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洪興+孫悅
摘 要:象紋裝飾青銅器器類與時代分布上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在重酒器組合的商代,尤其殷墟時期,象形尊與青銅觥、青銅鐃普遍出現(xiàn)寫實性的象形裝飾。殷周之際,青銅酒器、青銅水器與青銅食器、青銅樂器,漸漸由象首裝飾退守到象鼻裝飾。西周早期以后黯淡到象鼻龍紋一類似是而非的境地。象紋裝飾的演變,無論文化的時代選擇,還是器類的表現(xiàn)空間,都不失為鮮明活躍的線索。
關(guān)鍵詞:象體尊;簋;象首;象鼻
中圖分類號:K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151-02
大象是最大的陸地動物,其形象在我國先民燦爛的青銅文化中曾受到熱情的關(guān)注,經(jīng)歷了一段重要的文化歷程。象紋裝飾,無論在時代的文化選擇,還是在器類表現(xiàn)空間,均是研究商周青銅器文化的重要線索。象形器、寫實象紋、象首紋、象鼻裝飾,從殷墟時期到西周早期,在各種青銅器類上表現(xiàn)得豐富而活躍。為了明晰這一過程中的具體事象,我們將討論線索集中于象紋裝飾出現(xiàn)的青銅器類及其造型形式上。
一、青銅酒器與水器上的象紋
青銅酒器中最具寫實性象的造型莫過于象體尊,共計四件: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的象尊,湖南省醴陵市獅形山象尊、法國吉美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象尊,稍晚的還有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象尊。前三件俱是商代晚期時的精品,屬于中國青銅工藝第一次高潮的巔峰之作。從象形整體來看,軀體肥碩,四肢粗壯,象鼻周飾鱗紋,上揚中空為流,象身背上開口,周身紋飾精美,極具雄壯張揚的時代氣象。每一尊都又獨俱個性,弗利爾尊雖然只有17.5厘米高,但背上卻有一個象型蓋鈕,無論造型還是氣質(zhì)均與象尊本身惟妙惟肖,呈現(xiàn)高度的藝術(shù)統(tǒng)一。獅形山象尊則是典型南方青銅器裝飾風(fēng)格,象首額頂有一組蟠旋狀的沙鰍類動物,象鼻流口呈獸首形,反向有一爬行狀老虎,極具猙獰氣象。而吉美博物館象尊本身以高64厘米、長96厘米的巨大身軀居目前所知商代動物形青銅器最大的一件,可謂象中之象王??上蟊谴蟛糠忠呀?jīng)殘缺,否則應(yīng)和前兩尊的象鼻一樣上揚然后鼻端前伸的栩栩如生。西周中期出現(xiàn)的茹家莊象尊,除象的長鼻外,滾滾豐滿的腹部自微微隆起的背部線條一路平滑向下至頭部,身體與頭部均無象的氣質(zhì),而更接近豬的造型。雖然象鼻高挑,鼻頭翻卷,象口微張,圓目齜牙,圓耳聳立,顯得很活躍,但通體所飾四組卷體圓渦形的垂冠鳳鳥紋還是洗不掉西周時期嚴肅端莊的氣質(zhì)。
除象形尊外,象以寫實紋飾出現(xiàn)于尊中最典型的莫過于故宮博物院所藏商代后期的友尊,腹部主紋飾為九只象紋首尾相銜。但到殷墟后期尤其西周以后尊上的全形寫實象形還是象紋幾乎已不復(fù)存在,只有象首或象鼻還能見到。殷墟郭家莊160號墓所出兩件亞址方尊肩部的四角均飾有圓雕象首,象耳呈葉狀,長鼻高伸下卷,鼻下大嘴張開,尖銳的象牙前突于扉棱之外。山東蘇埠屯所出的亞方尊與河南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所出兩件折肩方尊,無論象首部位還是造型與此最為接近。西周早期 古方尊的圓雕象首亦與此相近,但需要指出的是“ ”字是見于殷墟卜辭中的商地名,所以筆者覺得有理由相信,這種造型應(yīng)是入西周的商遺民后代的杰作。到西周早期以后,這種象首形漸漸湮沒無聞,只有某些方尊中的象鼻形還殘存著些許遺風(fēng)。出土于陜西縣李村的西周中期的方尊堪稱典型,其腹部兩側(cè)各有一象鼻向上卷曲的象鼻形。象體、象首形、象鼻形裝飾之外,象紋裝飾在商代晚期及其以后亦呈破碎化。商代晚期的典型代表是河南新鄉(xiāng)出土的一件青銅方尊,折肩處中間獸首的兩側(cè)各有一立體浮雕長卷狀象鼻形紋。西周最典型的莫過于涇陽高家堡圓體尊的中腹部有卷體象首紋,①象的身體淪為卷體渦紋,圓目突出,張口,象鼻向上伸展后卷,鼻端呈云紋,這種造型尚保留商代風(fēng)貌。
紋飾富麗的盛酒器中除青銅尊外,觥、方彝、卣、、壺也有象形裝飾,與尊形制相近的飲酒器觶也有類似裝飾。殷墟時期青銅觥上有多例寫實性象紋。日本泉屋博古館藏的青銅觥口沿下有一立體寫實象紋,其中象鼻向上長伸而向前卷,長度非??鋸垺8ダ麪柮佬g(shù)館所藏的青銅觥上的立體寫實象紋與此相近,而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的青銅觥上的象紋則稍與兩者相異,象體為雷紋所覆蓋,線條簡省,象鼻斜向前伸而鼻端內(nèi)卷幅度較大,但三象鼻均為垂鱗紋所裝飾。日本白鶴美術(shù)館藏一件象首形蓋的青銅觥,象首微張口,象齒前伸,象鼻呈向上內(nèi)卷狀。以上青銅觥俱屬于殷墟時期精美作品。方彝中最早出現(xiàn)象首形裝飾的是在殷墟前期婦好墓出土的偶方彝上,在偶方彝兩端各有一象首,兩象牙突出,象鼻成鉤狀,圓眼,圓耳云狀。象形更多見于西周以后,如西周恭王時的師遽方彝與西周中期的方彝。青銅卣中象紋裝飾僅見兩例,均為西周早期。西周昭王時期的臣辰卣的蓋頂和腹部均飾有兩兩相對的立體象紋象鼻下垂而內(nèi)卷,軀體線條簡單。另外,保利博物館藏的神面卣的擔(dān)當兩端各有一象首裝飾,長鼻上卷傾斜程度大。青銅僅有喀左北洞出土的西周早期的上腹部飾有變形象紋,實際是象首紋。象首張口,圓目突出,象鼻上卷,以大的渦紋來表示象的身體。青銅壺上的象紋裝飾一般以象首銜環(huán)的鋪首為主,見于西周中期的晉侯壺和西周晚期的有梁其壺、陳侯壺、芮太子伯壺,象鼻均作上揚狀的龍形。西周穆王時期的兩件名為飲壺的青銅觶均為象鼻形。
商周青銅水器中的象形裝飾,只見于西周以后的兩件青銅盂。一件為西周恭王時的永盂,前后腹部有長鼻上卷的象首,與附耳同高。一件出土于陜西長安縣新旺村的西周中期盂,頸及圈足飾有平置式象首龍紋。
二、青銅食器上的象紋
象體或象形裝飾在青銅食器中表現(xiàn)反而不如青銅酒器活躍,而且分布器類也極不平衡,其中重器青銅鼎反而遠遠不如盛食器青銅簋的表現(xiàn)空間那么大。作為最重要的青銅禮器,鼎最富于表現(xiàn)的部位即口沿下部和腹部,象紋主要出現(xiàn)于這樣重要的部位。前者的典型代表即是上海博物館一件商代晚期饕餮紋柱足鼎,在其腹部以上口沿以下的條帶狀區(qū)間內(nèi)分布著一圈立體象紋,呈左右兩組對稱,每組兩頭象首尾相銜排列。周圍以緊密的雷紋作底紋,整體作平雕處理。圓目突出,長鼻下垂后上卷,腹部與耳部均作幾何狀的云紋裝飾,而尾部長而上卷的造型卻近于西周主流龍紋的尾部。有學(xué)者謂之“象鼻龍紋”,實際象與龍只在伯仲之間罷了。可以說,象的寫實性造型既受到腹部饕餮主紋的沖擊,更在內(nèi)涵上受到幾何化云紋的覆蓋,處于陪襯的地位。另一例上海博物館西周早期的柱足方鼎的上腹部,兩個背對象鼻龍紋眼睛突出,突出的象鼻迂回下垂而內(nèi)卷,線條雖然優(yōu)美流暢,但整體造型距離寫實更遠之又遠了。到西周早期,真正寫實性造型最強烈的莫過于富有地方特色的象鼻形方鼎。四條象鼻形足承接腹部扉棱,豎目、闊嘴、大耳并帶有象牙的寫實側(cè)面兩兩相匯于象鼻,立體感沖面而來。結(jié)合口沿下的長尾鳥紋,不難讓人想起東夷地區(qū)“鳥田象耕”的傳說。
青銅器食器中象紋較活躍的還有西周時期的青銅簋。象紋在西周青銅簋上主要是象首與象鼻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半環(huán)耳呈象首而耳下之珥作象鼻,另一種形式是半環(huán)耳下的珥部下伸成落地成象鼻足,最后一種形式是卷體象首紋。第一種形式多為雙半環(huán)耳作象首而珥作象鼻,生簋、孟簋、晉侯簋、許季姜簋、仲父簋、師 簋,還有琉璃河出土的攸簋與陜西省長安縣馬王村窖藏的四件衛(wèi)簋的半環(huán)耳及珥均作這樣象首象鼻裝飾。周厲王時的 簋應(yīng)該這種形式的特例,其兩半環(huán)耳及珥部均作象首形。第二形式又分為四半環(huán)耳珥部垂地作足與三半環(huán)耳珥部垂地作足兩種類型。前者以班簋、乙公簋和曲沃出土的伯簋為典型代表,四半環(huán)耳作象首形而珥部作象鼻垂地成足的造型。后者以頌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史頌簋、4件元年師 簋和3件五年師 簋為典型代表,三半環(huán)耳作象首而珥部作象鼻垂地為足的造型。第三種形式是卷體象首紋,以天亡簋和邢侯簋為代表,前者腹部與方座主紋飾為卷體象首紋,后者腹飾飾卷體象首紋。
其他青銅食器中的象紋出現(xiàn)時段均較晚。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春秋墓出土兩件象首紋鬲,扉棱相當于躍出于平面象鼻的立體延伸部分,但主體紋飾中的象紋徒具形式,只是充當了饕餮紋的兩個左右對稱的單元而已。至于山東滕縣春秋墓出土的一個媵器魯伯愈父鬲腹部兩兩相對的象鼻紋不僅線條,連眼睛都不復(fù)立體雕出,更無過去的神韻了。春秋時期青銅上無論甑部還是鬲部也偶有簡化象首龍紋出現(xiàn)。
三、青銅樂器上象紋
青銅樂器上寫實性的立體象紋最早見于兩件商代晚期青銅鐃的鼓部,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們都出土于并不產(chǎn)銅的湖南寧鄉(xiāng)地區(qū)。月牙山鋪所出青銅鐃為迄今最大青銅樂器,高達103.5厘米,鼓上正中兩個立體象紋對立,長鼻相對,張口,腿細長,周身布滿云紋。老糧倉銅鐃鼓上兩側(cè)邊緣各有一立體象,低頭,長鼻上卷,口張開,腹部肥碩,腿粗壯尾與背部相連,短尾下垂,軀體裝飾云紋。
青銅鐘尤其青銅甬鐘上的象紋形式以象首龍體的造型為主,一般都是在西周甬鐘的鼓部兩個象紋背對,象鼻向上卷起,象鼻往往有花冠狀裝飾。典型的有虢叔旅鐘、梁其鐘和春秋早期的秦公鐘。但同樣出自西周晚期的日本泉屋博古館珍藏的楚公鐘右鼓處卻有一立體象紋作為其基音點標志。
形體巨大的樂器上也有象鼻紋分布。西周晚期的克周身四道扉棱均由象鼻上揚的勾連龍紋組成,鉦兩側(cè)龍首依然有象鼻上揚。陜西省寶雞太公廟出土春秋早期的秦公鉦兩側(cè)以及甬兩側(cè)有若干象鼻上揚勾連龍紋。
綜合青銅器器類與時代分布,可以看出象紋裝飾有明顯的演化規(guī)律。在重酒器組合的商代,尤其是青銅器工藝第一次高潮的殷墟時期象紋異?;钴S。無論是盛酒器象形尊與青銅觥,還是樂器青銅鐃上,都普遍出現(xiàn)整體的寫實性的象形裝飾。在這一張揚層次稍稍收斂后,盛酒器方尊、方彝、卣等出現(xiàn)象首裝飾。其后青銅酒器、青銅水器,還是青銅簋,漸漸由象首裝飾退守到象鼻裝飾。最后在青銅鼎與青銅鐘、青銅中由象首龍紋黯淡到象鼻龍紋的似是而非的痕跡。一方面,這應(yīng)該不脫離由重酒器向重食器轉(zhuǎn)變的殷周文化脈絡(luò),商代寫實動物紋自然也包括象紋受到肅穆端莊的幾何化紋飾大浪淘沙般地清洗。另一方面,某些器類,無論商代的象體尊、青銅觥,還是西周的盛食器青銅簋,相對具有合適的表現(xiàn)空間,而大者如青銅鼎,小者如青銅甬鐘,對此卻無能為力。所以,筆者認為,象紋裝飾既體現(xiàn)時代適用性,又體現(xiàn)器類適用性,它不失為考察商周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鮮明活躍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