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依時而食
◎二毛
近30年來,我越來越感覺,茄子和番茄沒有了夏天陽光的味道。冬天,偏離了辣的方向的青椒以及“一臉鐵青”的四季豆和豇豆也越來越多。那些正當季節(jié)的、耀眼的、曾經(jīng)照亮我們幸福生活的茄子、番茄、青椒、四季豆、豇豆等等都去哪兒了?
記不清從哪年開始,我做番茄加起了白醋,因為不這樣就吃不出番茄的那種甘酸味道。在我的記憶里,番茄應(yīng)該是紅在七八月的,與豆腐同煮,不僅番茄的鮮香能浸透豆腐,而且還能把豆腐染紅,讓你生津開胃。其實我是不太喜歡冬季的,因為我天生怕冷,不過一旦進入秋天,我還是盼著霜降快些到來,因為霜降之后我就可以生吃白蘿卜了,那種脆、酥、甜且多汁,是霜降之前的蘿卜所沒有的。這樣的蘿卜可以一直吃到來年的春天,清明節(jié)一過,蘿卜就會味淡而不中吃了。
清明可以說是一個吃的分界線。從清明開始,在上一年秋冬時節(jié)腌制的壇子菜,不管是鹽菜、冬菜、大頭菜還是鲊海椒、酸海椒,都會隨著夏天的到來而得到充分的發(fā)酵。那種沁人心脾的乳酸香,似乎是專門為了在三伏天到來時,搭配那碗粥、撫慰那個胃的。正如袁老先生所述:“當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賤物也,而竟成至寶矣?!?/p>
這些年來,每年開春時椿芽菜的如期到來,幾乎成了我應(yīng)季而食的唯一欣喜。每到這個時節(jié),我都會專門深入農(nóng)村去搜尋心愛的土雞蛋,以便“門當戶對”地來搭配我們的“椿芽妹妹”。工業(yè)化養(yǎng)殖場里的那些雞蛋,再怎么包裝,都不能匹配乍暖還寒時的那一把俏椿芽。
反季節(jié)菜的味道遠遠不如應(yīng)季菜。我們的老祖宗孔子早就說過“不時不食”,即不是季節(jié)、不到時候,是不能拿出來吃的。我曾對自然生長的應(yīng)季茄子與反季的大棚茄子做過細致的口感比較,結(jié)果相差甚遠。豬肉也是一樣,三個月出欄的豬,其肉質(zhì)遠遠不如七八個月或一年出欄的,喂生飼料長大的也遠不如喂熟糧食長大的。
如今想要一年四季按順序變化而食,早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除非自己去找一處世外桃源,按季節(jié)栽種,再養(yǎng)上幾頭大肥豬。不過這也正是我想要過的美食生活。美食,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摘自《味的道》上海人民出版社 圖/豐子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