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竿”協(xié)同視角下世界優(yōu)秀男子撐竿跳高運動員技術特征
——以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為例

2017-05-11 02:57許占鳴張?zhí)仗?/span>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男子速度人體

許占鳴,林 松,張?zhí)仗?/p>

(1.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2.沈陽體育學院,遼寧沈陽110102;3.大連醫(yī)科大學,遼寧大連116044)

“人—竿”協(xié)同視角下世界優(yōu)秀男子撐竿跳高運動員技術特征
——以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為例

許占鳴1,林 松2,張?zhí)仗?

(1.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2.沈陽體育學院,遼寧沈陽110102;3.大連醫(yī)科大學,遼寧大連116044)

采用協(xié)同視角,運用錄像解析等方法全面、系統(tǒng)地揭示撐竿跳高技術“人—竿”協(xié)同運動的各個階段、動作形式與規(guī)律。研究表明:在能量獲得階段,其全程助跑節(jié)奏隨著撐竿傾角的逐漸降低而逐漸加快,舉竿動作是在倒二步開始進行的;在插穴起跳動作上,起跳時機相對提前;起跳點越近,撐竿的彎竿量就越大,起跳水平速度的損失也就越大。能量儲存階段,其懸垂幅度越大越有利于擺體的速度;軀干擺動的幅度越大,撐竿彎曲的程度就越大。能量釋放階段,在團身動作時撐竿就已經開始反彈。且“人—竿”系統(tǒng)同時還發(fā)生了以竿弦“垂直軸”的自轉。團身舉腿的角度越大,伸展偏離縱軸的角度就越小,可以形象地將團身和伸展動作描述為“L”向“I”姿勢轉換的越充分,就越有利于人體的向上運動。過桿姿勢為“倒V型”。

撐竿跳高;能量守恒;助跑節(jié)奏;速度損失;動作模式;時空協(xié)同;技術特征

縱觀撐竿跳高運動水平的演進,從某種程度簡言之,就是一個“人”與“撐竿”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發(fā)展歷程。目前,人類運用自身能力跳躍的高度極限是2.45m(男子跳高世界紀錄),而借助玻璃鋼撐竿這種器械后,人類跳躍的高度提升到了6.16m(男子撐竿跳高世界室內紀錄)。由于人和撐竿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和相互作用,使跳躍的高度達到了人自身跳躍高度的兩倍之多,這充分表明了現(xiàn)代撐竿跳高運動的特性。鑒此,從定性和定量的討論入手,對世界優(yōu)秀男子撐竿跳高運動員“人—竿”在時空方面的協(xié)同效應進行剖析,以期為撐竿跳高教練員、運動員和研究者在對現(xiàn)代技術進行理解、掌握和創(chuàng)新時提供理論和實證方面的依據(jù)。同時,也希望借此研究為一般訓練學的運動技術研究領域提供新的視角和材料補充。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進入決賽的男子前12名優(yōu)秀選手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國家圖書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網(wǎng)絡資源: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維普數(shù)據(jù)庫、國際田聯(lián)網(wǎng)站、國外撐竿跳高網(wǎng)站、中國田徑協(xié)會網(wǎng),以及PubMed和EBSCO等檢索工具,查閱有關撐竿跳高的中外文獻和書籍,從而為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jù)和相關信息。

1.2.2 運動生物力學攝影測量法

1.2.2.1 影片拍攝 共使用5臺JVC攝像機(型號為GC-PX100)對世界田徑錦標賽(北京,8月22—30日)的男子比賽視頻進行了現(xiàn)場采集。拍攝對象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信息(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選手)

影片拍攝共使用5臺JVC攝像機(型號為GCPX100),其中3臺對運動員的助跑和起跳階段進行平面定點拍攝(圖1)。這3臺攝像機均位于前進方向的左側,主光軸垂直于運動平面。1號攝像機的拍攝范圍為起跳前六步至起跳完成;2號攝像機的拍攝范圍為起跳前兩步至身體過桿前;3號攝像機的拍攝范圍為起跳離地后至完成過桿動作。3臺攝像機的拍攝頻率均為50 Hz,曝光時間為1/400 s。

另外兩臺攝像機,一臺在跑道的正對面,定點拍攝運動員從撐竿觸穴到過桿的運動動作,并記錄撐竿的彎曲以及轉動變化情況;另一臺在側面的看臺上,掃描記錄運動員的全程助跑,用于計算運動員的助跑步數(shù)等情況。這兩臺攝像機的拍攝頻率均為50 Hz,曝光時間為1/400 s。

跑道一側的3臺攝像機將通過特征畫面來銜接,分別是起跳腳著地時刻為特征畫面同步前兩臺攝像機(1號和2號),后兩臺攝像機(2號和3號)將以起跳懸垂的最大時刻的特征畫面進行同步。

比例尺的設置:如圖1所示,側面3臺攝像機共有5個比例尺標定位置。將橫桿豎直于地面,在0 m(穴斗的底端)、3 m、5 m、7.5 m、10 m分別放置比例尺。利用橫桿固定的長度(4.50 m)和橫桿上固有的標志點作為縱向標尺。正面4號攝像機將通過水平放置的橫桿作為參考體。

圖1 攝像機視頻采集過程

1.2.2.2 圖像解析 采用北京體育大學生物力學教研室開發(fā)的視迅錄像解析系統(tǒng)進行解析。解析頻率為50 Hz,采用扎齊奧爾斯基人體模型。對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數(shù)字濾波法進行了平滑處理,截斷頻率為10 Hz。

2 結果與分析

2.1 “人—竿”協(xié)同技術理論的內涵

對于需要借助器械完成的撐竿跳高運動,其過程就是“人”與“撐竿”時間和空間協(xié)同運用的結果,并且時間和空間的表現(xiàn)形式和辯證關系在撐竿跳高運動中顯得更為突出,貫穿于撐竿跳高運動全部動作的每個技術環(huán)節(jié)[1]。因此,撐竿跳高技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合理控制“人—竿”的時間和空間,實現(xiàn)“人—竿”在時空上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運動(表2)。在宏觀上,撐竿跳高技術就形成了以動作要素為同一類元素的“人—竿”協(xié)同關系,時空要素協(xié)同的不同,協(xié)同產生的效應則不同[2]。撐竿跳高“人—竿”協(xié)同技術理論的內涵:在完成撐竿跳高技術過程中,“人—竿”系統(tǒng)的各要素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以獲得良好運動效果的動作方式及其動作機理。

2.2 世界高水平男子運動員能量獲得階段的“人—竿”協(xié)同特征

在撐竿跳高運動的能量獲得階段,為了追求更高的握竿點(H1),促進H2和H3高度,該階段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獲得能量[3]。從運動技術上則表現(xiàn)為獲得盡可能多的水平速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平速度的損失。

表2 撐竿跳高各技術階段“人—竿”的時空協(xié)同

2.2.1 持竿助跑與撐竿傾角的變化

撐竿傾角:是運動員所持撐竿與水平面的夾角。高于水平面為正值,低于水平面為負值(圖2)。

圖2 持竿傾角

從表3可以看到,當前世界優(yōu)秀男子選手在助跑第一階段通過撐竿直立且稍加前傾的方式(撐竿傾角64.91°)來更好地擺脫靜止狀態(tài)。持竿助跑各階段呈現(xiàn)出助跑步頻逐漸加快的同時,撐竿也隨之逐漸降低,且撐竿降低的幅度越大,助跑的步頻變化的幅度也就最大,這說明運動員的加速助跑與撐竿的快速降低同步配合進行,從而更好地增加或保持助跑的速度。

表3 各階段助跑步頻與撐竿傾角的變化

2.2.2 舉竿助跑與撐竿傾角的變化

撐竿跳高后四步助跑過程中不僅要獲得盡可能大的助跑速度,而且要適時地進行舉竿,再加上撐竿降低所帶來的前翻拉力,勢必要影響助跑速度的發(fā)揮[4]。從表4可以發(fā)現(xiàn),在后四步的助跑過程中,世界高水平男子選手的步長、步速與撐竿降竿幅度表現(xiàn)為:①倒一步步長較倒二步有所縮短。②倒一步的助跑速度最快,倒二步的助跑速度最慢。③在降竿幅度上,倒四步中以倒二步的降竿幅度為最大。

表4 后四步助跑步長、步速與撐竿傾角的變化

通過持竿傾角與步長的變化反映出(圖3):撐竿傾角在倒二步時低于水平線,說明舉竿動作是在倒二步開始進行的,且倒二步步長為最大,以完成舉竿動作。

2.2.3 插穴與起跳動作的時間變化

起跳時間:是運動員起跳腳著地時刻至起跳腳離地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圖4)。

圖3 后四步步長與撐竿傾角變化(°)

插穴時間:是運動員所持撐竿進行插穴動作所用的時間,即撐竿竿頭著地時刻至起跳腳離地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圖4)。撐竿滑行時間:指撐竿著地時刻至撐竿觸及穴斗底部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圖4)。

撐竿制動時間:指撐竿觸及穴斗底部時刻至起跳離地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圖4)。

插穴與起跳屬同步完成的動作,插穴與起跳的時間特征則表明了二者之間的順序關系,以及“人—竿”動作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4]。表5為起跳與插穴和蹬伸與撐竿制動的時間差,數(shù)據(jù)顯示,男子選手起跳時間與插穴的時間差平均值為-0.01 s,絕大部分運動員的差值范圍在-0.06 s~0 s之間,這說明了世界優(yōu)秀男子撐竿跳高運動員的插穴動作是先于起跳動作的。

圖4 插穴與起跳的動作構成

由表5還可以發(fā)現(xiàn),男子選手的起跳蹬伸平均時間略長于撐竿的制動時間,且男子選手起跳蹬伸與撐竿制動的時間差值為0.01 s,這說明起跳蹬伸的動作先于撐竿的制動。也就是說起跳蹬伸的過程中撐竿竿頭還處于滑行階段,蹬伸的后半部分撐竿才觸及穴斗的底部?!叭恕汀痹诓逖ㄆ鹛臅r間協(xié)同關系表明了世界優(yōu)秀男子選手是預先進行起跳,以防止撐竿對人體的過早制動。

表5 世界高水平男子選手起跳與插穴和蹬伸與撐竿制動的時間差(單位:s)

2.2.4 插穴起跳角度與起跳速度的特征

起跳騰起角度是由騰起離地瞬間的水平分速度與垂直分速度的比值大小所決定[5]。表6經Pearson相關分析得知:起跳騰起角與水平速度的損失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84,P<0.01),這說明當前男子運動員起跳角度越小,其速度損失也就越少。

表6 世界高水平男子選手運起跳動作“人—竿”角度的變化(單位:°)

經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起跳著地至離地,插竿幅度與起跳水平速度的損失呈顯著正相關關系(r=-0.670,P<0.05),說明插竿幅度越大,起跳水平速度的損失也就越少。反之,則越大。2.2.5 起跳位置與撐竿彎竿程度的變化特征

表7經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起跳點距離上握手投影點的差值與起跳離地時刻撐竿竿弦的縮短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705,P<0.05),也就是說,起跳點越近,撐竿的彎曲量也就越大,表明起跳點過近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撐竿的彎曲較大。而撐竿被迫彎曲勢必需要耗費運動員一部分動能,影響水平速度的損失[6]。通過對起跳點位置、撐竿彎曲的程度與起跳水平速度損失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得知:起跳離地時刻撐竿竿弦的縮短量與起跳水平速度的損失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865,P<0.01),表明了起跳離地時刻撐竿彎曲的程度越大,起跳水平速度的損失也就越大。

表7 世界高水平男子運動員起跳點與竿弦縮短的變化

2.3 世界高水平男子運動員能量儲存階段的“人—竿”協(xié)同特征

在撐竿跳高運動的能量儲存階段,為了追求高握竿點(H1),促進H2和H3的高度,該階段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使“人—竿”系統(tǒng)盡可能多地儲存彈性勢能。從運動技術要求上則體現(xiàn)在使用彈性更大的撐竿,從運動技術的外在特征上則表現(xiàn)為最大限度地使撐竿彎曲[7]。

2.3.1 撐竿彎曲程度的變化特征

從表8中可以看到,男選手最大彎竿量的平均值為1.41 m,占握竿高度(H1)的29.45%。男子選手總彎竿量最大的選手為1.68 m,最小的為1.09 m,以上說明了當代撐竿跳高所用撐竿最大的特性就是可以產生大幅度的彎曲。

有研究表明:起跳階段撐竿的彎曲量占總彎竿量的14.5%,懸垂階段占總彎竿量的15.4%,擺體階段撐竿彎曲量增加最多,占總彎竿量的70.1%[8]。這與傳統(tǒng)的認識不同,具體體現(xiàn)在:1)當今選手在起跳時撐竿的彎曲量有所減少,減少了撐竿對人體的制動效應;2)當今選手更強調人體在懸垂動作時作用于撐竿,并加大了撐竿的彎曲;3)當今選手擺體動作時的彎竿量略少于傳統(tǒng)認識上的彎竿量,但合并于總體彎竿量上有所加強,說明當今世界選手的彎竿量基本上更依賴于起跳離地后的懸垂擺體動作。

表8 世界高水平男子運動員各動作環(huán)節(jié)與撐竿彎竿量的變化

2.3.2 人體懸垂幅度與擺體速度的變化特征

懸垂夾角:上握手與髖關節(jié)中點連線和髖關節(jié)中點與起跳腳踝關節(jié)中點連線間的夾角(圖5)。

圖5 懸垂幅度

表9經過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男子選手的擺體速度與懸垂幅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r=-0.704,P<0.05)。也就是說,運動員的懸垂夾角越小,擺體速度就越快;反之則越慢。說明世界高水平男選手均表現(xiàn)出通過較大幅度的身體“背弓”來提高擺體的速度。

表9 世界高水平男子選手懸垂幅度與擺動速度的變化

2.3.3 擺體幅度與撐竿彎曲程度的變化特征

撐竿跳高擺動總幅度是指起跳懸垂最大時刻至擺體結束時刻大腿環(huán)節(jié)以髖關節(jié)為軸的轉動角與軀干環(huán)節(jié)以肩關節(jié)為軸的轉動角的總和(圖6)。

圖6 懸垂擺動

表10經過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高水平男子選手的軀干擺動幅度、擺動總幅度與撐竿縮短量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分別為:r=0.803,P<0.01;r=0.667,P<0.05)。也就是說,男子選手的軀干擺動幅度和擺動總幅度均是撐竿彎曲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擺體過程中軀干擺動的幅度越大,撐竿彎曲的程度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表10 世界高水平男子選手擺體幅度與撐竿縮短量情況

2.4 世界高水平運動員能量釋放階段的“人—竿”協(xié)同特征

在撐竿跳高運動的能量釋放階段,儲存在彎曲撐竿內的彈性勢能將逐步釋放并直接作用于人體,彈性勢能將轉化為人體的重力勢能。為了追求H2和H3的高度,該階段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人”與“竿”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撐竿的彈性勢能,騰躍盡可能高的高度[9]。

2.4.1 人體團身、伸展、推竿時間與撐竿恢復形變量的變化特征

從表11可以看出,團身所用時間為0.31 s,而伸展只用了0.30 s,說明運動員伸展的環(huán)節(jié),撐竿就已經恢復了一定的形變。從撐竿恢復形變量和運動時間兩方面也同樣表明伸展動作時,撐竿的彎曲就已經恢復了一定的程度,進一步說明團身動作時撐竿就已經開始反彈。此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理論認為的“團身動作最終使得撐竿形成最大彎曲,并強調通過團身來增大撐竿彎曲”的觀點截然不同。

表11 能量釋放階段人體各動作環(huán)節(jié)時間與撐竿恢復形變量的變化

2.4.2 團身角度、伸展偏離角度與騰起高度的變化特征

團身角指軀干環(huán)節(jié)與水平面的夾角,伸展偏離角指軀干環(huán)節(jié)與垂直線的夾角(圖7)。

圖7 團身與伸展偏離角度

伸展動作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利用撐竿的反彈力量向上伸展,以獲得較大的垂直高度[10]。表12經過Pearson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高水平男子選手的團身角與伸展偏離角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r=-0.904,P<0.01)。也就是說,團身角度越大,伸展時刻,身體偏離縱軸的角度越小。也從技術要求上表明人體身體軀干越高于水平面,人體在向上伸展的過程中就越向上。通過伸展偏離角度與H2的Pearson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高水平男子選手的伸展偏離角度與H2的相關系數(shù)(r=-0.767,P<0.01)說明了人體伸展的角度越小,H2的高度就越高。

表12 團身角度、伸展偏離角度與騰起高度的變化

2.4.3 人體伸展速度與撐竿反彈速度的變化特征

表13經過Pearson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人體伸展垂直速度的增加量與人體伸展偏離角度存在一定的負相關關系(r=-0.835,P<0.01)。也就是說,人體伸展時刻重心偏離撐竿反彈力縱軸的夾角越小,人體垂直速度的增加量就越大。反之,則越小。從技術要求上表明伸展時刻人體應借助撐竿的反彈力量,越向上運動越有利于人體的向上速度。從動作形式上,該動作則可描述為由“L”姿勢向“I”姿勢的充分轉換。

表13 世界高水平男子選手伸展垂直速度與撐竿反彈垂直速度的變化(m/s)

2.4.4 撐竿偏離角度與人體重心水平速度、彎竿量的變化特征

撐竿偏離角:上握手點和撐竿彎曲面的標識中點的連線與上握手縱軸的夾角(圖8)。

圖8 撐竿偏離角

從表14可以看到,世界高水平男子選手團身時刻的撐竿偏離角為48.38°,達到了總偏離角度的50%以上,而此刻撐竿的彎竿量也為最大。在伸展結束時刻,偏離角度達到了82.61°,撐竿基本偏轉到一側,揭示了撐竿彎曲向前滾動的同時,還發(fā)生著自傳現(xiàn)象?!叭恕汀毕到y(tǒng)發(fā)生了以“竿弦”垂直軸的自轉,撐竿反彈過程就無須再轉化為向上轉動的勢能,勢必可以減少水平速度的損失,對向前轉動顯然有利。

表14 撐竿偏離縱軸角度與彎竿量的變化

2.4.5 推竿過桿高度與人體姿勢的特征

推竿過桿動作需要充分利用上體與下肢相向運動的補償效應來使人體髖關節(jié)升高,從而使人體總重心在空中位置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越過更高的橫桿。由表15可知,世界男選手兩髖最高點高于身體重心的最高點,二者之間高度差為0.16 m,這說明通過改變身體各環(huán)節(jié)所處位置可以提高過桿效果。在人體離開撐竿的瞬間,絕大多數(shù)世界選手采用了“倒V型”的過桿姿勢,表明了該過桿技術的優(yōu)勢。

表15 世界高水平運動員過桿時姿勢與髖關節(jié)升高情況(男子)

3 結論

1)高質量的撐竿跳高技術應該能夠充分反映出“人—竿”協(xié)同運動的特征,即技術動作不僅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出人體的機能能力,又能夠有效地利用玻璃鋼撐竿的優(yōu)越性能。

2)能量獲得階段其協(xié)同技術特征表現(xiàn)為:全程助跑節(jié)奏隨著撐竿傾角的逐漸降低而加快,舉竿動作是在倒二步開始進行的;在插穴與起跳動作上,起跳時機相對提前。起跳點越近,起跳時撐竿的彎竿量越大,起跳水平速度的損失就越大。

3)能量儲存階段其協(xié)同技術特征表現(xiàn)為:男子選手最大彎竿量高達1.68 m。彎竿量主要依賴于起跳離地后的懸垂擺體動作(93.48%),懸垂幅度越大越有利于擺體的速度。軀干擺動的幅度越大,撐竿彎曲的程度就越大。

4)能量釋放階段其協(xié)同技術特征表現(xiàn)為:①團身動作時,撐竿已經開始反彈,彎曲的撐竿此刻就已經恢復了一定的形變量。②除了“人—竿”系統(tǒng)以穴斗為支點向前的轉動外,“人—竿”系統(tǒng)同時還發(fā)生了以竿弦“垂直軸”的自轉,這對于“人—竿”系統(tǒng)向前的轉動是非常有利的。③團身舉腿的角度越大,伸展偏離縱軸的角度越小將有利于人體向上伸展的速度和高度。總之,團身和伸展動作由“L”向“I”姿勢的轉換越充分,越有利于人體的向上運動。④過桿姿勢普遍采用“倒V型”。

[1]A Arampatzis,F(xiàn)G Schade.Effect of the pole-human body interaction on pole vault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04,37(9):1353-1360.

[2]Kyoo-Jeong Choi,Kyung-Ok Yi,Nam-Hee Kim.Kinematic Analyses of Men’s Pole Vault in IAAFWorld Championships,Daegu 2011[J].Korean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2011,21(5):551-560.

[3]Angulo-Kinzler RM,Kinzler SB,Balius X,et.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Pole Vault Event[J].Track Coach,2002:6102-6110.

[4]Nicholas P.Linthorne,A.H.Gemma Weetman.Effects of run-up velocity on performance kinematics and energy exchanges in the pole vault[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2012,34(11):245-254.

[5]Adamczewski,H.Perlt,B.Run-up velocities of female and male pole vaulting and some technical aspects of women’s pole vault[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2012,30(11):1075-1083.

[6]孫南.論撐桿跳高的自由起跳[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7):983-984.

[7]Binns,Corey.How it works:the pole vault[J].Popular Science,2008:2732.

[8]文超.田徑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280.

[9]Julien Frère,Beat G?pfert,Jean Slawinski,et al.Effect of the upper limbsmuscles activity on themechanical energy gain in pole vaulting[J].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Kinesiology,2012:222.

[10]Katsikas F,Kollias H,Papaiakovou G.Pole vault as double pendulum and penetration[J].Modern Athlete and Coach,2003,25(9):17-20.

責任編輯:喬艷春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 orld Elite M en Pole Vault Athle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pole Cooperative:Based on IAAFW orld Championships in Beijing in 2015

XU Zhanming1,LIN Song2,ZHANG Taotao3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3.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Liaoning,China)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perspective,using video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methods,we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revealed the technique of pole vault Human-pole Collaborative stages,movement form and regular pattern.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stage of obtaining energy,entire run-up rhythm gradually quickensw ith the pole angle decreased and planting action is in two steps down to the box;in the take-off,take-off time is relatively early.The take-off point is closer to the pole,and curved rod is greater,the velocity of take-off loss is bigger.In the energy storage stage,the hang amplitude ismore conducive to the sw ing speed.The trunk sw ing amplitude is greater and the degree of pole bending is greater In the energy release stage,the pole began to rebound when tucked in position.At the same time,the rotation of the rod string and the vertical axis are also occurred.In body lifting a leg angle is larger,stretching angle offset from the longitudinal axis is smaller.The image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L to the Iposition.The fuller the angle is,themore conducive it is to the upward movement of the human body.The crossing bar position is inverted into a V type.

pole-vault;energy conservation;run through rhythm;speed loss;technology model;space-time cooperatio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G804.6

A

1004-0560(2017)01-0073-08

2016-12-26;

2017-01-23

北京高等學?!扒嗄暧⒉庞媱潯保╕ETP1251)。

許占鳴(1981—),男,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

張?zhí)仗裕?982—),女,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E-mail:zhangtaotao9809@163.com。

猜你喜歡
男子速度人體
行駛速度
人體“修補匠”
人體冷知識(一)
速度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級分
人體可笑堂
年輕男子
圖侃天下
滿臉通紅
人體運動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