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杰
2017年2月18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一場音樂會,引起了我的興趣。興趣點在哪里呢?曲目。常聽音樂會的觀眾都知道,現(xiàn)在音樂會的曲目,大都是古典至浪漫派的常規(guī)作品,偶爾有一首當代音樂,也往往是十分鐘之內(nèi)的點綴而已。而上交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可以說是全場“煥然一新”:上半場是本場音樂會的指揮克里斯蒂安·雅爾維特意獻給上海的新作《上海奇夢》,法國作曲家雅克·伊貝爾的長笛協(xié)奏曲,下半場是愛沙尼亞當代作曲家彼得·韋希的《凱達拉秘境》。
這三首曲目中,《上海奇夢》理所當然是首演,伊貝爾的長笛協(xié)奏曲雖然創(chuàng)作于1933年,1934年首演于法國巴黎,但長期以來較少在歐美舞臺上演,上海更是鮮見——很有可能是正規(guī)音樂會的首演。韋希的《凱達拉秘境》在西方首演于2015年10月(剛出版了DVD),僅一年多后就出現(xiàn)在了上海舞臺。如此新穎而具國際視野的曲目,在上海的音樂會上實不多見。
克里斯蒂安·雅爾維出生于音樂世家,他的父親和兄長都是著名指揮家,都來過上海,并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過。除了常規(guī)曲目,雅爾維更擅長演繹當代音樂,路透社曾贊譽他是“古典音樂舞臺上最聰慧、最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節(jié)目編排者之一”。《蘇格蘭先驅(qū)報》評價他“以獨一無二的方法和風格,策劃并指揮了諸多原創(chuàng)并融合多元風格的項目和音樂節(jié)”。我觀賞過他在上海指揮的音樂會以及唱片和影碟,這樣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也許是長期指揮當代音樂的“耳濡目染”,此番雅爾維的新作《上海奇夢》也是融合了東西方的音樂元素,以五聲音階的旋律開始,樂曲在進行中逐漸增加活力節(jié)奏,萬花筒般的音型和漸強漸弱的循環(huán)律動,分明讓人感受到美國當代“簡約音樂”的影子。最后五聲音階的旋律宏偉再現(xiàn),引向輝煌的終曲。雅爾維說,寫此曲是“反映了我從這座城市中感受到的神秘和奇妙,古老、新潮、國際化而又是中國化的,有著無數(shù)色彩、形象和氣味,更充滿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造性”。聽完全曲,我感同身受。寫上海的原創(chuàng)新曲,這些年來我聽過一些,我認為雅爾維的這首更具國際范兒,更易流行,建議此曲能否成為“上海市音”的候選曲目,在有關(guān)典慶場合演奏或播放。
伊貝爾的長笛協(xié)奏曲被稱為“世界十大長笛協(xié)奏曲”之一,但也許因為長笛不像鋼琴、小提琴那般是樂器的主力軍,故而難得有演出機會。擔任獨奏的是上海交響樂團長笛聲部首席胡喆,平時他隱坐在樂隊中,難以顯山露水,此番突前,神情老道而胸有成竹,扎實的技巧在第一樂章高難度快速段落中充分顯露。第二樂章抒情優(yōu)美,可惜在樂章后段長笛與樂隊首席的對話獨奏中,胡喆與首席的交融度不夠,有些“各自為戰(zhàn)”的感覺。第三樂章無論是獨奏還是樂隊,已完全進入狀態(tài),長笛快、慢、快的音韻掌控尤其出色,充滿戲劇張力。伊貝爾的這首長笛協(xié)奏曲果然名不虛傳,讓我感覺相見恨晚。
下半場是本場音樂會的重頭戲《凱達拉秘境》,演出近一個小時。生于1955年的彼得·韋希寫過大量作品,風格包羅萬象,善于運用外國樂器和電子設(shè)備,作品前衛(wèi)而具可昕性。作曲家在2012年和2013年游歷了二十七個非洲國家,由此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凱達拉秘境》的樂思。此曲的形式頗為獨特,為一位旁白、三位獨唱者、一個男生合唱團、一個女生合唱團以及交響樂團而作,共分七章。劇中的旁白用愛沙尼亞語敘述故事,演唱部分的歌詞使用非洲的富拉尼語。三位主人公鄧布魯、哈馬迪和韓圖鐸分別由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演唱。
《凱達拉秘境》的故事起源于非洲史詩般的傳說,講述了一個有關(guān)啟蒙儀式和圣化的故事。鄧布魯、哈馬迪和韓圖鐸三個伙伴啟程前往凱達拉秘境,途中經(jīng)過種種試探和磨難。三人中一個貪圖王位,一個貪圖金錢,但都不得善終,唯有既不圖名也不圖利的哈馬迪最終既得到了王位,又收獲了金錢,“被喜悅、知識和智慧所充滿”。劇中的凱達拉其實不是一個確切的地名,它更像是一種人生追求的神境,寓意為:一個凡人要尋找或進入神境,必須先凈化自己的心靈,否則非但進不了天堂,反而要墜入地獄。這個寓意雖然不是很新,但在當下仍然具有警示意義。
《凱達拉秘境》全曲氣勢宏偉而又不乏溪水潺潺,富拉尼人的民間曲調(diào)與非洲鼓聲融合當代音樂語匯,古樸而有新潮,甚至不乏爵士和搖滾的音韻節(jié)奏。三位男聲猶如戲中的三個角色,寥寥數(shù)語即形象鮮明。合唱團的表現(xiàn)也值得稱贊,在此特別要表揚上海歌劇院的女聲合唱團,她們無論是在與愛沙尼亞國家男聲合唱團的配合,還是在自己聲部的演唱上,均表現(xiàn)出色,顯示了過硬的職業(yè)素質(zhì)。上海交響樂團應該也是第一次演奏本場音樂會的所有曲目,但基本不顯生疏,展示出本土一流樂團的功底和較強的可塑性。
一場音樂會有如此多的超乎平常的豐收,除了表演者以外,新穎的曲目是重要因素。放眼世界樂壇,與時俱進的音樂會曲目更新已成為演出市場的發(fā)展趨勢,也是廣大觀眾日益迫切的需求。我們要為領(lǐng)風氣之先的上海交響樂團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