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
摘 要:領略古人的山水詩文,可以與造物者同游,感悟作者情感價值取向,漸染讀者情操與修養(yǎng)。文章選取古人山水詩文為例,從借景抒懷、借景詠志、借景解憂、物我兩忘、寄理于景等五個方面展開論述,探尋古人山水詩文中的精神指向,提高鑒賞能力。
關鍵詞:山水詩文;情感價值;取向;鑒賞
古人在節(jié)日到來之際喜歡游玩或者朋友聚會,他們會在山水之間流連,寫詩賦文,抒發(fā)情志;也有些古人,受到打擊非常失意,唯徜徉山水才忘卻煩惱,他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寵辱偕忘,重新翻開了人生的新篇章。我們不妨讓高中生試試多讀古代文學中山水類詩文,從山水類詩文中品味其中的價值取向,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及內心修養(yǎng)。
一、借景抒懷
古人在年輕時經常游歷四方,增長見識,交流學問,廣交朋友;也有許多人需要趕考或任遠職,需要羈留在外等,他們經常在游歷之際,把眼見之景和心中感慨用詩文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就讓我們看到了許多美麗的山水,感受到了古人在某個時段的真實情感,借此了解了更多的古人生活情趣??梢哉f,沒有古人的詩文,我們想細致了解他們當時的生活,單從冷冰冰的歷史上是無法找到這樣真實的印象,所以我們多讀古代文學,比如古代山水詩文,可以從中感受到他們不一樣的情懷。
如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人借助離別之際,把夢游天姥山的美麗景色描述得如夢如幻,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天姥山的高大挺拔巍峨、剡溪的清澈透明,仙境的美好奇幻,作者明明沒到天姥山,但讀者卻從他的文章中好似到了那里,可見作者的魔力之大。作者借助景物的奇幻,除了向親友抒發(fā)他即將出行的離愁,還向我們讀者傳達了自己的情懷:本人絕對不會舍棄尊嚴侍奉那些權貴,那種對權貴的蔑視在文章中得到了體現(xiàn)。像李白這樣的詩歌還很多,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借助不同的景物抒發(fā)了對祖國河山的盛贊以及其它各異的情感。
二、借景詠志
古代的制度法規(guī)制定得非常嚴酷,比如文字獄,稍不留心就會因為文章中的大不敬文字受到殘酷非人地折磨,甚至還會連累別人,慘遭滅門之禍。所以許多古人擔憂自己的真實想法被別人知道,會遭受殺身之禍,所以在文章中不會明確地寫出真實想法,而是借詩文中的人、景、事來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來完成對理想、志向的抒發(fā),就是古人常見的寫作方式。
古人比較喜歡的山水詩文類文章,就常見這種寫作方法。如著名的集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曹操的《觀滄海》一文,在這篇文章中,詩人對登上了碣石山后看到的滄海之浩瀚無垠,秋景之蕭瑟以及滄海之廣納萬物的胸懷都給予了熱情地贊美,又借助此情此景,抒發(fā)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建功立業(yè),一統(tǒng)江山。像這樣借助景物抒發(fā)壯志的文章還有不少,如杜甫的《望岳》,借登泰山的高大巍峨廣闊的美景,表達了自己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政治豪情;王維的《山居秋暝》借山居的幽寂恬淡,表達了自己歸隱山林的志愿。
三、借景解憂
人生自古就常與憂患、苦難相伴,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不如意有十之八九。那么用什么來排遣內心的傷感、人生的失意,有人借酒澆愁,但卻只是暫時的遺忘;有人采取逃避,躲進玄學的世界,與老莊相忘于江湖,隱于山野;也有人走進山水,通過陶醉于美景,從而最終忘記了內心的痛苦,精神上得到提升。這就如古人山水詩文中借景物來升華自己,解除苦痛感傷。
如宋代范仲淹的一篇著名的文章《岳陽樓記》,就借登上岳陽樓看到的陰晴雨天的不同景色,通過對陰雨天的陰冷、危險重重和晴天的明朗歡快的對比,把作者的境界帶了出來,“先公后私”的崇高境界令人唏噓。既有對自己無故遭人排擠的郁悶,也有對遭受打擊的排解,既有對受貶朋友的勸慰,也有對自己的開解,可謂是一篇名作。像這樣的文章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也可以說和它同為力作,平分秋色。
四、物我兩忘
古人生活上的不如意,尤其是政治上的失意,讓滿腹經綸、胸懷大志的古人苦悶到了極點,再加上遭受更可怕的貶黜,古人往往都是被貶到一個苦寒之地,遠離親友,在這樣的地方,往往連死的心都有,是什么支持了古人從抑郁和苦悶中走出來,是異鄉(xiāng)的山山水水讓他們有了心靈寄托,是山水讓一個人從苦痛中走出來,是山水讓一個人從此忘卻自己的所有,能平靜地對待自己的境遇,真正做到物我兩忘。
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就是作者在遭受政治上的失意后,遠赴偏遠荒涼的永州,在游歷各處景點后,又因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西山,從西山的高大浩瀚、宴游的陶醉,表現(xiàn)了自己的真正的游歷才剛開始,從而揭開了西山美麗的面紗,讓作者忘記了自己的貶黜,忘記了別人的不解,忘記了精神上的苦痛,走出了苦悶的貶黜生活,與西山相融為一體,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像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王維的《山居秋暝》,蘇軾的《赤壁賦》等文章,也讓作者美妙的山水的意境中徜徉,讓物我兩忘,相融相同。
五、寄理于景
古人在山水之間不但治愈了精神上的傷痕,還能從山水中找到更多的樂趣,這就是理趣。古人把在山水中看到的和生活中體會到的,經過整合,就變成了我們指導人生的真理,這些真理不但適用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它對于今天的我們仍有很多的借鑒意義,我們可以指導高中生從這些詩文中理解其中包涵的那些理趣。
如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文,詩人用飽含深情的文字,描繪了郁孤臺下奔流不息的江水,如飽受離難的百姓的眼淚;連綿起伏的青山,蜿蜒曲折,阻隔了作者祈望朝廷的視線。作者用一幅山水巨畫,給我們展示了一副愛國憂民的熱腸,上片后兩句詩人既是寫實景,又是含蓄地寄寓自己的認識,極具深意,讓不愿被外族奴役的人們精神上一震:正義一定會戰(zhàn)勝一切邪惡,苦難只是暫時的。像這樣充滿人生理趣的山水類古詩文還很多,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題西林壁》,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都給我們人生的啟迪,引領高中生更深刻地理解內涵。
山水詩文有美景,讓作者同造物者同游,在美景中蕩滌了自己,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古人,他們在山水詩文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圣地。我們要指導學生在學習這類文本時,注意挖掘文本的內涵,從文章中尋求精神的養(yǎng)料,提高他們的感悟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