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治療性休閑及其心理輔導模式研究進展

2017-05-24 14:46鄧玲玉尹可麗周曉聰楊玉雪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7年14期
關鍵詞:輔導心理健康身體

鄧玲玉,尹可麗,周曉聰,楊玉雪

·新進展·

治療性休閑及其心理輔導模式研究進展

鄧玲玉,尹可麗*,周曉聰,楊玉雪

治療性休閑是對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的一種休閑活動。治療性休閑具有3個特征:促進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注重身體和心理的和諧;與他人共同參與;具有藝術和精神方面的創(chuàng)意,并富有表現(xiàn)力。對于個人來說,具有治療性作用的休閑行為方式包括積極生活、身體活動、宗教參與和靈性實踐、接觸自然等。對于治療師和咨詢師而言,治療性休閑的心理輔導模式包括休閑輔導模式、娛樂治療模式、社區(qū)治療模式等。未來需要對治療性休閑的作用及其心理機制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創(chuàng)新治療性休閑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特征或需求人群的治療性休閑處方。

休閑療法;治療性休閑;心理療法;處方

鄧玲玉,尹可麗,周曉聰,等.治療性休閑及其心理輔導模式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7,20(14):1774-1780.[www.chinagp.net]

DENG L Y,YIN K L,ZHOU X C,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therapeutic leisure and its model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7,20(14):1774-1780.

休閑是人的基本權利。1948年《聯(lián)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中第24條規(guī)定:人人享有休息和閑暇的權利,包括工作時間有合理限制和定期帶薪休假的權利。早在古羅馬,著名的希臘哲學家們認為休閑具有重要的功能,休閑能夠培養(yǎng)思維,是造就身心健康與幸福的基礎?,F(xiàn)代社會的先進科技創(chuàng)造了許多供人使用的工具和產(chǎn)品,將人從過去繁重的生活事務和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nèi)缃竦膭趧訒r間減少,閑暇時間增多,可以花費很大一部分時間從事休閑活動。但現(xiàn)代人在有了更多的休閑時間和休閑消費之后,心身健康問題卻并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如何在休閑的同時預防身心方面的不適與疾病,如何通過休閑讓生活變得更幸福,是近年來社會心理學研究者十分關注的問題。

1 治療性休閑(therapeutic leisure)的特征及行為方式

休閑在相對自由的時空進行,是一種在脫離責任的狀態(tài)下獲得愉悅感的身心體驗[1]。休閑活動可以幫助人們獲得生命的價值及意義,使生活愉快[2]。治療性休閑是對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的一類休閑活動,與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及環(huán)境密切相關,其通過預防、應對以及超越等方式促進身體、社會、情感和認知的健康[3]。IWASAKI等[1]認為具有治療作用的休閑活動有以下3個特征:(1)在促進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注重身體與精神和諧,如太極、冥想等;(2)與他人一起參與;(3)具有藝術和精神方面的創(chuàng)意,并富有表現(xiàn)力,比如藝術、工藝、促進自我表達和個性發(fā)展的音樂和舞蹈。

休閑活動方式與上述3個特征越符合,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越大。中國一些帶有地方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休閑活動方式,被證明具有積極意義,其根本在于身心和諧,同伴互動。比如,在中國四川地區(qū),麻將對于當?shù)厝嗣袷遣豢苫蛉钡纳鐣蓍e方式,其通過打麻將獲得了愉悅的心情,交到了更多的朋友。有研究者對四川地震災區(qū)民眾打麻將、吸煙、飲酒的行為習慣和震后行為變化進行了調(diào)查,并探討了這些行為習慣對抑郁、軀體化、睡眠問題等心理健康指標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有打麻將習慣的受訪者的心理健康通過社會支持的完全中介作用得到了改善,適度打麻將消遣對四川地震災區(qū)的民眾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4]。

積極生活促進身體與心理功能恢復的重要途徑是休閑參與,是促進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提高的一個關鍵影響因素[1]。積極生活中的休閑參與比單一的休閑方式更有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的價值,是因為積極生活并非狹義偏重于單一的個人的體育活動和鍛煉,而是指積極參與個人生活的各方面,對個人、家庭和社區(qū)均具有豐富和充實的意義[2],這集中地體現(xiàn)了治療性休閑的特征。積極生活的休閑參與包括:創(chuàng)意行為,例如藝術或者工藝活動、園藝活動、聽音樂、看社區(qū)劇場;有氧運動,例如武術、散步、跳舞、瑜伽、太極、游泳、保齡球;社會活動,例如與朋友或者社會支持團體去咖啡館喝咖啡,參加宗教活動,養(yǎng)寵物,幫助他人等,這些積極的生活方式使人感到生命有意義、有希望,是抗抑郁的處方[5]。

身心不和諧、缺乏創(chuàng)造性、無積極意義或過分單一的休閑活動,并不能對心理健康起到預防和治療作用。比如,有研究者認為,看電視這種休閑方式反映了個體的無助感,是一種對環(huán)境壓力的消極適應方法[6]。接觸自然,在自然環(huán)境里游玩被世界各地人們視為利用空閑時間的主要休閑活動方式。在自然環(huán)境中,人們能夠很大程度地減輕環(huán)境和城市帶來的壓力,減少擁擠的體驗[6]。在正常人群中,大自然對個體的認知、注意力、情感、主觀幸福感方面具有增強作用,沉浸在自然中能夠減少壓力、抑郁和多動的癥狀,并促進社會幸福感的提升[7]。然而一項調(diào)查卻發(fā)現(xiàn),無事可做、郊游旅游、聚會聚餐、兼職打工等休閑活動參與越多越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8]。這提示,如果郊游旅游并未使人產(chǎn)生對自然的親近感和沉浸感,就達不到身心和諧的目的。雖然聚會聚餐有朋友、同伴參與,但目的及交流方式單一,次數(shù)過于頻繁反而增加經(jīng)濟負擔,虛度時光,于身心無益處。另外,休閑的治療性作用可能與人的年齡、需要、興趣愛好和人格等有關系,個體應在考慮身心和諧、人際互動和需要一定創(chuàng)造力參與等方面選擇適合自身的休閑方式。

2 治療性休閑的作用

當前對治療性休閑的研究集中體現(xiàn)出各種休閑活動對心理健康所產(chǎn)生的預防及治療等重要作用。

2.1 提高積極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問題產(chǎn)生 治療性休閑最基本的作用是預防心理問題[3]。愉快的休閑娛樂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積極情緒,能產(chǎn)生多種心理和生理益處[9],治療性休閑能夠減輕壓力、改善身心健康癥狀、提升幸福感,從而降低普通人群身心疾病的風險,并預防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有研究者在對農(nóng)村青少年課外休閑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課外休閑參與影響農(nóng)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彈性水平,深度互動性休閑參與越多,可能越有利于農(nóng)村留守女性青少年心理彈性水平提升[10]。

身體活動不僅可以給身體帶來多重好處,如增強體質(zhì)、健康體魄、預防疾病,也有益于心理,如改善心理健康狀況,提升心理幸福感,預防精神衛(wèi)生問題[11]。首先,身體活動會提高積極情緒,降低消極情緒[12]。對大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10~15 min的戶外步行能夠激發(fā)更積極的情感體驗[13]。在美國,對43 499例大學生健康評估發(fā)現(xiàn),每周參加有氧鍛煉運動的大學生,會更少地報告失望、抑郁等消極情緒[14]。有研究者對13~23歲的青少年進行了10年的縱向跟蹤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休閑性的體力活動對青少年的抑郁情緒有緩解作用[15]。長期參與體力活動降低了普通人群未來患抑郁癥的風險[16]。其次,身體活動能增進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SCHACHTER等[17]對久坐婦女的研究結果證明,被試者在完成運動量之后,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明顯提升,并且16周后的效果明顯高于第8周。身體活動的持續(xù)時間越長,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就越強。

接觸動物和植物對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有顯著的積極影響,自然環(huán)境能更大程度地降低心理疾病風險[18],還能增加人際合作。MALLER[19]就學校活動涉及的動手活動、接觸大自然與兒童身心健康的關系,對學校校長、老師以及從事環(huán)境教育的專業(yè)人士進行訪談,結果發(fā)現(xiàn),動手活動、接觸大自然對兒童的心理、情感健康發(fā)展有著積極影響。MITCHELL[18]對2008年蘇格蘭健康調(diào)查中所有被試者的身體活動與環(huán)境數(shù)據(jù)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自然環(huán)境在身體活動與心理效益的關系中起調(diào)節(jié)作用,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身體活動可能會比其他場合的身體活動產(chǎn)生更多的心理健康益處,并且心理疾病風險低于非自然環(huán)境中的被試者。另外,接觸自然可以增加親社會行為和親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行為,試驗證明,被試者在觀看更多自然環(huán)境的影片后,其環(huán)保行為和合作行為有所增加[20]。

休閑活動也能夠預防和減緩認知功能的下降、降低壓力和獲得更長的壽命。休閑改善健康,因為有意義的活動可以影響社會包容和鼓勵自我表達,從而開發(fā)人類的潛能。FERNNDEZ-MAYORALAS等[21]對60歲以上的非癡呆和癡呆患者的休閑活動與認知功能關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休閑活躍水平高的老年人有更好的認知功能與自我感知健康狀況的能力。LOUE[22]研究顯示,依賴精神轉(zhuǎn)換、相信更強的力量和奇跡、祈禱、個人與上帝或更高的權力之間的協(xié)作,以及更高層次的樂觀、希望、自尊、社會支持、幫助別人,這些應對方法可以使情緒困擾和皮質(zhì)醇水平降低,達到降低壓力水平和獲得更長的壽命。

2.2 對心理疾病的治療作用 CARRUTHERS等[23]強調(diào)在精神疾病治療方面,休閑娛樂活動能夠促進個人快速恢復,提高生活滿意度。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活動、藝術活動、宗教活動、接觸自然等治療性休閑對抑郁癥、焦慮癥、恐怖癥等心理障礙有重要價值。

多種類型身體活動的治療效果得到了驗證,包括步行鍛煉、太極、跑步、冥想等。MEROM等[24]將74例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臨床焦慮癥和恐怖癥患者隨機分配到步行鍛煉組和不鍛煉組,采用抑郁焦慮壓力量表對試驗結果進行比較,并在研究時嚴格控制了其他潛在干擾變量,結果發(fā)現(xiàn),步行鍛煉對抑郁癥的緩解有顯著效果,對緩解焦慮癥和恐怖癥患者的癥狀也具有積極作用。太極對治療焦慮和抑郁有顯著作用,對有關太極影響心理社會健康的15個隨機對照試驗回顧分析,太極有可能改善身心平衡,減少對墜落的恐懼,增加身體強度,增加心理彈性,促進身體靈活性,并提升心理幸福感,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質(zhì)量,以及增強心血管功能[25]。

冥想,如坐禪、正念冥想、冥想祈禱、瑜伽冥想、放松反應、冥想減壓、正念減壓、正念認知療法等,能改善與壓力相關的心理與生理方面的疾病,對成年人和兒童尤其如此[26-28]。有研究者對有高自殺風險的抑郁癥患者開展了8周的正念冥想訓練,發(fā)現(xiàn)常規(guī)治療組的抑郁癥狀出現(xiàn)惡化,而正念冥想的試驗組抑郁癥狀沒有顯著變化,說明正念冥想訓練能夠有效地抑制抑郁癥患者的癥狀惡化[29]。

藝術創(chuàng)作對患有心理疾病個體的心理健康恢復發(fā)揮著重要作用[30]。以藝術為基礎的積極生活對個人心理和社會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影響,特別是對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表達、人際關系和社會認同的領域有積極作用。研究證明,藝術/工藝、園藝、寫作、音樂、拜訪朋友等積極休閑活動激發(fā)了喜悅、快樂、勇氣等積極情緒,使48例患抑郁癥的澳大利亞女性的抑郁癥狀得到了相對緩解[5]。對86例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的試驗研究表明,團體繪畫藝術活動可以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促進患者自我概念和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31],團體繪畫藝術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康復有效。

宗教參與和靈性實踐對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世界上90%的人口或多或少參與過一些宗教或靈性實踐,這些實踐是一種主要的應對壓力和疾病的手段,多數(shù)患者歡迎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向其詢問宗教問題[32]。有研究者對英格蘭第3次全國精神疾病研究中收集的7 403例的訪談數(shù)據(jù)分析得知,在缺乏宗教情況下,人對生活的靈性感知很容易引發(fā)心理障礙[33]。在1 000例抑郁癥患者中,研究人員隨機抽取了865例進行為期12~24周的跟蹤調(diào)查,以檢查抑郁癥緩解速度和影響因素,其中每周參加宗教儀式,至少每天進行禱告、每周讀圣經(jīng)或者其他宗教經(jīng)文3次,并且有比較高的內(nèi)在宗教信仰得分的患者抑郁癥的緩解速度超過其他患者緩解速度的50%[34]。

接觸自然或親近自然對人具有治愈效果,人們在自然中進行的休閑活動能夠?qū)σ恍┬睦砑膊∑鸬椒e極的干預作用[35]。在98例退伍軍人的自然休閑試驗中,于試驗1周前、1周后和1個月時評估被試者的生活環(huán)境變化及其對社會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戶外自然休閑體驗1周后,被試者最初報告的嚴重心理健康問題有了積極的變化[36]。暴露在自然中的身體活動,對人身心方面的益處具有增效作用,被稱之為綠色運動(green exercise),一項元分析將自尊和情緒作為心理健康指標,考察了10項有關綠色運動的研究,表明綠色運動能夠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自尊水平[37]。

3 治療性休閑輔導模式

對于個人來說,治療性休閑的方式是積極生活、身體活動、宗教參與、接觸自然。但是,并非每個人均能自主運用這些有益的方式來促進心理健康。專業(yè)的咨詢師、治療師可以采用專業(yè)的治療性心理輔導方式給來訪者、患者提供服務。

3.1 休閑輔導(leisure counselling)模式 休閑輔導是由輔導人員指導個體或小團體實現(xiàn)自我?guī)椭倪^程,其目的是促進個體和團體的身體健康及其心理幸福感的提升[38-40]。休閑輔導對于現(xiàn)代人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的休閑輔導,能夠預防青少年在長時間的閑暇中誤入歧途[40]。首次記載的休閑輔導始于1957年堪薩斯城退伍軍人管理局醫(yī)院的精神科病房,認為可以通過休閑輔導來幫助患者從機構出院后更好地利用閑暇時間,從而減少累犯[41]。有研究者提到,休閑輔導得以繼續(xù)存在和發(fā)展是由于MCDOWELL在19世紀70、80年代進行的一系列休閑研究,這些研究不僅指出了休閑輔導對休閑的態(tài)度和個體自我概念有積極作用,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影響,具有很大的潛力;還提供了休閑輔導對心理健康的潛在積極影響及適用于各種人群的明確理由[42]。MCDOWELL[43]總結出3種休閑輔導的方法:(1)休閑資源的指導方法;(2)發(fā)展、教育的方法;(3)治療和補救的方法。這3種方法既包括教育的方法又包含心理的輔導方法,這些不同類型的休閑輔導方法共同點是幫助人們增加對休閑的積極態(tài)度,從而消除障礙參與積極的休閑活動,克服消極的方式。休閑輔導的具體方法是對客戶的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開發(fā),如收集收入、居住地、當?shù)匦蓍e設施等人口學數(shù)據(jù),收集顧客的期望、現(xiàn)有的或潛在的興趣愛好,以及能夠為心理治療目的服務的活動和興趣等[38]。最后按照客戶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輔導,如休閑資源的指導、發(fā)展、教育,或治療、補救,并約定在一段時間后進行效果評估。在指導單個客戶時需要注意要靈活地改變輔導的風格,在團體輔導時需要開展一些小活動以使輔導不會單調(diào),并盡量讓客戶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輔導者告訴其答案[42]。

休閑輔導能夠為許多不同類型的人服務。比如,幫助各個年齡層的人(包括老年人)計劃組織休閑,使其能夠為自己創(chuàng)建科學的休閑項目結構,并最大化地享受這個過程[42]。除了對一般人群,對藥物濫用的患者、違法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和懲教機構的犯人也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方法[39]。

3.2 娛樂治療(therapeutic recreation)模式 娛樂治療模式是治療師使用多種技術,包括藝術和手工藝、接觸動物、運動、游戲、舞蹈、戲劇、音樂、郊游等娛樂方式,計劃和實施具體的干預措施來滿足客戶的需求,如維持客戶身體、心理和情緒的健康和幸福感,最后記錄和評估干預措施的有效性[44]。具體方法是治療師通過了解治療對象的休閑娛樂活動參與度、社會支持、社會交往等能力,評估客戶的休閑娛樂生活,根據(jù)不足而設計出合適的、全面的干預措施,在客戶享受娛樂放松的基礎上進行娛樂休閑教育,使客戶認識到自己有豐富和主動的休閑娛樂生活[45],從而達到治療和康復的目的。因此,在接受干預治療之外接受娛樂休閑教育課程,是該治療模式的特色。

由于娛樂治療模式不僅能夠產(chǎn)生積極的休閑效益,也能夠防止消極的休閑發(fā)生[3],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學早就將娛樂治療作為一門課程開設,該模式普及程度較高,所以有較多的休閑治療師采取娛樂治療模式。美國為大學生開設的娛樂治療課程是應用運動、藝術、音樂、心理輔導、醫(yī)學等學科的知識,以課堂講授和戶外活動相結合的形式,指導學生如何通過休閑、娛樂活動來幫助身體或心理有問題者進行康復[46]。

娛樂治療模式作為心理疾病患者的輔助治療方式,其與休閑輔導服務的對象相似,適合各個層次不同年齡的一般個體或小團體,也適合需要心理輔導的人群。比如,有研究考察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腦電圖在一個娛樂項目之下的變化,試驗組14例,對照組18例,試驗組定期參加3個月的治療性娛樂項目,對照組不參加,結果表明試驗組腦波值均高于對照組,治療性娛樂項目能夠提高試驗組的腦波值,能夠增加患者的大腦活動,提高大腦代謝率,休閑娛樂治療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功能有積極作用,能夠引起其大腦活動的變化[47]。

3.3 社區(qū)治療(therapeutic community)模式 社區(qū)治療模式是一種集體干預模式,其強調(diào)個體身分和文化在一個集體中的變革和影響,通過使用社會群體的力量促進客戶的主動學習,增強個體和社會責任,促進共同成長[48]。對汶川地震幸存者的社區(qū)治療研究表明,社區(qū)意識和滿意的政府措施對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促進作用[49],體現(xiàn)了社區(qū)對于居民的重要意義。社區(qū)治療模式是利用社會關系和社區(qū)提供的資源推動社區(qū)居民的心理健康。該模式傾向于強調(diào)社區(qū)和環(huán)境作為主要的心理健康推動者,核心的治療原則是在社區(qū)建立包括歸屬感、安全性、開放性、公民參與、身分和權力,給社區(qū)居民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治療環(huán)境[50]。

社區(qū)治療模式針對的對象是社區(qū)內(nèi)有相關需求的客戶。目前已有一些社會力量采用休閑治療模式和其他一系列的心理治療、心理社會干預的方法幫助存在心理問題的個人和家庭,同時社區(qū)治療方式也并非單純依靠團體力量,還需要治療者結合其他可以利用的治療方式,如家庭治療、職業(yè)治療等。例如羅馬奧德索薩基金會用3年的時間建立的卡薩·德阿爾瓦團隊,旨在對這類個人和家庭進行心理治療與職業(yè)治療,具體方法是通過參與藝術、瑜伽,同時參與精神科會診和藥物治療,鼓勵患者自我管理、在室內(nèi)進行日常休閑活動,并且在20多英畝的室外空間實施日常的治療方案與休閑活動,如園藝療法、騎馬、散步和身體活動[51]。

表1總結了上述3種主要治療性休閑輔導模式的定義、目的、針對的對象、實施的技術和方法以及模式特點的內(nèi)容。

4 未來的研究方向與問題

4.1 系統(tǒng)探討治療性休閑的作用機制 IWASAKI等[1]在全球跨文化背景下,從生態(tài)和人文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啟發(fā)性的概念框架——愉快而有意義的休閑能夠促進積極生活、心理與生理的恢復和健康的保持,以及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并在精神疾病的治療方面具有潛在作用(見圖1)。

圖1 啟發(fā)式系統(tǒng)/生態(tài)框架[1]

項目休閑輔導模式娛樂治療模式社區(qū)治療模式定義個體在輔導人員的指導下實現(xiàn)休閑自我?guī)椭倪^程治療師評估治療對象的娛樂休閑生活,制定、實施以娛樂休閑為特征的干預措施采用集體干預模式,同時使用休閑治療與其他心理治療方式治療心理問題和疾病目的增進幸福感和身體健康水平治療與康復增強個體和社會責任,促進共同成長對象各類型、各年齡段的一般個體或小團體;藥物濫用的患者,違法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懲教機構犯人各類型、各年齡段的一般個體或小團體;有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治療需求的對象社區(qū)遭受心理疾病的個人或者家庭技術和方法搜集客戶資料采取資源的指導、發(fā)展、教育、治療、補救的方案,最后客戶與輔導者共同評估效果治療師使用多種技術,計劃和實施具體的干預措施來滿足客戶的需求,最后記錄和評估干預措施效果在社區(qū)建立包括歸屬感、安全性、開放性、公民參與、身分和權力,給社區(qū)居民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治療環(huán)境特點在輔導人員的指導下,輔導對象主動參與、制定和完成休閑活動。心理輔導與休閑教育并重治療對象執(zhí)行治療師的娛樂休閑治療方案。在接受治療的同時,接受娛樂休閑教育社區(qū)和環(huán)境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推動者,通過社會群體的力量促進治療對象的主動學習與康復

啟發(fā)式系統(tǒng)/生態(tài)框架中虛線框架代表框內(nèi)各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連通性。圓形結構框架說明了系統(tǒng)整體/生態(tài)的微觀和宏觀因素視角,越向外圍越宏觀。雙向箭頭框架表示兩個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如愉快而有意義的休閑方式對個人身分和靈性、積極情緒、和諧和社會關系、有效的應對和康復、人類發(fā)展及身心健康能夠產(chǎn)生影響。同時,這6種因素也會反過來影響愉快而有意義的休閑方式。當然,這種相互影響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由圖1可以看出,愉快而有意義的休閑處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中心,對其他因素(比如應對和康復)的影響是受個體積極生活、生活質(zhì)量、恢復的影響,并且環(huán)境、文化、健康保障系統(tǒng)等社會系統(tǒng)因素對其也會產(chǎn)生影響。IWASAKI等[1]的理論說明,治療性休閑對心理和軀體問題的預防和干預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而是受諸多方面的影響,如生活質(zhì)量、健康保障系統(tǒng)因素、文化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治療性休閑對人產(chǎn)生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有機系統(tǒng),其產(chǎn)生和變化均有系統(tǒng)的原因和規(guī)律。各個子系統(tǒng)、亞系統(tǒng)間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還與社會環(huán)境、生活條件、自身的生理發(fā)展階段有著密切聯(lián)系,形成錯綜復雜的開放式動態(tài)系統(tǒng)。因此,對治療性休閑的研究,應該以系統(tǒng)論和整體觀為指導,進行系統(tǒng)性的研究。應根據(jù)治療性休閑涉及的周圍社會環(huán)境和個體自身復雜的心理系統(tǒng),對治療性休閑的作用及其機制進行考察和分析。

4.2 創(chuàng)新治療性休閑研究方法 由于休閑所需的時間為幾周或幾個月不等,關于休閑的試驗很難設計,自變量或因變量難以選擇,加之在實驗室中操作休閑經(jīng)歷的人為性強,結果易產(chǎn)生偏倚,在實驗室難以開展休閑研究[6]。因此,20世紀有關休閑的研究方法多數(shù)以哲學式思辨、經(jīng)驗性研究為主,試驗相對較少。近年來治療性休閑的研究方法發(fā)展為測量法、投射法、試驗法和社會調(diào)查法等,其中以訪談法和問卷法最為普遍。少數(shù)干預試驗研究不僅需要較長時間,并且主要集中在身體活動方面的研究上。例如ROTHON等[52]采用縱向試驗設計,對3 322例青少年(11~12歲)進行運動干預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為期2年、每周增加1 h的身體活動干預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抑郁情緒。這樣的研究不僅耗時,而且需要較大的人力和財力。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過改進研究方法,提高治療性休閑研究的效率,并且拓展除身體活動之外的其他治療性休閑類型,如宗教參與、藝術、積極生活等,均是未來可以有所作為的研究方向。

4.3 加強對治療性休閑處方的研究 當前關于治療性休閑重要作用的研究較多,但對治療性休閑處方的研究較少。如何改變生活方式對身體疾病進行治療,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最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近年來,研究者已經(jīng)設計出眾多的身體活動干預處方,其中比較權威的處方是由美國運動醫(yī)學會和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于20世紀 90年代對18~65歲的成年人提出的3種處方:(1)進行中等強度身體活動≥30 min/d,5 d/周;(2)進行高強度的有氧身體活動20 min/d,3 d/周;(3)進行大肌肉群力量練習≥2次/周,以便有效維持肌力和耐力。目的在于降低慢性病致病危險、提升體能及保持體質(zhì)量、解決體質(zhì)下降等公共健康問題[53]。目前不僅需要對已有的干預處方進行跨文化研究以有效推廣應用,還需要根據(jù)社會及大眾喜好、需求等變化繼續(xù)開發(fā)新的預防干預處方。

另外,當前大量文獻均在研究身體活動對人心理、生理的益處,其他方面的休閑形式相對較少。IWASAKI等[2]認為身體活動不可否認是休閑生活的一個核心組件,但不是全面的因素,單方面強調(diào)身體活動導致忽視其他類型活動的潛在價值,特別是忽視表達、創(chuàng)意、社會、精神或文化休閑等更少體力活動的休閑方式。在今后的研究可以更多地以表達性或創(chuàng)造性的形式,休閑的社會、精神或文化形式,設計出針對某一類型人群的治療性休閑處方,如,針對中高考學生的考試焦慮而設計的治療性休閑處方,為工作壓力較大的白領設計的減壓治療性休閑處方。同時,處方設計的研究者們可以從改變休閑項目的變量如強度、頻率和持續(xù)時間,改變休閑項目的地點和項目的進行順序等方面設計處方,促進治療性休閑處方的短時、高效。

總之,休閑對于每個現(xiàn)代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休閑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質(zhì)量和身心健康。社會媒體需要向大眾普及治療性休閑的相關知識,相關專業(yè)人士應該加強治療性休閑處方的開發(fā)和應用,以促進大眾進行積極的、多樣化的休閑,預防心理疾病,促進心理健康。

本文文獻檢索策略:

以“休閑”“休閑治療”“心理健康”“心理治療”“身體活動”“生活方式”等為中文關鍵詞,“therapeutic leisure”“l(fā)eisure”“psychotherapy”“l(fā)eisure counseling”“active life”“physical activity”“religious participation”“spiritual practice”“exposure to nature”“therapeutic community”“therapeutic recreation”“l(fā)eisure counseling”等為英文關鍵詞對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PubMed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限定檢索時間截至2016年6月。文獻檢索語種為中文和英語。納入標準:休閑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休閑對心理問題的治療;積極生活/身體活動/接觸自然/宗教及靈性實踐對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的影響;與休閑相關的治療方式。排除標準:陳舊性綜述、系統(tǒng)評價;重要信息不完整的實證研究。

作者貢獻:鄧玲玉、尹可麗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撰寫論文;鄧玲玉、尹可麗、周曉聰、楊玉雪進行論文的修訂;尹可麗、楊玉雪負責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尹可麗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

[1]IWASAKI Y,COYLE C P,SHANK J W.Leisure as a context for active living,recovery,health and life quality for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 in a global context[J].Health Promot Int,2010,25(4):483-494.DOI:10.1093/heapro/daq037.

[2]IWASAKI Y,MACKAY K J,MACTAVISH J B,et al.Voices from the margins:stress,active Living,and leisure as a contributor to coping with stress[J].Leisure Sciences,2006,28(2):163-180.DOI:10.1080/01490400500484065.

[3]CALDWELL L L.Leisure and health:why is leisure therapeutic?[J].Br J Guid Counc,2005,33(1):7-26.DOI:10.1080/03069880412331335939.

[4]祝卓宏,吳勝濤,王文忠,等.打麻將、吸煙、飲酒行為對震后災區(qū)民眾心理健康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551-555. ZHU Z H,WU S T,WANG W Z,et al.Mahjong play and cigarette/alcohol use affect mental health of people in Sichuan earthquake area[J].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17(3):551-555.

[5]FULLAGAR S.Leisure practices as counter-depressants:emotion-work and emotion-play within women′s recovery from depression[J].Leisure Sciences,2008,30(1):35-52.DOI:10.1080/01490400701756345.

[6]ISO-AHOLA S E.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M].Bubuque,IA:W.C.Brown Co.Publishers,1980:300-350.

[7]BERMAN M G,JONIDES J,KAPLAN S.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interacting with nature[J].Psychol Sci,2008,19(12):1207.DOI:10.1111/j.1467-9280.2008.02225.x.

[8]胡炳政.大學生休閑活動與應激、抑郁、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19):2341-2345.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19.023. HU B Z.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tress,depression,well-being of underguate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5,18(19):2341-2345.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19.023.

[9]WALSH R.Lifestyle and mental health[J].Am Psychol,2011,66(7):579-592.DOI:10.1037/a0021769.

[10] 胡炳政.農(nóng)村留守初中生休閑參與對心理彈性的影響及其性別差異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28):3486-3490.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28.021. HU B Z.Effect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n resilience and its gendender difference[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6,19(28):3486-3490.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28.021.

[11] KIM Y S.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J].West J Med,2014,34(2):60.DOI:10.7599/hmr.2014.34.2.60.

[12] 蔣長好,陳婷婷.身體活動對情緒的影響及其腦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12):1889-1898.DOI:10.3724/SP.J.1042.2014.01889. JIANG C H,CHEN T T.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affect[J].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4,22(12):1889-1898.DOI:10.3724/SP.J.1042.2014.01889.

[13] PONDé M P,SANTANA V S.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is it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women′s mental health?[J].J Leis Res,2000,32(4):457-472.

[14] TALIAFERRO L A,RIENZO B A,PIGG R M Jr,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ed rates of hopelessness,depression,and suicid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J].J Am Coll Health,2009,57(4):427-436.DOI:10.3200/JACH.57.4.427-436.

[15] BIRKELAND M S,TORSHEIM T,WOLD B.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ed mood among adolescents[J].Psychol Sport Exerc,2009,10(1):25-34.DOI:10.1016/j.psychsport.2008.01.005.

[16] STANTON R,HAPPELL B,REABURN P.The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and its role in preventing future depressive illness[J].Nursing Research & Reviews,2014,4(default):45.DOI:10.2147/NRR.S41956.

[17] SCHACHTER C L,BUSCH A J,PELOSO P M,et al.Effects of short versus long bouts of aerobic exercise in sedentary women with fibromyalg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hys Ther,2003,83(4):340-358.

[18] MITCHELL R.Is physical activity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better for mental health than physical activity in other environments?[J].Soc Sci Med,2013,91:130-134.DOI:10.1016/j.socscimed.2012.04.012.

[19] MALLER C J.Promoting children′s mental,emotional and social health through contact with nature:a model[J].Health Education,2009,109(6):522-543.DOI:10.1108/09654280911001185.

[20] ZELENSKI J M,DOPKO R L,CAPALDI C A.Cooperation is in our nature:nature exposure may promote coopera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behavior[J].J Environ Psychol,2015,42:24-31.DOI:10.1016/j.jenvp.2015.01.005.

[22] LOUE S.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guide to HIV/AIDS[M].New York:Springer,2013:347-348.

[23] CARRUTHERS C P,HOOD C D.The power of the positive:leisure and well-being[J].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2004,38(2):225-245.

[24] MEROM D,PHONGSAVAN P,WAGNER R,et al.Promoting walking as an adjunct intervention to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a pilot group randomized trial[J].J Anxiety Disord,2008,22(6):959-968.DOI:10.1016/j.janxdis.2007.09.010.

[25] KURAMOTO A M.Therapeutic benefits of Tai Chi exercise:research review[J].W M J,2006,105(7):42-46.

[26] ARIAS A J,STEINBERG K,BANGA A,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icacy of meditation techniques as treatments for medical illness[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6,12(8):817-832.DOI:0.1089/acm.2006.12.817.

[27] BLACK D S,MILAM J,SUSSMAN S.Sitting-meditation interventions among youth:a review of treatment efficacy[J].Pediatrics,2009,124(3):e532-541.DOI:10.1542/peds.2008-3434.

[28] CHIESA A.Zen meditation:an integration of current evidence[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9,15(5):585-592.DOI:10.1089/acm.2008.0416.

[29] BARNHOFER T,DUGGAN D,CRANE C,et al.Effects of meditation on frontal alpha-asymmetry in previously suicidal individuals[J].Neuroreport,2007,18(7):709-712.DOI:10.1097/WNR.0b013e3280d943cd.

[30] VAN LITH T,SCHOFIELD M J,F(xiàn)ENNER P.Identifying the evidence-base for art-based practices and their potential benefit for mental health recovery:a critical review[J].Disabil Rehabil,2013,35(16):1309-1323.DOI:10.3109/09638288.2012.732188.

[31] 孟沛欣,鄭日昌,蔡焯基,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團體繪畫藝術干預[J].心理學報,2005,37(3):403-412. MENG P X,ZHENG R C,CAI Z J,et al.Group intervention for schizophrenia inpatient with art as medium[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05,37(3):403-412.

[32] KOENIG H G.Spirituality in patient care:why,how,when,and what[J].J Natl Med Assoc,2002,94(8):743-745.

[33] KING M,MARSTON L,MCMANUS S,et al.Religion,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tudy of English households[J].Br J Psychiatry,2013,202(1):68-73.DOI:10.1192/bjp.bp.112.112003.

[34] KOENIG H G.Religion and remission of depression in medical in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pulmonary disease[J].J Nerv Ment Dis,2007,195(5):389-395.DOI:10.1097/NMD.0b013e31802f58e3.

[35] 陳曉,王博,張豹.遠離“城囂”:自然對人的積極作用、理論及其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6,24(2):270-281.DOI:10.3724/SP.J.1042.2016.00270. CHEN X,WANG B,ZHANG B.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ure,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J].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6,24(2):270-281.DOI:10.3724/SP.J.1042.2016.00270.

[36] DUVALL J,KAPLAN R.Enhancing the well-being of veterans using extended group-based nature recreation experiences[J].J Rehabil Res Dev,2014,51(5):685-696.

[37] BARTON J,PRETTY J.What is the best dose of nature and green exercise for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A multi-study analysis[J].Environ Sci Technol,2010,44(10):3947-3955.DOI:10.1021/es903183r.

[38] JUNIPER D.Leisure counselling,coping skill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J].Br J Guid Counc,2005,33(1):27-36.DOI:10.1080/03069880412331335920.

[39] LEITNER M J,LEITNER S F.Leisure enhancement[M].3rd ed.New York:Haworth,2004.

[40] 劉海春,吳之聲.休閑教育:青少年“成為人”與全面發(fā)展的新維度[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32(9):107-111.DOI:10.19484/j.cnki.1000-8934.2016.09.019. LIU H C,WU Z S.Leisure education:a new dimension of adolescents′ "becoming human"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J].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2016,32(9):107-111.DOI:10.19484/j.cnki.1000-8934.2016.09.019.

[41] OLSON W E,MCCORMACK J B.Recreational counseling in the psychiatric service of a general hospital[J].J Nerv Ment Dis,1957,125(2):237-239.

[42] LEITNER M J,LEITNER S F.The use of leisure counselling as a therapeutic technique[J].Br J Guid Counc,2005,33(1):37-49.DOI:10.1080/03069880412331335911.

[43] MCDOWELL C F.Leisure counseling:selected lifestyle processes[M].Eugene:Center of Leisure Studies,University of Oregon,1976:59-75.

[44] PHILLIPS B E.Recreational therap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and Recreation,1952,23(9):46.

[45] CAROL A P,NORMA J S.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M].Boston: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2000:1-5.

[46]羅雪蓮.美國大學“休閑娛樂治療”課程介紹及啟示[J].體育學刊,2010,17(7):36-38.DOI:10.3969/j.issn.1006-7116.2010.07.009. LUO X L.Introduction to and inspirations from the "leisure entertainment therapy" curriculum set up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2010,17(7):36-38.DOI:10.3969/j.issn.1006-7116.2010.07.009.

[47] LEE M S,CHO B J,MIN G H,et al.Effects of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n the brain quotient in the elderlydementia patients[J].J Phys Ther Sci,2015,27(6):1909-1911.DOI:10.1589/jpts.27.1909.

[48] DE LEON G.The therapeutic community:theory,model,and method[M].New York,NY,US:Springer Publishing,2000:1-50.

[49] HUANG Y,WONG H.Impacts of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atisfaction with governmental recovery on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urvivors[J].Soc Indic Res,2013,117(2):421-436.DOI:10.1007/s11205-013-0354-3.

[50] YOUNG S,SCHACTMAN L,SNYDER M.Early repor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recovery model oriented therapeutic community for individuals with complex and persistent recovery challenges[J].Psychiatr Q,2014,85(3):329-343.DOI:10.1007/s11126-014-9292-8.

[51] PEREIRA J G,SOUSA J R D.Casa de Alba:therapeutic community for severe mental health problems[J].Eur J Psychother Couns,2014,16(1):61-68.DOI:10.1080/13642537.2013.879331.

[52] ROTHON C,EDWARDS P,BHUI K,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a prospective study[J].BMC Med,2010(8):32.DOI:10.1186/1741-7015-8-32.

[53] EKKEKAKIS P,HARGREAVES E A,PARFITT G.Invited Guest Editorial:envisioning the next fifty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exercise-affect relationship[J].Psychol Sport Exerc,2013,14(5):751-758.DOI:10.1016/j.psychsport.2013.04.007.

(本文編輯:張小龍)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rapeutic Leisure and Its Model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DENGLing-yu,YINKe-li*,ZHOUXiao-cong,YANGYu-xue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Management,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YINKe-li,Professor,Mastersupervisor;E-mail:yayasles@163.com

Therapeutic leisure is a kind of leisure activity playing a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role 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mental illness.It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not only promoting physical health,but also focusing on the harmony of body and mind;participating in activities with others;having artistic and spiritual originality and expressive force.For individuals,leisure behaviors having therapeutic effects include active living,physical activity,religious participation,spiritual practice,exposure to nature,etc.For therapists and counselors,the psychological model of therapeutic leisure consists of leisure counseling,recreational therapy model and community therapy model,etc.The func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rapeutic leisure need to b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e future,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rapeutic leisure need innovation,and the prescription of therapeutic leisure of the population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r needs should be also investigated.

Recreation therapy;Therapeutic leisure;Psychotherapy;Prescriptions

R 395.6

A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4.024

2016-07-26;

2017-01-28)

650500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

*通信作者:尹可麗,教授,碩士生導師;E-mail:yayasles@163.com

猜你喜歡
輔導心理健康身體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我de身體
我們的身體
身體力“形”
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輔導
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