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的來龍去脈

2017-05-25 20:11楊明偉
黨史博覽 2017年5期
關鍵詞:抗大延安毛澤東

楊明偉

抗戰(zhàn)初期,毛澤東在延安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制定“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這三句話的教育方針之前,還于1937年10月為抗大制定了八個字的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八個字的校訓,從1938年開始,就赫然寫在了抗大頒發(fā)的《組織條令》中。自毛澤東提出以后,“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八個字四個方面的要求,也很快成為抗大的校風。1939年6月1日,在抗大成立3周年紀念大會上,全體學生一致通過的《抗大誓約》中寫道:我們堅決執(zhí)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勾蟾鶕珴蓶|制定的校訓所形成的這一校風,既熏陶和錘煉抗日軍政干部的優(yōu)秀品格風范,養(yǎng)成了他們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也因他們的傳播和感染,后來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不到延安,不懂中國”

就在毛澤東為抗大題寫校訓的1937年10月前后,延安軍民之間那種團結而活潑的氣氛,顯得尤為突出,一改中國社會的舊面貌。

1938年夏,一位在上海以至全國攝影界知名的人士輾轉來到延安后,感受極深。這位叫吳印咸的攝影家一走進延安,立刻看到一個與上海和中國其他地方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充滿生氣和活力的新天地,人與人之間充滿著真摯和平等,一股清新的社會風氣撲面而來!吳印咸后來回憶道:

這里的人們個個顯得十分愉快、質樸,人們之間的關系又是那么融洽。我看到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現在延安街頭,和戰(zhàn)士、老鄉(xiāng)嘮家常,談笑風生。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覺得我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吳印咸感受到的這種社會氣象,其他來延安的人,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際的,也無論是友方的還是敵方的,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在中共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總部駐扎延安期間,整個延安基本上是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1944年7月28日,美軍觀察組成員謝偉思給美國軍方和美國國務院發(fā)去了他到延安后所寫的第一份報告,其中寫道:

我們來到陜北后,發(fā)現這里是中國具有許多現代事物的地方……我們的全體成員有一個同樣的感覺,好像我們進入了一個不同的國度和遇見了不同的人民。……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氣象和力量,一種和敵人交戰(zhàn)的愿望,這在國民黨的中國是難以見到的。

《人民日報》曾經兩次(一次是1946年12月15日的《三個美國記者的延安印象》,一次是2005年8月16日的《延安印象》)以“延安印象”為主題,報道過抗戰(zhàn)勝利前后外國記者眼中的“延安印象”。

2005年8月16日的這次報道講的是1944年初的事。當時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走來一群外國記者,他們集體采訪了留守在這里的負責人董必武。他們中間有《紐約時報》的阿特金森,《曼徹斯特導報》的特約記者、《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駐重慶記者岡瑟·斯坦因,《時代》雜志的愛潑斯坦,合眾社和《泰晤士報》的福爾曼等。董必武鼓勵他們到延安去親眼看一看?!度嗣袢請蟆返倪@篇報道稿寫道:

與霧氣濃重、天空陰郁的重慶相比,1944年集體采訪延安的外國記者,在陜北欣喜地看到另外一種景象。這里氣候干爽,陽光燦爛,處處充滿生機,讓他們感到舒暢。斯坦因后來在《紅色中國的挑戰(zhàn)》一書中這樣描述他的延安印象:

延安像個農村,安逸而純潔。與其說它是中共的軍政中心,毋寧說它好像是中世紀一所學院的校園。

太陽在半荒蕪的但是特別吸引人的大地上奏起一曲寧靜而歡快、反映鄉(xiāng)村和諧的樂章。

……

幾個月后,在重慶的美國新聞處工作的佩克,見到了回到重慶的中外記者考察團中的斯坦因一行人。佩克寫道:

我和這批記者中的幾個交談過,我發(fā)現他們受到了深刻的震動。他們看到了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差異是那樣巨大和鮮明,以致沒有任何方法能夠防止一場內戰(zhàn)的爆發(fā),而在這場內戰(zhàn)中,最有希望獲勝的是共產黨人。

《人民日報》的這篇報道特別提到了延安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軍政中心”,所表現出來的“和諧的樂章”,還有“不同的人對中共領導人有著各自的偏愛”,以及“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差異是那樣巨大和鮮明”。抗戰(zhàn)初期,英國記者貝特蘭,在一篇報道中曾寫了一位青年對延安獨特風格的感受:

為什么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生活艱苦的延安會對要求抗日的人們產生這么大的吸引力呢?有一位青年這樣說:盧溝橋事變時“我在上海,立刻我就去南京投效工作。但是在南京,什么也沒有——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屢屢總是叫我們在一個辦事處里等一等,于是,明天再來。很多人是這樣走掉了”?!拔覀冎虚g的許多人,都覺得頂好只有向八路軍學習。延安的領袖們有偉大的政治經驗,而且特別精于游擊戰(zhàn)術和民眾運動。我們到西北來學習這些東西?!?/p>

1946年12月15日的那次報道,講的是1946年期間三個美國記者對延安的印象。題目是《三個美國記者的延安印象》。這三個記者分別是:美國遠東問題專家、《外交政策匯報》與《新共和》雜志等期刊的特約撰稿人羅辛格,《紐約先鋒論壇報》記者斯蒂爾及美國著名女記者斯特朗。

羅辛格對延安的觀感是:“延安是中國進步的象征?!彼谘影沧×?0天,回到北平對準備往訪的記者說:

我坦白地講,延安是中國千百個城市中的一個城市,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脫離中國的現狀,因之我不能毫無根據地把它譽為人間的天堂;然而我必須肯定地說:延安是中國進步的象征,是中國光明的指針。

中共的領袖和南京的官員那是顯然不同的,就以一件小小的事情來比擬吧,南京的官員們實際毫無事做,卻像煞有介事地擺出忙勁頭;但中共的領袖,和藹可親,能和你娓娓地長談,為了弄清一個問題,我們能長談一個下午,雖然這樣也許會影響到他們晚間的睡眠,因為他們得把白天耽誤的工作到晚上來做。

毛主席是我所見到的最令人欽佩的人物中的一個。他有一種非常卓絕的本領,當他和我對談美國外交政策的時候,他曾經提出了許多深奧廣博的問題。但當我陸續(xù)地回答他的時候,他僅僅提出一下,或著重地概括一下,就把我打算詢問他的美國對華政策問題,于不知不覺間回答了。

斯蒂爾是駐北平外國記者中比較有權威的一個,他對延安的觀感是:“不到延安,不懂中國。”當有人問到他在延安十日的感觸時,他說:

從總的講來,不到延安實在不能深觸到中國問題內臟,到了延安使我對中國問題的認識深化了。我覺得在延安訪問中,有三件事使我感動而且深刻起來。第一件是我體味到共產黨常常說的“為人民服務”,證諸在延安所親見的各種具體事實,我認為這是貨真價實的。第二件是中共需要和平,而且也的確為和平而努力;我看不到中共有發(fā)動或策劃內戰(zhàn)的打算與行動。第三件我覺得中共的黨員,在思想上是同情與擁護蘇聯的,然而在另一方面的確打破了我過去的一個認識,以為中共與蘇聯在實際上有什么具體的聯系。他們實際上確無什么聯系的。

斯蒂爾正趕上看到王震將軍轉戰(zhàn)萬里回到延安的場面,他形容道:“這簡直不像是發(fā)生于人民與軍隊之間的場面,而像親族歡迎他們榮歸的子弟,于此我體味了‘軍民一家這個言語的實際內容?!?/p>

斯特朗對延安的觀感則是:“中國的命運,決于延安?!彼f:

延安是好地方呀!但紅軍抵達陜北以前,那里是個破落的貧窮的僻地,現在中國共產黨把那里的農村建設好了,人民正享受著和平安寧而富有勞動美德的正常生活。

延安的特點是質樸。我在延安的時候毛澤東先生送給我一本書,里面都是當地農民住舍所用的窗飾的圖案畫(即窗花)。朱德將軍送給我一方地毯,那是用土線織成的,也是當地農民手工業(yè)的成績。這兩樣禮品的本質已經是質樸無華的;而配合那簡素的圖案,單純的線條和深沉的色彩,就更顯其樸實了。

最后,她下結論說:

解決遠東命運的,解決中國命運的,不在于美國,不在于南京,而在延安!的確,延安的方向,是解決遠東與中國問題的具體真實的方向。

美國記者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得出這樣的結論:延安人民與軍隊之間,就像親族與子弟之間的關系,“軍民一家”;不到延安,不懂中國;延安是中國進步的象征,是中國光明的指針;共產黨把那里的農村建設好了,人民正享受著和平安寧而富有勞動美德的正常生活;解決遠東命運的,解決中國命運的,不在于美國,不在于南京,而在延安!這些外國記者認定:延安的方向,就是解決遠東與中國問題的具體真實的方向。

這些親身體會和感受,處處映照了毛澤東提出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場景。

“誰破壞了這些紀律,誰就破壞了黨的統(tǒng)一”

除上面提到的“團結”“活潑”“和諧的樂章”等等,是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與其他舊政黨、舊軍隊面貌有著根本的不同外,還有一種根本的不同,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也有其“緊張”與“嚴肅”的一面,這也與外界有著根本的不同。

在延安,黨政軍民所有人,都在極其艱難的環(huán)境中緊張地工作,在一絲不茍地為黨和人民忘我地工作著。另外,還有一種特別的嚴肅態(tài)度和嚴肅氣氛,這種氣氛尤其體現在紀律嚴明上。

就在毛澤東為抗大題寫“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校訓的前后,發(fā)生了一起既破壞了黨的紀律又嚴重違犯法律的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抗大的學員黃克功。

黃克功,少年時就加入紅軍隊伍,參加過井岡山的斗爭和長征,身經百戰(zhàn),為黨和軍隊做出過貢獻,也算是有功的老革命。就在毛澤東為抗大制定校訓之前,他進入抗大學習,還擔任第六隊隊長。這期間他與陜北公學女學生劉茜談戀愛,卻因逼婚未遂于1937年9月開槍將劉茜殺害。

案發(fā)后,毛澤東在抗大教育長羅瑞卿寫的報告上很快做出批示,同意抗大對黃克功的處理意見。毛澤東還于10月10日給陜甘寧邊區(qū)高等法院院長雷經天寫了一封長信:

雷經天同志:

你的及黃克功的信均收閱。黃克功過去斗爭歷史是光榮的,今天處以極刑,我及黨中央的同志都是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個共產黨員紅軍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殘忍的,失掉黨的立場的,失掉革命立場的,失掉人的立場的行為,如為赦免,便無以教育黨,無以教育紅軍,無以教育革命者,并無以教育做一個普通的人。因此中央與軍委便不得不根據他的罪惡行為,根據黨與紅軍的紀律,處他以極刑。正因為黃克功不同于一個普通人,正因為他是一個多年的共產黨員,是一個多年的紅軍,所以不能不這樣辦。共產黨與紅軍,對于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zhí)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當此國家危急革命緊張之時,黃克功卑鄙無恥殘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處死,是他的自己行為決定的。一切共產黨員,一切紅軍指戰(zhàn)員,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黃克功為前車之戒。請你在公審會上,當著黃克功及到會群眾,除宣布法庭判決外,并宣布我這封信。對劉茜同志之家屬,應給以安慰與撫恤。

毛澤東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日

毛澤東的這封信,在公審會上當著黃克功和到會群眾宣讀后,人們更加清楚,法律是嚴肅的、無情的;同時,“黨與紅軍的紀律”,也是嚴肅而嚴明的,無論任何人,都不能違反,“共產黨與紅軍,對于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zhí)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這,就是共產黨和紅軍與其他政黨和軍隊的另一個不同。

對于抗大的黨員干部,對于我們黨的各級干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歷來要求十分嚴格,無論什么人,只要違反了黨的紀律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不管過去有多么光榮的斗爭歷史,一定嚴懲不貸。他多次強調過,我們這樣一個肩負著民族解放事業(yè)的大黨,其政治紀律必須是嚴肅的。他還多次說過,我們黨進行復雜的斗爭時,也必須是嚴肅的。

就在毛澤東為抗大制定校訓前后,他不斷地談到對涉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等問題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清晰地表達了這樣的一種工作狀態(tài):“我們需要的是熱烈而鎮(zhèn)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p>

1937年8月,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談到“共產黨內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的矛盾”,還特別提醒黨內同志:“黨一方面必須對于錯誤思想進行嚴肅的斗爭,另方面又必須充分地給犯錯誤的同志留有自己覺悟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過火的斗爭,顯然是不適當的。但如果犯錯誤的人堅持錯誤,并擴大下去,這種矛盾也就存在著發(fā)展為對抗性的東西的可能性?!?

9月7日,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中特別強調:“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斗爭,因為它是達到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使之利于戰(zhàn)斗的武器?!碧岢耙磺兄艺\、坦白、積極、正直的共產黨員團結起來,反對一部分人的自由主義的傾向”。他反對“自由主義取消思想斗爭,主張無原則的和平”。

11月27日,毛澤東在給自己的表兄文運昌的信中,還特別表達了這樣一種心情:“日本帝國主義正在大舉進攻,我們的工作是很緊張的,但我們都很快樂健康?!?/p>

1938年10月14日,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講到“黨的紀律”時,特別提到了嚴肅紀律和團結統(tǒng)一的重要性,“必須重申黨的紀律”,“誰破壞了這些紀律,誰就破壞了黨的統(tǒng)一”,“必須對黨員進行有關黨的紀律的教育,既使一般黨員能遵守紀律,又使一般黨員能監(jiān)督黨的領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紀律”。講到“團結和勝利”,毛澤東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內部的團結,是團結全國人民爭取抗日勝利和建設新中國的最基本的條件”。講到擴大黨內民主,他特別強調了“活潑”“愉快”的因素,認為“擴大黨內民主,應看作是鞏固黨和發(fā)展黨的必要的步驟,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突破戰(zhàn)爭難關的一個重要的武器”。毛澤東在講到“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的問題時,特別強調了“活潑”的元素,他認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就必須廢止洋八股,“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對黨、對軍隊、對團結一致的軍民,毛澤東有關“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局面的倡導,隨處可見,也可以看出他始終寄托著既緊張、嚴肅,又團結、活潑的期許。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為何能成為優(yōu)良作風

自“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的校訓在抗大確定以后,這八個字所包括的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就成為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也成為共產黨人政治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的一種追求。

陳毅曾經在對抗大工作所提的建議中明確表示:“我軍傳統(tǒng)作風之解釋和敘述,軍隊鐵的紀律的遵守,軍隊指戰(zhàn)員間的革命的友愛,革命軍人的自覺的學習和工作精神,這是創(chuàng)造優(yōu)良校風的具體內容。”他還認為:“校風之創(chuàng)造,是造成良好的學習與修養(yǎng)的環(huán)境,更加熏陶和提煉干部的優(yōu)秀的政治品質,更加提高和增加干部的實用的技術,使每一干部踏足校門,即有新鮮的感覺,而便利他從事學習與修養(yǎng)。”這充分說明,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及其所倡導的校風是多么重要。

八個字的校訓,之所以能夠成為黨和軍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它既體現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鮮活潑”,又反映出人民群眾的“喜聞樂見”。因此,在上面提到的1938年10月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講話中,毛澤東還提醒全黨同志: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huán)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為形成具有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特點和文化風格,毛澤東在教育引導全黨和全軍干部方面,下了極大的功夫。他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還提出這樣的目標任務:

我們的任務,是領導一個幾萬萬人口的大民族,進行空前的偉大的斗爭。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任務,對于我們,是一個亟待解決并須著重地致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我希望從我們這次中央全會之后,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看誰真正地學到了一點東西,看誰學的更多一點,更好一點。在擔負主要領導責任的觀點上說,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tǒng)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量,并加速我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工作。

在教育和鍛煉我們黨和軍隊這兩支隊伍的過程中,毛澤東既抓干部的理論學習,也特別注重抓良好風氣和文化氛圍的養(yǎng)成??谷諔?zhàn)爭期間,他除在延安領導開辦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外,還領導開辦了陜北公學、青年干部訓練班、魯迅藝術學院、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女子大學等。

對抗大的學員,毛澤東特別注意培養(yǎng)。他親自擔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認為“這是共產黨的大事,不是小事”,一定要抓緊抓好。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還為學校選調了一批經歷過戰(zhàn)爭考驗、具有軍事或政治工作經驗的干部到校工作,如劉伯承、林彪、羅瑞卿、徐向前、張際春、滕代遠、何長工、李井泉、彭紹輝、許光達、莫文驊、李志民、胡耀邦等。同時,又從大后方請了艾思奇、何思敬、任白戈等學者到抗大任教。毛澤東還親自為抗大講課,據他后來回憶:“那時我可講得多,三天一小講,五天一大講?!彼囊恍┲匾魅纭吨袊锩鼞?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zhàn)》等,都被列為抗大學員的必讀教材。毛澤東講課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政治、軍事、哲學、歷史等。為了“提高戰(zhàn)略空氣”,他講得最多的,還是戰(zhàn)略問題。他說:

只有了解大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當的安置小東西。即使當個排長也應該有全局的圖畫,也才有大的發(fā)展。

在抗大學員中,一部分是從部隊中抽調的紅軍軍政干部,一部分是從全國各地來到延安的知識青年。毛澤東對這些學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政治上要求大家努力學習馬列主義,在軍事上要求大家努力學習軍事理論。這些學員到了抗大以后,戰(zhàn)略思維能力迅速得到了提高。

抗大三大隊有一名學員在畢業(yè)后給毛澤東寫來一封信,談到了自己的收獲:“過去未到這里以前,在外邊(指非特區(qū))看過很多的書報雜志,五花八門,懂得了不少,可是抓不住中心,摸不著方向。但是到了這里以后,就學到了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知道了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泵珴蓶|看后欣慰地說:這個學員在抗大所學到的是“重要的中心的一點”。

每當抗大舉行開學典禮或結業(yè)儀式時,毛澤東只要在延安或條件允許,都要到會講話。對入學的學員鼓勵他們在學校里要好好學習,對走出校門的學員要求他們向社會學習,善于“讀無字之書”。

抗大、陜北公學、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魯迅藝術學院等延安的學校,培養(yǎng)了一大批政治堅定、思想豐富、能力過硬、作風優(yōu)良的黨和軍隊的干部,他們大多在各條戰(zhàn)線上成為骨干力量,對爭取抗戰(zhàn)勝利,對后來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抗大學習和工作過的李志民后來回憶說:

現在我們再回顧四十多年前這段歷史,就更感到當年黨中央、毛澤東同志對待知識分子大膽信任、大膽使用的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如果當年不搞“五湖四海”,而搞“孤家寡人”的關門主義,把從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來的知識青年,或是在政治歷史上沾點“灰塵”的青年統(tǒng)統(tǒng)拒之門外,我們就組織不起來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鞏固不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要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一曲抗大的校歌,反映了當時延安的情形:“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那些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且有著良好品格作風的干部,走出延安后,每到一處,就帶出一支思想和作風上都過硬的隊伍。正如毛澤東在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所說的:

我們黨的組織要向全國發(fā)展,要自覺地造就成萬數的干部,要有幾百個最好的群眾領袖。這些干部和領袖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于犧牲精神,能獨立解決問題,在困難中不動搖,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階級、為黨而工作。

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新鮮風尚,就是這么被逐步傳播和固定下來的。毛澤東所期望的“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量,并加速我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工作”很快得到了實現。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新鮮風尚,伴隨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也伴隨著黨和軍隊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進程。

在新中國建設的歷史時期,“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新鮮風尚還適合不適合?答案是肯定的。

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主義教育工作中,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的教育始終沒有放松過。其中,“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內容,一直是人民軍隊提倡的作風教育內容和踐行的方向。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從軍營走向工礦企業(yè)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開展,毛澤東又把人民軍隊的這一優(yōu)良作風加以具體化,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新風尚的核心要求,成為黨和國家建設的重要保證。正如他1957年提出的:“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于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yè)和現代農業(yè),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边@樣一種政治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另外一種表述。

1960年四五月間,為了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加強軍隊建設,毛澤東同意中央軍委關于成立北海艦隊、統(tǒng)一北海區(qū)海軍力量的建設,并在戰(zhàn)時更好地配合陸軍、空軍實施作戰(zhàn)的有關報告。同時,毛澤東還同意了解放軍總政治部提出的關于推廣宣傳毛澤東在延安抗大時所提的有關“三句話”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校訓的報告。

1963年底,中央決定在農村和軍隊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冶金工業(yè)部部長王鶴壽向毛澤東遞交了關于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的報告,提出在企業(yè)里學習解放軍的政治工作,工業(yè)部門從上到下要成立政治部,以推進工業(yè)的發(fā)展。如何學習解放軍,正是毛澤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12月11日,毛澤東將這個報告批給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薄一波:

此件請你看一下。別的工業(yè)部是否也抓起了思想政治工作,請你查告我??磥韺W解放軍,并且調一些解放軍好干部到工業(yè)部門工作,是一個好辦法。請你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薄一波接到毛澤東的批示后,于12月15日回信毛澤東,表示:學習解放軍,調一批解放軍的好干部到工業(yè)部門工作,確是加強工業(yè)企業(yè)政治工作的好辦法。

12月16日,毛澤東又致信軍隊的幾位主要負責人林彪、賀龍、聶榮臻、羅瑞卿、蕭華,向他們正式提出工業(yè)部門學解放軍的問題。信中說:

國家工業(yè)各個部門現在有人提議從上至下(即從部到廠礦)都學解放軍,都設政治部、政治處和政治指導員,實行四個第一和三八作風。我并建議從解放軍調幾批好的干部去工業(yè)部門那里去做政治工作(分幾年完成,一年調一批人),如同石油部那樣?!磥聿贿@樣做是不行的,是不能振起整個工業(yè)部門(還有商業(yè)部門,還有農業(yè)部門)成百萬成千萬的干部和工人的革命精神的。

毛澤東信中提到的“三八作風”,就是當年在延安時期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針“三句話”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以及“八個字”即“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從此,“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人民軍隊的軍營中,廣泛地傳到各工礦企業(yè)里。直到“文革”期間,毛澤東還多次強調要向解放軍學政治、學軍事、學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學加強組織紀律性,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好作風。

至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營里,都還清晰地印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這八個字;走進軍營的每一個人,都還能體會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各級官兵身上所透出的獨特的優(yōu)良作風。

猜你喜歡
抗大延安毛澤東
我們從抗大走來
抗美援朝,毛澤東立國之戰(zhàn)
羅瑞卿在抗大(上)
1949,毛澤東點將
從延安整風運動說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走進延安
吳自立“鬧事”與毛澤東復信
《保衛(wèi)延安》震撼播出
毛澤東領導抗大的理論與實踐
德格县| 凤庆县| 化州市| 蓬溪县| 泰安市| 登封市| 建昌县| 河源市| 攀枝花市| 通州区| 普兰店市| 福安市| 荣成市| 建瓯市| 镇赉县| 左权县| 榆林市| 大埔县| 边坝县| 即墨市| 扎赉特旗| 宜良县| 海阳市| 天峻县| 仙游县| 娱乐| 象州县| 阿尔山市| 田阳县| 阜新市| 湘潭市| 贵德县| 襄垣县| 梅河口市| 肥城市| 宜黄县| 睢宁县| 专栏| 德阳市| 资中县| 安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