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寧
摘要:王道和霸道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社會中一對重要的概念,二者構成了儒家治國之道的兩種不同的政治路向,而孟子明顯是王霸之辯這一論題演變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他在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背景下確立了自己的王道理想,并對當時橫行于世間的霸道進行了激烈的批判,要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實行王道。不過這種理想化的政治模式似乎很難在霸政當道、風云變幻的戰(zhàn)國時期高歌猛進。
關鍵詞:孟子;王霸;仁政;辨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2-0086-02
一、緒言
春秋時代,周政式微,諸侯盡起,天下大亂,及戰(zhàn)國中期,各大國紛紛拉攏他國結成軍事同盟以攻打敵國,鞏固疆土,成就霸業(yè)??梢哉f,這一時期霸道已經在戰(zhàn)火彌漫的戰(zhàn)國時期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用霸道去富國強兵、威懾天下在諸侯王心中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杉幢闳绱耍P于王霸之辯的爭論卻始終未曾停止,究竟是以武力權術統霸天下,還是以道德仁義治理國家,包括孟子的諸多學者一直在就此問題進行著曠日持久的論戰(zhàn)。
二、孟子王霸主張
在孟子如火如荼宣揚自己的王道理論之前,“王道”這一概念其實早已出現:《尚書·洪范》有言:“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只是這里的“王道”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詞語,常被解之為“先王之道路”。及至孔子,用自身所提出的“仁”的理念對王道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fā)揮,主張君主為政以德,但對霸道并未完全否定。而到了孟子這里,開始將王霸二者作為兩種不同的政治路線加以區(qū)分使用,并將其進行了鮮明的對立:“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二者的根本區(qū)別則是,以力服人只會使百姓懾于淫威而被迫威服,而王道的實行卻可如溫潤之細流自上而下滋養(yǎng)民生,教化民心,使百姓心悅誠服。
因此,他從不吝惜自己對于王道的推崇,卻對霸道政治多有貶辭,我們可以從孟子對管仲的評價中略窺一二:“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曾被孔子給予高度評價的管夷吾在孟子這里受到了冷遇,究其原因就是二人在治國方略上關于霸道與王道選擇的根本分歧。當時,管仲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對內以法治國,對外稱霸諸侯,而孟子對內提倡仁政愛民,對外則主張消除戰(zhàn)爭,對于霸道自然鄙夷不滿??梢哉f,孟子對于管仲的不屑,實質上是對霸者價值的徹底否定。在貶抑霸道的同時,孟子對自己的王道思想相當自信,他通過利用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論證王道將取代于霸道而推行天下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觥狈路鹇牭矫献釉谄炔患按馗呗暭埠簦禾幵诰拮児?jié)點的百姓們,早已痛苦不堪,是時候出來一位圣人君主,來拯救這個時代呦!而這名圣人,必須是位推行王道、保民恤民的君主,因為霸道的推行顯然已經不符合人民生存發(fā)展的長遠利益,此時若有大國來施以仁政,解人倒懸,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行王道,施仁政
在孟子看來,拋卻霸道,實施王道的途徑就是施行仁政,這既是王道思想的實質核心,同時也是君主鞏固國家統治,進而一統天下的必要條件。首先,穩(wěn)定小農經濟,讓百姓擁有一定的恒產,因為土地為人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條件,要讓直接生產者在當時所實行的土地國有制的井田制下,擁有固定的占有、使用和經營土地的權利。而百姓只有擁有一定的財產資料作為生產生活的基本保障之后,才能在此基礎上穩(wěn)定生產,并且漸漸對于統治者產生信任和依賴,人心才能穩(wěn)固,社會才能安定,王道之路的發(fā)展才能通暢。對于如何實行制民恒產這一想法,孟子心中有著美好的設想:“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百畝之田”,井田制之謂也,這里所說的井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先由八家共同種好中間一百畝的公田,再分種周圍各自的私田,各安其位,各得其份;此外引導百姓不違農時,發(fā)展生產:“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表槕獣r令與自然規(guī)律,不過度貪婪索取,人與自然達到共生和諧;再者,統治者還應當減省刑罰,薄收稅斂,減輕對老百姓的剝削與壓迫,這一步走好了,接下來的王道之路才會順暢。不難發(fā)現,孟子正試圖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恬淡舒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小農社會。其次,孟子提倡辦學校、興教育:“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痹诿献涌磥?,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明辨人倫,而通過明辨人倫的實現又可為王道政治所服務,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說,對于孟子而言,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是王道之發(fā)端,那么,使百姓皆能接受教育、明辨人倫,能親其親,長其長,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該是王道之成了。所謂“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一國之君在不斷擴充內心的善性施之于人民的同時,不忘以四德、四端教養(yǎng)人民,從而讓百姓的善性如細水般不斷擴充,內心對于善的自覺性不斷發(fā)掘,從而使人心所向,王道遂成,莫之能御。最后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孟子在諸多場合都曾談及戰(zhàn)爭所造成的破壞社會安定、紊亂社會秩序的嚴重后果:“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贝髧坏└筛?,動輒就是戰(zhàn)車千乘,兵力十萬,將軍士兵皆屠戮邀功,百姓日夜承受倒懸之苦楚。在孟子看來,那些癡迷于戰(zhàn)爭游戲、提倡縱橫兼并的將領與謀士們,不引導君主施行仁政,實質上貪婪殘暴的桀紂身邊的奸佞小人無二異。然而,戰(zhàn)爭只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xù),要想使自己的國家基業(y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唯有施行仁政,愛養(yǎng)民力,方能“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四、小結
不難發(fā)現,與霸道相比,以人性本善為前提所構建起的王道確實擁有著更高的政治境界,它以儒家“內圣外王”思想為依托,由個人修身養(yǎng)德推及到以仁義治理家國、天下。對王道、仁政的探索與推崇,是孟子一生的永恒追求,不過這套王道體系在列國諸侯面前似乎并不受用,因為這畢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所脫節(jié),帶有一定的政治理想性色彩。春秋戰(zhàn)國本就禮崩樂壞,動蕩不安,各國諸侯都在心心念念想著如何富國強兵稱霸天下,孟子所主張的,正是這些諸侯王所不屑的,諸侯們先要稱王稱霸,至于為圣、成仁倒是其次,因此孟子的思想被司馬遷評為“迂遠而闊于事情”也就不難理解了。但并不能否定孟子王道思想的價值所在,雖然之后的政治發(fā)展,走了一條與孟子主張截然不同的路,秦始皇橫掃六國,用武力統一天下,結束了戰(zhàn)亂紛爭,但秦朝暴政二世而亡,也稱得上是霸道施行的慘痛教訓。帶有某種英雄式悲劇色彩的王道政治雖在當時不被采納,卻依然作為儒家的根本治國之道在之后的歷史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注釋:
(1)李民,王建.尚書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0.
(2)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67.
(3)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51.
(4)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100.
(5)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5.
參考文獻: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王勇.王霸之辯與中國傳統文化軟實力思想[J].云南社會科學,2012,(1):128.
[3]龍國智.孟子仁政的王道思想與霸道的政治現實[J].南昌大學學報,2011,(3):31.
[4]王心竹.以尊王賤霸倡王道思想——孟子王霸論探析[J].河北學刊,2012,(1):182.
The Research of Menci's Wang Ba Debate
LU Ning
(School of History,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0,China)
Abstract:Wang and Ba are important concepts in ancient politics society and they are compose the entirely different political tendency in Confucian values. At the same time,Menci had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argument between Wang and Ba,in the one hand,Menci constructed Wa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tual collapse,in the another hand,Menci animadvert the Ba which is faddish at that time. In his views,the execution of Wang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maintain prolonged stability. However,it seems difficult for idealized political model to be adopted by monarch in Warring states.
Key words:Menci;Wang and Ba;benevolent government;disti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