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天安門至午門北京中軸線之東,東長安街北側(cè),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太廟自從成了勞動人民文化宮,也怪道得很,進去的人很少有把注意力放在古建上的,那里的古建和故宮一樣精彩,而且門票低得難以想象,只有2元,人們看皇家建筑還是愿意花幾十元上故宮。三道黃琉璃瓦頂紅墻圍起的長方形建筑群,主要建筑在二道圍墻內(nèi),南墻居中有一組琉璃門均為黃琉璃瓦廡殿頂,中間正門三座,兩座旁門,進門有7座單孔漢白玉橋,梢端的兩座橋的北面,各有黃琉璃瓦六角井亭一座。橋北是戟門,內(nèi)外各列朱漆戟架4座,每架插戟15只。戟門坐落在漢白玉基臺上的,基臺三層,正中的石雕御路從上至下分別雕著二龍戲珠、獅滾繡球、海水江涯圖案?;实奂雷娴牡钣钜卜智俺髮?,大殿為朝,中殿為寢,全在戟門正北,依次排列,中殿后還有一后殿,供奉的是清代立國前的帝后神主牌位。后殿也叫祧廟,意思是祭祀遠祖的廟,所以用一道紅墻把它與中殿隔開,墻上開了五座琉璃磚門。歷代帝、后的祭祀是在前殿和中殿。兩殿有分工,前殿是祭場,中殿供神龕,神龕里是牌位。兩殿都有須彌座臺基和月臺。前殿既然為前、為大、為朝,也就在三層的臺階中設有御路,石雕圖案與戟門有不同,除中階均為獅子滾繡球外,它的上層是云龍紋,下層是海獸紋。這一組建筑,即二道墻正門、大殿、中殿、祧廟用的都是黃琉璃瓦頂,大殿規(guī)格最高,重檐廡殿頂。第三層院落在后殿之后,是狹長的院落,南墻在后殿后檐兩側(cè)。明代的太廟,有過一次大變革,嘉靖皇帝掀起大禮儀之爭,爭到頂峰就是把他的親爹親媽的牌位也請進了太廟,對歷代祖先由以往的合祀制變?yōu)榉旨乐?,設九廟。時間僅隔六年,一分為九的祀廟有八座廟被雷火燒了,嘉靖以為是惹怒了祖先,只好又改回來。李自成進北京,在太廟放了一把火,燒得不太嚴重。滿清順治皇帝進北京,把明代帝王的靈位全都挪到了歷代帝王廟,重修了太廟。清乾隆皇帝多次修建增改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太廟規(guī)模。
太廟平時有點冷清,可火起來的時候里面是人山人海,那是里面舉辦書市、舉辦盆景展之類活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