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紅
在詩歌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脫離文本,肢解文本,本人試圖進行一種嘗試,從語言出發(fā),從文本出發(fā),讓學生體會美感,對詩歌進行在創(chuàng)作。
一、案例背景
詩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學樣式,常常被稱為純文學美文學。詩歌的語文的語文典型,意蘊豐厚,需要經(jīng)過細細品味涵泳才能體會其中的精妙。
高中學生雖然從小學到初中背過許多詩歌,但多是死記硬背。對詩歌的審美意識只處于一種相當朦朧的狀態(tài)。而且讀詩的激情日漸式微,所以語文教師有必要在課文課堂上反復咀嚼詩歌意象,培養(yǎng)學生讀詩的興趣,提升學生審美的情趣。
鄭愁予,臺灣詩人,原籍河北省,生于山東濟南。童年時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抗戰(zhàn)期間,跟從母親輾轉避難,母親教了他不少古詩詞。15歲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他的新詩處處流淌著古典的韻味?!跺e誤》這首詩寫一個女子等候歸人時的心情變化過程,是用現(xiàn)代語言寫就的閨怨詩。由于它從古詩中汲取了很多養(yǎng)分,所以意象豐富多彩,情感深婉含蓄。因此在教學此詩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底蘊和潛在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努力打開學生塵封的心。
二、教學目標
(1)了解鄭愁予詩歌創(chuàng)作及特點。
(2)學會抓住詩歌語言所描繪的意象,借助想象與聯(lián)想,體會詩中的情思與意味。
(3)體會自古以來思婦等待歸人和過客不歸的復雜情感。
教學設想:
(1)品味詩歌意象是詩歌學習的關鍵所在。學生新舊知識前后相聯(lián)系是強化意象認識的一個重要方法。
(2)引導學生去想象,可以實現(xiàn)詩歌的再創(chuàng)作,進而體會思婦歸客的復雜心理。
三、教學實錄
1.導入
播放羅大佑《錯誤》一歌,為課文定下纏綿哀婉的基調
2.聽課文錄音
3.講解
師:請同學們告訴我,這首詩為什么起的詩題是“錯誤”呢?根據(jù)你的理解,談談這里隱含的一個故事,大家四人一組討論一下。
生: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游江南,碰到一個癡癡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閨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信息,又沒有漫天飛舞的柳絮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無心去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終于,她聽到達達的馬蹄,美麗的馬蹄聲,以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歸來了。當打開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個過路人。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這“美麗的錯誤”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師:這位同學答的好。詩人用什么來形容這位女子的外貌。
生: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師:蓮花有何特點:聯(lián)系我們學過的《愛蓮說》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見蓮美麗純潔高雅。
師:徐志摩詩中也提到過蓮花,怎么說的?
生:在《沙揚娜拉》一文中說:“最是那一低頭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這表明蓮花還給人的感覺是溫柔羞澀的。
師:對,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顯然是一個具有中國古典氣質的女子。她美麗純凈,溫情脈脈。
師: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蓮花的開落”這個句式的特殊性。生:倒裝句,應該是“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開落的蓮花。
師:為什么要倒裝呢?
生:是不是強調?
師:強調什么呢?
生:是不是強調等的時間長,蓮花開又落,落了又開,說明季節(jié)的變遷,年復一年,在漫長的等待中,我們仿佛也能看見女子的容顏在憔悴。
師:說得很好,我們看到一個如蓮花般純凈溫柔的女子在等待她的歸人,那么她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呢?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
生:詩中說“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說明她的內心很寂寞。
師:“向晚”的含義是什么?“向”即“接近”,“向晚”就是接近傍晚,暮色降臨,有誰愿意說說在你腦海里出現(xiàn)的畫面?
生:江南暮春時節(jié),一女子獨立幽深的巷口,從日出站到日暮。站成了江南小鎮(zhèn)中一幅凄美的圖畫。年年月月,日復一日,從紅顏站到白發(fā),不變的是身后幽深的長巷,青石深深,古巷悠悠。
師:唯美的描述,故事發(fā)生在江南,提起春天的江南,總會讓人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景象,正如白居易詩云。
生:日出紅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師:為什么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女子全然不見呢?詩中有沒有揭示出某種因果關系的詩句?
生:有“東風不來”“跫音不響”。我以為“東風”“跫音”都是比喻她心目的歸人。
師:說的很好,既然思念的人兒沒來到,又何必揭開春帷,外面的爛漫春光與我無關,即便揭開春帷,也會如“劉禹錫所寫的”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罷了,看見的只是一院的愁緒?!?/p>
師:就在這漫長而孤寂的等待中,一個美麗的錯誤出現(xiàn)了,是什么?
生:她聽到“我”越來越近的“達達的馬蹄聲,一絲希望在她心中升騰,“達達的馬蹄”不只踏在青石的街道上,更踏在女子渴盼相遇的心上。她會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開窗簾向外張望,滿心希望馬兒送來的是“她”等候的人,心中充滿了驚喜,笑容如盛開的蓮花,然而一瞬間笑容卻凋零了。事實上,馬上的“我”只是一名“過客”。根本不是她心上的人兒,“她”只好放下窗簾,悄然轉過頭去,雙眼已經(jīng)模糊。幸福的急流襲過之后是最深深失落和悲傷。
師:請大家再想像一下,如果窗外又一次響起馬蹄聲。她會怎樣?
生:她還會重復剛才的動作
師:的確如此,即便“過盡千帆皆不足”,但當?shù)谝磺Я阋黄^來之時,她還是會舉目遠眺,隨帆移動自己的目光,無怨無悔,情至深處,“腸斷白頻洲”?。?/p>
師:一個女子如此深情地等待歸人,大家想象一下,歸人為何不歸?
生:過去戰(zhàn)爭頻仍,可能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足春閨夢里人”。
生:也可能這個歸人變心了,古詩上不是說“花紅易衰似即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生:也可能“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或是如大禹一樣,有不得已的苦衷,三過家門而不入。
師:大家提出了各種理由,表明同學們知識面很廣,好詩,將種種可能凝練在含蓄的語言,雋永的意象中,激發(fā)了讀者無盡的想象,帶給我們天上的精神享受。
師:鄭愁予有個雅號叫“中國的中國詩人”同學們能說出兩個“中國”的含義嗎?
生:前一個就是中國,后一個說他有中國味。
師:能不能說的具體些?
生:第一個“中國”是從地域、國籍、血統(tǒng)等方面說的,第二個中國就詩歌創(chuàng)作的構思,選材,意象,情感,語言等而言。
師:對,鄭愁予的詩選擇了如“蓮花”“春帷”“青石的街道”等都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典型意象,他從傳統(tǒng)詩歌中吸取了豐富的養(yǎng)料,形成了濃厚的民族風格。
4.作業(yè)
最后,同學們齊讀這首小詩,再次體味那令人心動的美麗錯誤。這節(jié)課作業(yè)是為本詩寫一個小小電影劇本。
四、教學后記
這首詩是我喜歡的一首現(xiàn)代詩歌,并不是課文教學內容,我將之呈現(xiàn)給學生,我相信能給學生帶來收獲。
這首小詩里美麗而遺憾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每位同學的心,我以為之所以能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是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抓住了詩歌的意象,并適當結合課外詩句,進行語言的分析,理解和咀嚼。使學生體味到詩歌的美感,加之適時的聯(lián)想、想象,使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作,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激情,可見一旦學生的情感被激活,想象的空間被打開,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平等對話就能得以實現(xiàn),寫作電影劇本的嘗試也使他們空前活躍,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個人認為基本達到教學目標。
但是在另一個班教學時,我發(fā)現(xiàn)如果從理解詩歌主題的多樣性出發(fā),學生的激情被再次點燃,而且對詩歌的理解更加深入??梢?,教無止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