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
大學生送快遞已經(jīng)很難上新聞了,現(xiàn)在門檻提高到了博士生。吉林延邊大學歷史系博二研究生譚超,近日接受媒體采訪,分享了他“6年送60萬件快遞”的故事?!安┦靠爝f哥”表示,干快遞之后,有人說世風日下,還有一些同學疏遠了他。(據(jù)《華商報》)
從個人角度,這壓根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博士送快遞非但不丟人,反而值得表揚。自食其力,以產(chǎn)養(yǎng)學,不用理會他人的目光。
博士生的經(jīng)濟壓力都很大。他們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齡階段,卻還沒有開始掙錢。與理工科博士生相比,文科博士生就更慘一點。理工科博士生常抱怨被導師當廉價勞動力使喚,但一個項目幾十萬上百萬元經(jīng)費,再摳的老板都會讓學生雨露均沾一下。而文科博士生連這樣做廉價勞動力的機會都不多。
此外,理工科博士生畢業(yè)往往就能賣出高價。文科博士生的就業(yè)渠道狹窄得多,預期收入也少得多。記得在歷史系讀本科時,不止一位老師告誡我們“板凳要坐十年冷”,更有老師直白表示,窮二代不適合做學術。所以我懷疑,疏遠“博士快遞哥”的同學里,也許有想送快遞而不得之輩。
只看新聞標題還容易忽略一點,被報道的高學歷“快遞哥”“快遞姐”們,通常都是快遞網(wǎng)點的老板,而不是一線的快遞員。譚超在東北讀博,他的網(wǎng)點在老家山東煙臺,讀博后主要由妻子負責。起步之初可能需要自己風里來雨里去,可是業(yè)務做大做強之后,就夠得上“創(chuàng)業(yè)”的層次了。
教育部支持在校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有能耐的學生燒投資人的錢,普通學生選擇燒家里的錢,“快遞哥”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不能被歧視??爝f沒有太多的想象空間,寫不出多漂亮的策劃書,但腳踏實地,穩(wěn)扎穩(wěn)打。既減輕了父母的負擔,又能增進對社會的認知水平,治史者焉能不閱世?
稍微讓人感到心酸的是,“博士快遞哥”忙了這些年,掙的錢還真不算多。6年60萬件快遞,每件五六角,合每年5萬~6萬元,還要扣掉租場地、雇人的錢。只能說,快遞終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yè)。
或許正因如此,“博士快遞哥”沒把快遞當作終極目標,他的理想還是做個高校老師。我想這大概不是因為他對快遞還有拋不開的偏見,而是對兩個行業(yè)的勞動強度、前景、社會地位認真比較之后做出的理性判斷。
這似乎又驗證了“窮二代不適合做學術”的觀點。如果家境富裕的話,博士會有更多的時間看文獻,也就能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所以對博士個人來講,一手快遞一手文獻是蠻勵志的。但從社會角度看,個人的拼命又意味著一種不公平。
一個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是,博士想干快遞的話可以去干,旁人不說三道四,這說明社會價值觀健康了。而博士想一心撲到學術上的時候,又可以不必有養(yǎng)家糊口的壓力,這說明資源分配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