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宛澍
夏天,需要大量補充水分,喝一點清口的湯,也算是人間樂事。冬瓜扁尖鵪鶉湯,是這類湯中的極品之一,可熱食,可溫食,亦可涼食,冬瓜清香,扁尖提鮮,鵪鶉又不像雞那般油膩,可以補充必要的養(yǎng)分,實為不可多得的一道好湯。
冬瓜,又名白瓜、水芝、地芝,性甘、微寒,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冬瓜可入藥,主治消渴不止、浮腫喘滿、熱毒水腫以及男女濁帶,瓜皮還可以治跌打損傷以及腰閃痛等。
這道菜,我們需要一片冬瓜,一斤左右,中等個頭的冬瓜,大約手指般厚的一片,洗凈切片待用。
扁尖又名扁尖筍,是用烏雞筍、白雞筍、紅殼筍、早筍、石筍和廣筍等鮮筍經(jīng)過盤卷、敲扁、腌制而成的。扁尖以浙江天目山出產(chǎn)的最為有名,也是人們到天目山去旅游最喜歡購買的產(chǎn)品。但在我看來,如果在旅游地點,能夠買到中等水平的扁尖,已經(jīng)相當(dāng)運氣了。旅游地點的扁尖,往往是半濕的。一來,是還沒曬干就等不及拿出來賣錢了,二來,曬得太干分量就輕了。這種扁尖極易霉變,而且筍身發(fā)酥,是相當(dāng)?shù)刮缚诘摹S械臄傌湠榍蠓至?,往往會摻許多鹽,挑選扁尖的時候,抓起輕抖,如果能抖下許多鹽來,還是不要買了。因為做生意的如此不老實,他的貨物也就信不得了。
好的扁尖,色澤青黃帶翠,表面微泛鹽霜而已,用手摸上去,筍身結(jié)實,聞一下,略帶清香。亦可輕舔鹽霜,好的扁尖味鮮,差的就只有苦味了。其實,現(xiàn)在上海大型超市里的扁尖,質(zhì)量價錢都不錯,真是應(yīng)了古話“產(chǎn)地沒有聚地好”了。扁尖買來,最好再曝曬幾天,因為上海氣候潮濕,有鹽分的東西極易吸水。吸了水則容易霉變,如果筍身發(fā)熱,那就是霉變的先兆了。
取三四兩扁尖,放在水中浸透,大約要浸上半天,如果想做得更好,應(yīng)該換上幾次水。各種扁尖的含鹽量不一樣,最好先拿一根煮一下,看看有多咸,以此來決定需要浸多少時間。烹調(diào)前,將扁尖切段,如手指般長短。
鵪鶉,菜場都有得賣,攤主會替你宰殺并且剝皮。洗凈后,起一個油鍋,把鵪鶉炸透,色至金黃。鵪鶉肉質(zhì)奇嫩,燒湯前一定要炸一下,才不會散架。
鍋中盛水,放入鵪鶉和扁尖同煮。扁尖里的鹽分會被煮出來并且被鵪鶉吸收,煮的時間大約是十五分鐘。起鍋前,放入冬瓜,等到冬瓜變成透明,適量放鹽,放鹽之前要嘗一下,因為扁尖本身就是咸的。
吃慣了雞湯,想換換口味的,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