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朝
一位特級教師曾在一次講座中談到,真正的語文課一定要實現從“教語文”到“學語文”這一跨越,他的這一觀點得到許多人的共鳴,同時也引起了筆者的思考:語文實踐活動課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它也一定要實現從“教”到“學”的轉變。作為一名農村教師,筆者認為應更好地立足于農村,區(qū)別于城區(qū),創(chuàng)造出適合農村小學語文實踐活動課的特色,盡快實現從“教”到“學”的轉變,使之具有濃濃的“農村味”。
一、體驗活動樂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背鲇谥T多因素的影響,目前農村小學仍普遍存在教師始終將學生關在教室上課的現象,學生很少能真正參與戶外實踐活動,也就體驗不到活動的樂趣,更談不上借助活動來深入理解文本,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學習上的問題。針對此問題,筆者在教學中積極嘗試解決的辦法。如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農村足球特色校,班中大多數學生對踢足球特感興趣,其中有多名學生還加入學校足球隊。于是筆者便緊抓這一契機,在進行題為《記一次射門》的習作指導前,筆者先讓學生在家觀看足球賽事,之后在課堂上交流觀看心得,緊接著又在校園內組織一場班級足球比賽。在比賽中學生盡力模仿電視上的足球運動員踢球的樣子。雖漏洞百出、笑料不斷,但學生卻在踢球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樂趣,也有了許多的感悟。比如懂得了踢球要有嫻熟的技術,要注重團體協(xié)作,要有敢拼愛贏的精神,遇到突發(fā)事件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更要樹立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思想。筆者先把原本屬于課堂教學的一堂習作課上成了實踐活動課,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深入地進行習作指導,這樣不僅讓學生在習作中有了豐富形象的素材,多數能做到言之有物,而且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習作的樂趣。陶行知老先生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币簿褪钦f,教師應盡量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并在活動中不斷體驗到樂趣。
二、轉換師生角色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钡聦嵣?,許多年來,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多數教師總是習慣于扮演權威者、長者、說教者的角色,于是在我們的課堂里仍存在著許多的教條。而學生在潛意識里就對教師存在敬畏戒備的心理。教師普遍處于學生、課堂的“主宰”者、“統(tǒng)治”者的地位,學生始終圍著教師轉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阻礙了師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的主動性。而這一現象在農村小學顯得尤為突出。那么,農村教師在語文實踐活動課中究竟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對學生更具親和力、更具凝聚力、更具向心力呢?筆者上五年級上冊《策劃一次活動》這一堂實踐活動課時,就進行了角色轉換的嘗試?;顒忧坝山處煵贾萌蝿?,再由學生自己出謀劃策,自己設計組織活動,真正的主導者是學生。而教師只是一名參與者、協(xié)調者,積極投入到學生所安排的活動當中,聽從學生的指揮,主動配合,或上臺表演,或提出自己的建議,或進行評價等。別看學生雖是農村娃,但組織起活動來一點都不含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有精彩、有笑場、有傷感,但更多的是師生、生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師生儼然已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當然,師生角色的轉換,并不只是機械性地調換師生在課堂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應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將教師的某一種角色與學生互換,讓學生可以行使教師的某些職能,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的目的。
三、有效運用評價
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在農村小學語文實踐活動課中,許多教師仍不善于運用評價手段,課堂上或缺少教師評價或評價模式單一,更談不上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此問題也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那么教師在實踐活動課中應該怎樣有效地運用評價機制呢?筆者教學六年級下冊綜合復習《養(yǎng)花》一課,早就在學期初就布置學生在家種一些花。等到了上《養(yǎng)花》這課時,讓學生選擇一盆自己最喜歡的花帶到課堂。教師先指名讓學生介紹自己所養(yǎng)的是哪些花,自己是如何養(yǎng)花,養(yǎng)花中又有哪些感受,并對養(yǎng)花是否成功等進行自我評價。再由其他學生評價其養(yǎng)花的經歷和感受是否深刻,所養(yǎng)的花是否美艷,又有哪些不足需要改進等,最后由筆者結合《養(yǎng)花》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評價,進一步引導學生感知老舍和自己養(yǎng)花的辛苦與樂趣的異同,點明文章主旨,最后提出建議。這樣的多元評價讓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而且收獲了快樂。在農村語文實踐活動中,我們只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探索、嘗試建立符合新課程理念,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開放性的多元化評價機制,改變過去傳統(tǒng)的單一的評價模式,就能使學生感受到評價的快樂,能讓評價真正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動力。
四、善用激勵手段
心理學家利伯納通過實踐證明:受到激勵的學生勁頭十足,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而缺乏激勵的學生學習沒有勁頭,學習成績有下降的趨勢。農村小學的學生比較樸實,有的還缺乏自信,但他們的要求其實不高,很容易就能得到滿足。因此,在實踐活動課中,教師應善于運用激勵手段,讓他們不斷獲得成功。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這一單元時,為了增加點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筆者開展了一場吟誦表演的活動。剛開始時大多數學生放不開,沒有勇氣上臺,只有幾名學生躍躍欲試。于是筆者緊抓機會讓想上臺的學生先表演,表演后不僅給以高度評價,而且還進行獎勵,有獎品、有表揚、有記紅旗、有加分……筆者還將上臺學生的表演過程拍成視頻,并通過班級QQ群傳給家長觀看。如此的一番激勵使學生積極性頓時高漲,同時激起了他們的表演欲望,上臺表演的學生開始多了起來,表演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笨梢哉f,善于運用激勵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樸實又稍缺乏自信的農村娃更需要激勵。
總之,在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農村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教學任重而道遠,仍需教師們進一步地去探索、實踐以及創(chuàng)新,讓它更具“農村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