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科
摘 要:農村科技示范戶是我國農技推廣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廣農業(yè)科學技術的派頭尖兵,是農村依靠科技致富的榜樣,他們在科技興農活動中發(fā)揮的巨大重用,促進農技推廣工作生機勃勃,從而有力的推動和加快農業(yè)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進程。根據(jù)貧困山區(qū)的農民行為特點,為把科技示范戶的示范作用和效果更有效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發(fā)揮示范帶頭作用。2000年新春伊始,本人在普合鄉(xiāng)衛(wèi)徠屯培植了兩戶作為科學種植示范戶,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科學種植;行為改變;實踐
西林縣普合鄉(xiāng)衛(wèi)徠屯居住著壯、漢、苗、瑤4個民族,共47戶,人口407人,耕地550畝,其中水田225畝,人均水田面積0.56畝。該屯距縣城21公里,位于西林縣至百色的柏油路邊,交通便利。但長期以來,由于大部分村民文化素質低,觀念落后,致使全屯經濟發(fā)展緩慢,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從村民文化素質調查,全屯勞動力246人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沒有,念過初中的23人,有小學文化的114人,基本上沒有金國學校的109人,文化素質低由此可見,從而大部分村民認識淺薄,主動性差,缺乏開拓精神。不求上進,保守固執(zhí),懶散成痹,等靠要的思想一直在依賴著。
一、實踐內容和方法
實踐內容:根據(jù)對村民作些調查和了解,本人看到,在該屯村民的思想意識中,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頑固意識比較嚴重,迄今全屯的農業(yè)生產還是水田中水稻,旱地種包谷的傳統(tǒng)性生產為主,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人在該屯培植了兩戶農戶種植春西瓜復種秋番茄,作為該屯開學種植技術示范樣板,以示范結果告訴本屯村民,給村民直觀認識,來激發(fā)和引導本屯村民行為改變,走科學種植技術道路。
實踐方法: 1.在村民選能執(zhí)行上級技術部門的農業(yè)科技計劃和安排,積極、認真的地承擔各種實驗示范任務,有科學扶貧,助認為樂的好思想、好作風,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并可根據(jù)自己的能力來完成示范任務的農戶為本次實踐的示范戶。
2.為了使示范效果取得更好,項目實施前首先作了我縣西瓜、番茄等的市場調查,了解到我縣的西瓜上市時間集中在6月至7月份,是我縣西瓜銷售高峰。8月——12月是我縣番茄比較緊銷的階段,主要是靠外地販進為主。本項目的實施,一是選好品種,西瓜種早熟慶農3號,番茄種是豐產性好、抗性強的紅寶石2號;二是確定最佳播種期,調節(jié)上市時間。西瓜1月8日播種,5月18日開始上市。番茄5月4日播種,采收于8月20日至12月16日采收結束;三是提高栽培技術,全部采用營養(yǎng)袋育苗,西瓜移栽后采用地膜家拱膜,番茄進行拉廂起高畦栽培。
3.組織本屯村民到示范田間參觀兩次,其余由村民少部分,個別自行參觀,一次是在西瓜即將上市的5月10日參觀一次,一次是在番茄開始上市的9月2日,大部分農戶看到示范戶西瓜、 番茄豐收在望的情景很羨慕,也有少部分擔心銷售問題,元月3日又組織本屯村民上示范戶家進行走訪了解,示范戶也毫不保留的介紹了銷售情況和收入,聽了介紹,增強了信心,同時,村民與示范戶面對面相互探討今后的發(fā)展,活躍了科技致富的氣氛。
二、實踐結果
示范戶李可鋼,面積1.3畝,西瓜平均每公斤1.2元,共收入3240元,番茄平均每公斤1.0元,收入3720元,西瓜加番茄折合畝產收入5360元。另一示范戶王阿權,面積0.8畝,西瓜收入2160元,番茄收入2040元,折合畝產年收入5250元。僅在2000年,示范戶人均收入就達到1200元。效果顯著。
看到這兩戶示范戶的收入,這給該屯的村民產生了很到的反響,在2001年,該屯共拿出37.4畝的好田不再種水稻,而改蔬菜和水果等經濟作物,參與戶數(shù)23戶,戶均1畝以上,參與戶呼占全屯戶數(shù)51%。其中,春西瓜加晚稻有11戶。西瓜加番茄、辣椒8戶,種葡萄的2戶,一年四季中蔬菜2戶。由此可見,示范戶的示范作用,有效地激發(fā)農民行為的改變,達到了本次實踐的初衷和目的。
三、對開展科技示范提高村民觀念意識的幾點建議
1.首先要提高農民科技致富意識,加強對農民進行科技興農的思想引導和教育,增強他們對科技進步追求的愿望和靠科技致富的意識,使廣大農民從循規(guī)蹈矩,墨守成規(guī)的心態(tài)中解放出來,牢固樹立起治愚、治窮、致富,發(fā)展農村經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的觀念,使廣大農民自覺地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氣和習慣。
2.加強對村民開展科技示范推廣活動,以示范結果來說服村民、指導村民,不斷向村民輸送提供更多的使用新科技術,主要是新品種的選用和新科技術的應用,努力提高栽培效益。示范戶是推廣的橋梁,是群眾公認的生產能手,有較高的威望,加之,他們本身就是生產者,與廣大農戶朝夕相伴相處,來往密切,因此,各項農業(yè)技術通過他們向廣大農戶普及,可以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3.增強農村的科技培訓工作,以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增強農民接受應用科技成果的內在動力。加強農村教育和培訓工作,首先是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村青少年文化水平,要從根本上轉變“升學”教育為“謀生教育”,實行職業(yè)教育傾斜政策,對受教育者傳授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作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其次,要加強農村成人勞力的培訓,按需施教的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推廣實用技術為重點,實行多途徑、多層次、多形式辦培訓。
4.根據(jù)村民不同的素質和行為特點,采取相應的對策,對守舊的這部分村民,著重以打破他們的自我封閉心理,克服他們傳統(tǒng)習慣,逐步讓他們自己提高對環(huán)境的綜合分析能力,選擇適合他們能力水平的科技成果,改變過去那種單純靠物質、技術、資金投入的“輸血”做法,努力增強其“造血”功能。對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這部分村民,應按照他們的不同需求,加快各類先進適用技術的傳遞,注意通過政策引導,協(xié)調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發(fā)揮他們對科技星火的傳播功能。
5.切實改進農業(yè)推廣服務方式,把單純的產中技術服務,與產前的信息,產后的銷售,加工等服務聯(lián)結起來,增強農業(yè)推廣活動,對農民的吸引力,保護和增強他們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
6.當?shù)氐霓r業(yè)科技人員和領導干部,要自覺改變自身的工作作風。領導高部要真正把服務工作擺到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做好與農業(yè)服務工作有關部門的協(xié)調工作,建立協(xié)調制度,及時解決問題。農業(yè)科技人員,應盡力面向農民個體,在做好好試驗、示范基礎上,大力推廣成功經驗,促使村民對新技術的欲求行為,要特別防止因推廣項目的失敗而產生逆反行為。
7.增加農業(yè)服務的資金投入,農業(yè)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質是硬件建設,搞好農業(yè)綜合服務,必須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和物質手段,特別是對貧困村屯,其主要的制約因素是資金不足,政府部門要把農業(yè)服務的投入作為農業(yè)投入的重要部分,適當增加服務體系建設資金。
8.學會市場運作經營策略指導生產。各項農技服務是以市場為導向,并以市場為依托,合理調整生產結構,種什么作物值錢,什么品種市場銷售好,還要具體掌握不同的季節(jié)供求關系和供求量,了解當前預測今后消費的消費特點,這是掌握市場運作規(guī)律的基本要求,也是經營指導者應具有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