解。而不是手執(zhí)道德大棒,打壓藝術創(chuàng)作。要讓一個文學形象富有生命力的傳承下去,不應該將其供在神壇上進行所謂的反復研究,而應該積極進行再創(chuàng)作或加工,賦予它新的形象和內涵。
程度由淺入深,主張從輕微到嚴重,從嚴重到質變,適度夸張后果的嚴重性來強調問題的急迫性,類似于反證法。如:
試想,如果賈玲如此扮演詮釋花木蘭合理合法,完全罔顧歷史人物的文化意義,那么下一個花木蘭又會是誰呢?既然花木蘭能夠吃雞腿追情郎,那么李白是不是可以醉酒駕駛泡洋妞?杜牧是不是無底線泡吧撩妹?女媧是不是也可以詮釋成為一個補鍋的老母親?如此一來,我們的文化傳承之基何在?難道讓我們的后代們去接受并理解這樣的祖先?其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當然,在泛化的過程當中,也容易出現(xiàn)“泛化無度”的問題?!盁o度”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方面是內容上的無度。正如前文所言,泛化是以文章主張為立足點,由小見大,將文章核心主張與概念適當拔高與延伸,其只能作為問題分析的補充,而并非主體,其邊界要有嚴格的把控,不能喧賓奪主;另一方面主要體現(xiàn)為觀點的無度,也即所泛化的觀點與文章的核心主張缺乏關聯(lián)度,或者關聯(lián)度不強,往往貼標簽來處理這個環(huán)節(jié),比如動不動就談到“道德危機”“原子化社會”“犬儒主義思潮”以及“精致的利己主義”云云,而忽略了問題本身的針對性,如下面這段文字:
其實賈玲的表演之所以引起爭議,不為大家所接受,關鍵還是受眾群體的觀點太過老化,喜歡用道德的眼光來觀測,道德至上似乎已經成為了當今時代的尚方寶劍和黃金法則。如果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會選擇從道德上擊垮你,而并非邏輯上。如此風氣實在是有紅色年代的遺風,卻為不可取。
作者將賈玲的被批行為聯(lián)系到了如今“道德至上”的社會風氣,看起來似乎有一定關聯(lián),但仔細思索:賈玲的表演何嘗是道德問題?道德的邊界是否過于廣闊?是不是爭議都能夠帶上“道德”的帽子?作者本身是不是也成為了自己筆下的那類人呢?
七、提綱挈領,呈現(xiàn)措施,展望未來
文章寫作強調一以貫之,善始善終,因此結尾必須要與文章主體保持步調一致。傳統(tǒng)意義上的結尾只是簡單的總結與呼吁,在任務驅動型寫作背景之下,結尾通常有以下三種形態(tài):提綱挈領、呈現(xiàn)措施以及展望未來。
提綱挈領,主要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總結全文,呼應開頭,將文章的觀點予以重申,同時也要注意不能簡單滿足于焦點重復,在措辭方面要體現(xiàn)出層次感。
呈現(xiàn)措施,主要是立足于文章的焦點問題,作者是否能夠啟動思維為爭議雙方提供一個注重實效性與針對性的協(xié)調之策,而非一味將問題與責任推給相關部門與時間。
展望未來,也即用未來的視角來觀測今天的問題,一般以建議呼告為主,但是建議一定要具體化,呼告不能過于直抒胸臆。
筆者所建模型立足于問題解決,所有步驟都是圍繞著核心問題而展開: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如何定位問題、如何分析問題、如何尋找問題背后的含義以及如何讓對問題的分析更嚴密、更入情。其實,在具體的寫作實踐當中,這些都是需要認真審視與考慮的問題,與其說本文建立了一種寫作模型,不如說提供了一套完備的思維模型,利用模型打開思路,才能完成錦繡文章。
[作者通聯(lián):福建廈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