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邁
《論語·季氏》中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p>
故不同的年齡階段,人警戒的重點也不一樣。“少之時,血氣未定”,指少年身體和心智還未發(fā)育成熟,經(jīng)驗缺乏,容易受到美色誘惑,所以主要戒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指中年人正值年富力強之時,身體心理都已達到巔峰,這個時候容易斗強爭勝,所以主要戒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指老年人的身體開始衰老,心理上也慢慢消磨掉了志氣,易計較得失,所以主要戒得。
古語有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敝v的是人要有畏懼之心,在中國古代,畏懼文化也是保證官員們廉潔的重要手段。
《論語》里,在“三戒”之后,孔子緊接著講了三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也可以理解為規(guī)律,人應該努力去認識并遵從天命。知道了自己能力的限度和范圍,又無所違逆于心,故“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謂“不逾矩”,通常理解為不越過法度,而法度、規(guī)矩深層的意義在于規(guī)律。敬畏天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故積極進取,哪怕“知其不可為”也努力為之;敬畏天命知道自己不該做什么,故不會為所欲為,恣意妄行。
要實現(xiàn)社會有序地運行,就必須各司其職,下級服從上級,這就需要建立領導的權(quán)威。而且如果領導當選的制度合理,對領導的監(jiān)督到位,領導更能代表人民的利益,更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樣,我們越敬畏領導,越有利于民眾,有利于社會。
圣人之言就是圣賢之言。正是圣賢之言,激勵并幫助先民在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圣賢之言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前提是敬畏。
(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