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能
舊時官場有一條潛規(guī)則,叫做“瞞上不瞞下”。晚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六回寫道:“現(xiàn)在是上頭堂官曉得了這樁事情。不瞞老哥說:這些事情原是瞞上不瞞下,常常有的,就是家兄及兄弟也常常替人家經(jīng)手?!薄安m上不瞞下”指的是下級官吏欺瞞上級,通同作弊。
不過“瞞上不瞞下”,當(dāng)初卻是一種竹筒鼓的名稱。這種鼓之所以被叫了這么個怪名字,則是取自它的制作方法。
南宋江萬里《宣政雜錄》記載說:“靖康初,民間以竹徑二寸,長五尺許,冒皮于首鼓之,因其制作之法,謂曰‘謾上不謾下?!?/p>
由此可知,這種竹筒鼓來自民間,它的高度大概在1.5米至1.6米之間(一宋尺應(yīng)為30.7厘米左右,比今天的市尺要短一點),大致為伴舞所用。因為竹筒中空,下端有竹節(jié)可以利用,故制作時只須在竹筒的上端蒙皮,下端不蒙皮。人們才據(jù)其制作特點,給這種竹筒鼓取了個“謾上不謾下”的名稱?!爸櫋睉?yīng)當(dāng)是個口語詞匯,讀音為mán,語義同“蒙”。后來,“謾上不謾下”被移用于官場,漸改“謾”為“瞞”,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