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元
摘 要:北宋文臣宋祁嘉祐元年八月自定州移知益州,嘉祐二年二月上任。其自定州到益州的路線為:自定州南下,經(jīng)衛(wèi)南到開封;自開封西行,經(jīng)澠池、陜州、華州、長安等地到達鳳翔;自鳳翔往南,翻越二里山、御愛山,過大散關;出大散關西南行,經(jīng)黃花驛、三泉縣、朝天嶺、綿谷縣、望喜驛,過劍門、梓潼、綿州、羅江驛、漢州,到達成都。
關鍵詞:宋祁 蜀地 路線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宋祁年譜長編》(項目批準號14YJC751042)階段性成果
宋祁,字子京,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后徙居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天圣二年(1024),與兄庠同時登進士第,列甲科第十名,釋褐為復州軍事推官。累官至皇祐五年(1053),知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嘉祐元年(1056)八月,有詔解宋祁定州職,移知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市)。此時宋祁已經(jīng)五十九歲,年邁而徙官。自定州到益州,其間路途遙遠,宋祁走的哪條線路,其間有何詩歌創(chuàng)作,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對宋祁詩文有關內容進行考索以勾勒其入蜀路線圖。為了便于考述,將宋祁自定州到益州的路線分為定州至開封、開封至大散關、大散關到益州三段。
一、定州至開封
宋祁自皇祐五年(1053)正月詔知定州至嘉祐元年(1056)八月詔移益州,在定州任職三年有余,其實早有思歸之心。其詩文中有大量邊境生活清苦之嘆。如《上昭文相公書》:“況其本來文翰諸生,不習軍旅,……若早得罷歸,供職經(jīng)筵,晚節(jié)之幸也?!?[1]卷五一宋祁在此書信中敞開心扉向龐籍訴說不習邊地軍旅之事,望其薦引早日歸朝?!杜D后書所見》《思歸》《次韻天平觀文龐相公以久留塞下見寄》《登高晚思》等詩均表達了思歸的心境。
嘉祐元年(1056)八月下詔移益州,九月上旬宋祁解定州職,一路南行,赴益州。其文《益州謝上表》曰:“昨被嘉祐元年八月詔書,授臣吏部侍郎,仍舊職,移知益州。臣以九月解定州符印。十月過闕下。”[1]卷三八文中只言九月解印,未言具體日期,然據(jù)《九日過衛(wèi)南》詩題及上文 “十月過闕下”句,知宋祁在九月九日前已出發(fā)。
一路南下,九月九日,行至澶州衛(wèi)南。作詩《九日過衛(wèi)南》,詩中有:“酒駐衰顏淺,風吹客帽寒?!盵1]卷八衛(wèi)南,屬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滑縣東。《太平寰宇記》卷五七:澶州“隋開皇十六年置楚丘縣,屬滑州。以曹州有楚縣,改名衛(wèi)南縣。此在衛(wèi)之南垂,故以名縣。今屬澶州?!盵2] 1182宋祁此時已近花甲之年,故詩有“衰顏”之嘆。此時正值秋九月,微感風之寒冷。而睹黃花又引起故鄉(xiāng)之思。
自衛(wèi)南縣南行,十月到達開封,滯留月余方西行。在開封期間面見仁宗皇帝,賜“鎮(zhèn)靜”二字為治蜀之策略?!兑嬷葜x上表》:“臣以九月解定州符印,十月過闕下,又奉詔旨,許朝見面賜訓敇?!?[1]卷三八朱弁《曲洧舊聞》:“宋子京《西征東歸錄》載云:‘知成都陛辭日,面請圣訓。上曰:鎮(zhèn)靜。子京自著其事,曰:語簡而意盡,于治蜀尤得其要,真圣人之言也?!盵3] 93
二、開封至大散關
嘉祐元年(1056)十一月,宋祁自開封出發(fā),一路西行,過陜州、華州、長安、鳳翔等地,再折往南,經(jīng)陳倉到秦嶺北麓的大散關。
十一月,宋祁向仁宗辭行,從開封再次出發(fā),沿今隴海線西行。據(jù)《益州謝上表》:“十月過闕下,又奉詔旨,許朝見面賜訓敇。自見逮辭凡一月?!?[1]卷三八可知十一月再次出發(fā)。
嘉祐二年(1056)正月新歲,在羈旅中,有詩《途中新歲憶三城兄長相公》寄兄宋庠而述思家之情。三城,即河陽三城,宋庠此時正守河陽,故代指庠。詩中有“馬上逢元朔,匆匆記物華” [1]卷八句。元朔,即正月初一。自十一月開封出發(fā),至新年,一月有余,宋祁仍在旅途中。從其留存詩文看,還未過秦嶺。宋祁此番入蜀似乎并不急于上任,進取之心逐漸消退。宋庠以《和子京旅況》和此詩,仍勉以國事為重。
嘉祐二年春,沿今隴海線西行至澠池。作詩《澠池道中》。澠池在今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北與山西省交界。宋時澠池屬河南府,在洛陽到陜州之間。往西是崤山、函谷關。詩言“紫動林梢已放春” [1]卷一四則此時已是早春。宋祁此時年已六十歲,故又言“自笑衰翁應分定” [1]卷一四。
繼續(xù)西行,過陜州,訪處士魏野舊隱,贈詩魏野之子,會官牒促上任。有詩《次陜郊》。詩中有“驚風吹客夢,西落劍南天” [1]卷六句,知詩作于受詔移益州之后。陜州,屬永興軍路,與河南府接壤,治陜縣。由“官牒見嬰纏。遽傳非久舍” [1]卷六句,則明朝廷催促上任。又有《題著作魏仲先隱墅》。魏野,字仲先,原為蜀人,后遷居陜州。自筑草堂于郊野,讀書詠詩,不求仕進。天禧三年十二月卒。魏野卒時至此已三十七年,故詩中“白楊風老幾尋枝”句下自注曰:“仲先去世三紀有余?!?[1]卷一六又有詩《贈清逸魏閑處士》,魏閑乃魏野之子。
西行入華州,游西溪河。有詩《華州西溪》。華州,屬永興軍,在陜州之西,京兆府之東。西溪,渭水南岸支流,在今陜西省華縣西。詩題下自注:“在路左百步?!眲t宋祁非刻意游西溪。
到達長安,睹唐朝舊物,感古今之變。詩《長安道中悵然作三首》其一有:
“樹老經(jīng)唐日,碑殘刻漢年。便須真隕涕,不待雍門弦。”其二有:“宮破黃山在,城空北斗移?!逼淙校骸澳仙讲桓纳Ч藕尴嗳?。” [1]卷一二長安,宋朝時為京兆府治地,屬永興軍,唐朝舊都。老樹、殘碑、破宮、南山等引起詩人無限的歷史興亡之感。宋祁在長安所作的詩還有《過玉蓮湯》?!坝裆彍痹O在長安宮中。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卷下“錦雁”條有對玉蓮湯有描述:“奉御湯中,布以文瑤密石。中央有玉蓮湯,泉涌以成池,又縫錦繡為鳧雁于水中。帝與貴妃施钑鏤小舟戲玩于其間。宮中退水出于金溝,其中珠纓寶絡流出街渠,貧民有所得焉?!盵4] 54
繼續(xù)西行,到達鳳翔?!堕_元寺塔偶成題十韻》作于游鳳翔開元寺時,詩有:“集福仁祠舊,雄成寶塔新。經(jīng)營一甲子,高下幾由旬?!?[1]卷二〇開元寺,在鳳翔府鳳翔縣?!洞笄逡唤y(tǒng)志》卷一八四“陜西鳳翔府二”:“開元寺在鳳翔縣城內北街,唐開元元年建,寺內亦有吳道子畫佛像,東閣有王維畫墨竹。”[5]卷一八四詩中“經(jīng)營一甲子”句下自注:“自至道乙未經(jīng)始,至至和歲乙未告成。” [1]卷二〇則寺塔成于至和二年(1055),宋祁到此地時,寺塔建成不久。
過唐九成宮故地。作詩《擬杜工部九成宮》。《杜詩詳注》卷五《九成宮》注:“《唐書》:九成宮在鳳翔麟游縣西五里,本隋仁壽官。貞觀間修之以避暑,因更名焉?!盵6] 386九成宮位于鳳翔麟游縣,則宋祁過鳳翔時游此地。宋祁詩集中有多篇擬杜、和杜詩。除此篇外還有《擬杜子美峽中意》《和賈相公覽杜工部北征篇》等。
自鳳翔折往南,翻越陳倉二里山、梁泉御愛山。有詩《曉過二里山》。二里山在陳倉驛附近。陳倉驛在陳倉縣城。陳倉縣,屬鳳翔,治所在今陜西寶雞市東二十里渭水北岸,唐宋時陳倉縣已移治今寶雞市,并改名寶雞縣?!对涂たh圖志》卷二:寶雞縣“本秦陳倉縣,秦文公所筑。因山以為名,屬右扶風。大業(yè)九年,移于今理,在渭水北。乾元二年改為寶雞,以昔有陳寶鳴雞之瑞故名之?!盵7] 42詩有“黎明走蒼山”[1]卷六可見旅途之辛苦。接著又翻越御愛山。有詩《御愛山》?!斗捷泟儆[》卷六十九“鳳州”條:“御愛山,在梁泉縣松陵堡之側。唐韋莊《入蜀記》云:大散嶺之北。唐僖宗巡幸歷山下,愛玩不能去?!彼纹畲嗽姵藢τ鶒凵诫U要地勢的描寫外,也未忘對僖宗的議論。
繼續(xù)南下,到達大散關。有詩《散關》?!斗捷泟儆[》卷六十九“鳳州”條:“大散關,在梁泉縣。係極邊,為秦蜀要路?!?[8] 1213大散關位于今寶雞市渭濱區(qū)二里關西的大散嶺上。大散嶺是嘉陵江與清姜河的分水嶺,為秦嶺主脊。大散關乃“川陜咽喉”,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詩中“關存不置吏”“今為有道廢” [1]卷七隱含著對盛世的贊頌。
三、大散關至成都
過大散關后,宋祁沿著古蜀道一路南行,經(jīng)黃花驛、三泉縣、利州朝天嶺,嘉祐二年(1056)二月一日到達利州治所。其后經(jīng)望喜驛,過劍門、梓橦,二月二日到達綿州。再經(jīng)羅江驛、漢州,于二月上旬到達成都,二十日領州事。
出大散關,沿嘉陵江上游西南行,到達鳳州梁泉縣黃花驛道。有詩《黃花道》。詩言“錦官何日到,菖葉已催耕” [1]卷一二當作于益州到任之前,且盼望早日到成都?!斗捷泟儆[》卷六九“鳳州”下有“黃花驛”,則黃花驛在鳳州?!短藉居钣洝肪硪蝗摹傍P州”梁泉縣條:“廢黃花縣在州北六十里,本漢故道縣地,今縣即梁泉縣之梁道鄉(xiāng)?!盵2] 2628
繼續(xù)南行,到達三泉縣,游龍洞。作詩《三泉縣龍洞洞門深數(shù)十步呀然復明皆自然而成》。三泉縣,北魏正始中置,以界內三泉山名,北宋時長期直屬京師,其地與利州、興元府接壤,在今四川廣元市東北?!堕L編》卷八:乾德五年“五月庚寅,詔興元府三泉縣直隸京師?!盵9] 194宋祁所作此詩后來經(jīng)利州路轉運使刻石?!赌芨凝S漫錄》卷一一“宋景文詩盡龍洞之景”條:“三泉龍洞,以山為門,深數(shù)十步,復見天日及山水之秀。蓋自然而成,非人力也。宋景文公賦詩云……曲盡龍洞之景。利路漕為刻石,仍以石本寄公?!盵10] 329
繼續(xù)南下,到達朝天嶺。作詩《朝天嶺》。朝天嶺在利州北部,離三泉縣不遠?!斗捷泟儆[》卷六六“利州”:“朝天嶺,在州北五十里,路徑絕險?!盵8]P1156詩言“萋萋芳草意,無乃為王孫” [1]卷九景色雖美,而詩人不得不趕路。
繼續(xù)南行,于嘉祐二年(1056)二月一日,止宿利州治所綿谷縣,此時桃李花已盛開。有詩《二月一日次利州見桃李盛開》。宋祁到達朝天嶺時已進入利州境內,此時所“次”當為利州治所綿谷縣。綿谷縣故址在今四川廣元市利州區(qū)嘉陵江東岸?!短藉居钣洝肪硪蝗澹骸袄?,益州郡。今理綿谷縣?!盵2] 2646
南行,至望喜驛,見嘉陵江。作詩《次望喜驛始見嘉陵江得予友天章張文裕西使日詠嘉陵江詩刻于館壁有感別之嘆予因戲答二章他日見文裕以為一笑》二首。北宋置望喜鎮(zhèn),在今四川廣元市西南昭化鎮(zhèn)南。唐朝已于此置望喜驛,元稹有《望喜驛》詩?!斗捷泟儆[》卷六十六“利州”條有“望喜驛”,并引李商隱《望喜驛別嘉陵江水二絕》詩。宋祁在詩中以美景安慰懷歸之情,而懷歸之心愈顯。
向西南方向前行,進入劍州,至劍門。有詩《次劍門》。詩有“春風來迥野” [1]卷八則此時早已入春。《初入蜀州閣道作》詩亦作于此時。劍門,在今四川劍閣縣北六十里劍門鎮(zhèn)。其地勢險要,乃兵家必爭之地。
西南行,至梓潼,訪張亞子廟。詩《次梓潼》有“行行芳序深” [1]卷八句,知此時春色已濃。梓潼屬劍州,在今四川梓潼縣。詩《張亞之廟》題下自注:“今封英顯王?!痹娪校骸颁疅o時腐,英名相與俱?!?[1]卷八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九○《郊社考》卷二三:“英顯王廟,在劍州,即梓潼神張亞子。”[11] 823《長編》卷四九:咸平四年七月,“丙子,封劍州梓潼神濟順王為英顯王?!盵9] 1066可知宋祁過梓潼曾訪張亞子廟。
繼續(xù)向西南行,二月二日,到達綿州,人困糧乏,幸友人接濟。宋祁文《王侍讀啟》:“二日次左綿,枉饗人肅給。嗣餉醪筍,皆濟所乏,感愧無喻?!?[1]卷五三左綿指綿州。杜甫《海棕行》詩云:“左綿公館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背鹫做椬ⅲ骸熬d州,涪水所經(jīng),涪居其右,綿居其左,故曰左綿?!盵6] 922綿州地近成都,二日當指二月二日,是月二十日祁已領益州事。
西南行,止宿羅江驛,題詩于驛之翠望亭?!额}羅江翠望亭兼簡西游君子》即所題詩。羅江,縣名,屬綿州。治所在今四川德陽市東北五十里羅江鎮(zhèn)??h治內有羅江驛,唐時已設,唐彥謙有詩《羅江驛》。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五一:羅江縣“左水自安縣來,右水自綿州來,合于縣之東北,蹙成羅紋”[12]卷五一,故名羅江。陸游《羅江驛翠望亭讀宋景文公詩》詩云:“宋公出牧曾題壁,錦段雖殘試剪裁。”[13] 281知至南宋時宋祁所題詩仍存。
繼續(xù)往西南,到達漢州時,游房公湖。作詩《漢州房公湖》。漢州,與成都相鄰。房公湖在漢州,宋祁過漢州,游之?!斗捷泟儆[》卷五四“漢州”條:“房公湖,又名西湖?!盵8] 967房公湖乃唐代名相房琯貶漢州刺史時所建,詩中流露出對房琯的敬仰之情。又《漢南州按行江涘以詩見寄》詩有:“凈練寒江供望闊,赤萍圓日對吟低。輕筒絡繹傳清唱,知在春煙幾曲溪?!?[1]卷一八言“寒江”、“春煙”與宋祁至漢州時之時節(jié)合,詩亦當作于此時。
到達成都。嘉祐二年二月二十日,領益州事。《益州謝上表》:“昨被嘉祐元年八月詔書,授臣吏部侍郎,仍舊職,移知益州?!越衲甓露疹I州事。” [1]卷三八宋祁到達成都應在領州事之前,然具體日期不可考。
嘉祐三年(1058)十月,王素知成都,宋祁被召還待闕,其在蜀約一年九個月。
四、結語
宋祁自嘉祐元年(1056)八月詔移益州,到嘉祐二年(1057)二月上任,歷經(jīng)長達七個月。調任時宋祁已經(jīng)五十九歲高齡,行動多有不便,而定州到益州又路途遙遠,山路險峻。宋祁自接到移知益州詔書后,于九月上旬解定州職,一路南下,九月九日已到澶州衛(wèi)南,十月抵達開封。面見了仁宗皇帝,滯留開封月余重新出發(fā),一路西行,經(jīng)澠池、陜州、華州,到達長安,再往西進入鳳翔縣。又自鳳翔折往南,翻越二里山、梁泉縣御愛山,過大散關。出大散關后,沿嘉陵江上游西南行,經(jīng)梁泉縣黃花驛,到達三泉縣,繼續(xù)往南翻越利州北部朝天嶺,到達利州治綿谷縣。再往西南行,經(jīng)利州望喜驛,過劍門,經(jīng)梓潼縣,嘉祐二年(1057)二月二日,到達綿州。再經(jīng)羅江驛,過漢州,約二月上旬到達成都,二月二十日領益州事。
參考文獻
[1] 宋祁.景文集[C].湖北先正遺書本.
[2] 樂史.太平寰宇記[M].中華書局,2007.
[3] 朱弁.曲洧舊聞[M].中華書局,2002.
[4]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M].中華書局,2006.
[5] 潘錫恩,穆彰阿.大清一統(tǒng)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仇兆鰲.杜詩詳注[M].中華書局,1979.
[7]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中華書局,1983.
[8] 祝穆.方輿勝覽[M].中華書局,2003.
[9]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中華書局,2004.
[10] 吳曾.能改齋漫錄[M].中華書局,1960.
[11] 馬端臨.文獻通考[M].中華書局,1986.
[12] 曹學佺.蜀中廣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 錢仲聯(lián).劍南詩稿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