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蔡繼明.[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2):1-7.
中圖分類號:A8;F0-0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7.02.001
文章編號:1009-3729(2017)02-0001-071
關鍵詞:
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經濟制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摘要: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單一的公有制到多種所有制并存、從單一的按勞分配到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所有這一切,既反映了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體制的變革,也反映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變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未來社會所設想的“三位一體公式”,在中國已經被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結構、市場經濟和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所取代。判斷我國現(xiàn)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屬性,不能套用10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而應該按照一般與特殊的辯證法和“最一般的抽象總只是產生在豐富的具體發(fā)展的地方”這一認識論,從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抽象出來。既然我國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只能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那么今日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規(guī)定也就只能根據(jù)其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抽象而成。所以,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4月第18卷第2期蔡繼明:論我國現(xiàn)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屬性11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由一個單一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計劃經濟國家轉變?yōu)橐怨兄茷橹黧w多種所有制并存和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那么,界定中國現(xiàn)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屬性,是應該照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大約在150年前對未來社會的設想,還是應該根據(jù)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規(guī)定呢?本文擬對此予以探討。
一、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基本經濟特征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時指出,隨著資本積累所導致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激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被一種更高級的經濟形態(tài)所取代,這種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有時被稱作自由人聯(lián)合體,有時被稱作在協(xié)作和生產資料共同占有基礎上重建的個人所有制,概括起來也即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對應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經濟特征。
1.生產資料公有制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才能解決。所以,未來社會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由全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即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
恩格斯早在1847年發(fā)表的《共產主義原理》中就指出:“私有制也必須廢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協(xié)作來分配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盵1]237隨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則更加明確地把共產黨人的全部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盵1]286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也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lián)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2]95。
2.計劃配置資源(計劃經濟)
一旦生產資料由全社會共同占有,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就不復存在,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從一開始就具有直接的社會性,商品經濟就會消亡,整個社會的生產就會在全社會范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計劃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替代物,無疑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又一個基本特征。
馬克思認為:“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里,生產者并不交換自己的產品;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xiàn)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xiàn)為它們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3]20
3.按勞分配
根據(jù)馬克思生產關系特別是所有制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的原理,一旦生產資料由全社會共同占有,每個社會成員就只能憑借自己的勞動領取個人消費品。所謂按勞分配,就是在生產資料全社會共同占有的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在做了各項必要扣除后,以勞動為唯一尺度在社會全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就是“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在這里,勞動時間“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2]96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進一步闡述了按勞分配的思想,強調:“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他所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3]21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按勞分配所通行的是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的資產階級權利,這在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脫胎而來的共產主義初級階段是不可避免的?!霸诠伯a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3]22-23
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公有制是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的基礎,計劃經濟是公有制的運行方式,按勞分配是公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梢哉f,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未來社會經濟形態(tài),即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所設計的“三位一體公式”。
二、中國的改革開放:從體制改革到制度創(chuàng)新不容否認,蘇聯(lián)、東歐乃至中國最初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無一不是按照上述“三位一體公式”構建起來的。然而,撇開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二者均由社會主義轉向資本主義不說,發(fā)軔于1980年代前后至今近40年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已經使國家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
1.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計劃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替代物,無疑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一個本質特征,而在許多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眼中(當然也包括諸多西方經濟學家),“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似乎已成為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比如,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衛(wèi)興華[4]指出,計劃經濟不只是管理國民經濟的方式和手段,它首先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屬性和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即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的重要方面;胡乃武等[5]指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特征,它與市場經濟是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可能實行市場經濟而只能實行計劃經濟,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決定的?!?984年10月20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可以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和周期性危機,使生產符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這是社會主義經濟優(yōu)越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標志之一?!钡瑫r又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6]
正因為如此,當國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市場化改革取向的主張時,立即被認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不得不起始于對計劃經濟體制的修修補補:試圖把高度的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央與地方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把單一的指令性計劃,改革為指令性與指導性相結合的計劃。
然而,單純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并不足以消除現(xiàn)實生產關系中阻礙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和扭曲資源配置的各個因素。在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很快引入了計劃和市場并行的“雙軌制”,這在執(zhí)政黨的文獻和經濟學家的詞匯中,被稱作“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7]。當現(xiàn)實中的“市場軌”與“計劃軌”旗鼓相當時,官方文件和理論界又出現(xiàn)了“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提法[8]。而當“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逐步超過“計劃”時,官方文件和理論界又出現(xiàn)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和“國家調節(jié)市場、市場引導企業(yè)”的命題[9]。
總之,發(fā)軔于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在實際的進程中,逐步動搖了計劃經濟制度本身,以至于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終于取代計劃經濟體制,而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10]。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11],這意味著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特征之一已經不復存在。當然,按照鄧小平的理解,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計劃和市場已都不再具有制度的屬性,但無論是把計劃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guī)定性中排除出去,還是把市場經濟冠以社會主義從而加入社會主義本質規(guī)定之中,都意味著原有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本質規(guī)定發(fā)生了變化。
2.從單一公有制結構向多元所有制結構的轉變
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認為,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不能有絲毫動搖的,改革只能觸及公有制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比如,把單一的全民所有制改造成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探討全民所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是國有制還是其他形式,國有制是采取承包制還是租賃制抑或股份制,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是采取承包制還是股份合作制,等等。
在上述傳統(tǒng)觀念束縛下,人們在很長時間內是諱言所有制改革的:因為這很容易被扣上否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大帽子。正是在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背景下,一些有膽識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產權改革的主張,試圖通過區(qū)分“產權”和“所有制”概念,繞過“所有制”這個燙手的山芋,達到優(yōu)化所有制結構的目的。而這種主張理所當然地受到敏感的保守派的抨擊,他們指責這種產權改革論是用“產權”概念偷換“所有制”概念,以產權改革為名,行所有制改革之實;以產權明晰為幌子,以推行私有化為目的。
中共十三大首次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描述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但從中共十三大到十五大之前,非公有制經濟一直被看作是社會主義異己的東西,僅僅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一種補充,被排除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guī)定之外。這種認識直到中共十五大召開才有了本質性的變化。十五大報告把非公有制經濟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將其納入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guī)定之中,而不再被視為公有制的對立面[12]。
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在思想解放的進程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既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又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報告還提出,既要保護合法的勞動收入,也要保護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并進而強調要完善保護私人財產的法律制度。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十六大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強調要大力發(fā)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同時,進一步明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guī)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yè)及其他行業(yè)和領域”,并規(guī)定“非公有制企業(yè)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yè)享受同等待遇”。[13]這表明,十六屆三中全會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不僅如此,十六屆三中全會還明確指出,“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xiàn)代產權制度”,這不僅“有利于維護公有財產權,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而且“有利于保護私有財產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重要基礎”,所以,“要依法保護各類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guī)則和監(jiān)管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轉”。[13]這種“依法保護各類產權”(既包括公有產權,也包括私人產權)的思想,在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從而標志著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的憲法中得到最終確認。在2007年通過的《物權法》中,私有財產與公有財產得到了平等的保護。而到了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大,則進一步強調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14]。
3.從單一的按勞分配到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轉變
在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按勞分配作為公有制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形式,一向被當作社會主義的唯一分配原則,誰否定按勞分配,誰就是否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所以,在分配領域的改革,最初僅僅是著眼于按勞分配的實現(xiàn)形式,如到底是國家對勞動者按勞動一次性分配,還是國家先根據(jù)企業(yè)的整體勞動對企業(yè)實行一次分配、企業(yè)再根據(jù)勞動者的勞動實行二次分配呢?是按活勞動分配,還是按物化勞動或潛在的勞動(勞動力)進行分配呢?[15]
但是,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和多元所有制結構的形成,在分配領域也出現(xiàn)了多種分配方式:除了傳統(tǒng)的公有制經濟中的按勞分配以外,個體勞動者通過合法經營既獲得勞動收入又得到一定的資產和經營收入;當企業(yè)發(fā)行債券籌集資金時,債券所有者就會憑債權取得利息;隨著股份經濟的產生,還出現(xiàn)了股份分紅;在企業(yè)經營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風險補償;在私營企業(yè)雇工經營中,企業(yè)主會得到部分非勞動收入。所有這些收入分配形式,其收入概括起來,不外乎是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前者既包括公有制經濟中的按勞分配收入,又包括個體勞動者和私營企業(yè)中的雇傭勞動者的收入,還包括經營管理者作為勞動者所獲得的部分收入;后者表現(xiàn)為企業(yè)家收入(利潤)、利息(含存款利息、包括紅利和股票增值的股息、債息)和地租(土地轉租得到的租金),它們本質上都是各種非勞動要素所有者憑借著要素所有權所得到的非勞動收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就至少在政策層面上承認了非勞動要素參與分配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時隔10年之后的中共十五大又進一步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這一提法與中共十三大報告相比,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關系做出了更加具體和清晰的描述。
中共十六大則明確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如果說“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現(xiàn)象的一個總體描述,那么“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則試圖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關系做出理論概括,但自身又包含了許多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中共十六大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分配方式概括為“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這一新的概括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關系的本質規(guī)定,克服了中共十五大提法中的矛盾,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政策意義。[16]
中共十七大進一步提出,要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這意味著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從2002年作為一個分配原則初步確立,到2007年已經變成了一種分配制度。中共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明確要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一方面進一步強調要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另一方面在前述四種要素中又增加了土地這一重要的生產要素。
總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未來社會所設想的“三位一體公式”,在中國已經被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結構、市場經濟和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所取代,從中共十三大到十八大所發(fā)生的這三個方面的變化,都被當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規(guī)定性確定下來,并相應地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三、判斷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性質究竟以何為準?有的學者仍然堅持以馬克思恩格斯所設計的“三位一體公式”,作為判斷當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本質屬性的標準,認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不同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因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只能是公有制,并由此得出進一步的結論: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地,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也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但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17-18]
這種觀點顯然顛倒了理論與現(xiàn)實和實踐的關系??茖W理論的首要功能是建立理論模型或科學假說,從實證的角度說明現(xiàn)實是什么,并通過實踐的檢驗不斷修正、補充和完善理論假說,使之對現(xiàn)實的解釋力不斷增強。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理論都是以現(xiàn)實為基礎,來源于實踐并通過實踐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其一般屬性不是先驗地根據(jù)100多年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的設想確定的,而應是從社會主義的實踐抽象出來的,應該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按照一般與特殊的辯證法和“最一般的抽象總只是產生在豐富的具體發(fā)展的地方”這一認識論,根據(jù)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經驗做出科學的界定。既然我國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只能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那么今日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規(guī)定也就只能根據(jù)其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抽象而成。
不僅如此,上述觀點也不符合馬克思一般與特殊和個別的辯證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只能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特殊表現(xiàn),其所有制結構不應該含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一般規(guī)定中所沒有的成分。如果我們把社會主義分成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兩個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本質上應該是一樣的,差別僅僅在于發(fā)展水平和完善程度有所不同,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正是包括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在內的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的基本經濟制度。
如果認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只能是公有制,那就意味著不論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高級階段,其基本經濟制度都必須是公有制,而所謂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初級階段就不能定義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多可以看作是馬克思所設想的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3]31,[19]反過來,如果我們承認現(xiàn)階段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那么,即使到了社會主義高級階段,這種以公有制為主的混合所有制仍然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
同樣的邏輯是,計劃和市場都只是資源配置的方式,本身并不具有基本經濟制度的特征,正如鄧小平所說,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但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不可能脫離一定的資源配置方式抽象地存在。既然伴隨著改革開放,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轉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那么,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一步說,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也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后者只是前者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而離開了社會主義的特殊(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一般社會主義也不可能存在。[2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11月17日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憋@然,習近平總書記這里所說的“社會主義”絕不是一個半世紀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預想中的社會主義,而是現(xiàn)實中活生生的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也就告訴我們,離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特殊的具體形式,不存在抽象的社會主義一般。參考文獻:[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衛(wèi)興華.計劃經濟與經濟計劃[N].光明日報,1986-06-14(01).
[5]胡乃武,袁振宇.建立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運行機制[N].人民日報,1989-11-27(06).
[6]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薛暮橋.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 計劃調節(jié)與市場調節(jié)[J].改革,198(01):17.
[9]厲以寧.第二次調節(jié)論[J].財貿經濟,1987(01):8.
[10]加快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更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2]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 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3]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EB/OL].(2012-11-05)[2016-11-10].jingji.cntv.cn/2012/11/05/ARTI1352 087360703188.shtml.
[1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經濟研究編輯部.建國以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問題爭鳴(1949—1984)(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
[16]谷書堂,蔡繼明.按貢獻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J].經濟學家,1989(02):100.
[17]衛(wèi)興華.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十三個理論是非問題[J].經濟縱橫,2016(01):1.
[18]衛(wèi)興華.中國政治經濟學蘊含的根本原則[N].北京日報,2016-02-29(02).
[19]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48.
[20]周叔蓮.非公有制經濟是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J].當代經濟研究,2000(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