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靜敏+黃楷
景德鎮(zhèn)是我國南方的一座小城市,這里雖不起眼,卻人杰地靈,擁有著1800多年的文化底蘊。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這里產的青白瓷質地優(yōu)良,遂以皇帝年號改名為景德鎮(zhèn),并沿用至今。這座城市的人們靠著神奇的高嶺土繁衍生息幾千年,在這里,幾乎人人懂瓷,每個人都與陶瓷有著或大或小的關系。陶瓷就像是這座城市的心臟,將這里的人們緊密相連?,F(xiàn)如今,許許多多懷著熱愛陶瓷的學生、畫家、國內的、國外的以及各行各業(yè)的人們來到這里,研習技藝并且不斷創(chuàng)新,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
在這里,我只是瓷都萬千瓷藝人的一份子,也在為了創(chuàng)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而努力著。自從瓷器被人類燒制成功后,對瓷器的裝飾就在探索改良中不斷地進步,大體上可歸納為“胎裝飾”、“釉裝飾”、“彩裝飾”三種方式,三種方式相互結合,就構成不計期數(shù)、多姿多彩的瓷器制品。在眾多陶瓷種類中我比較鐘愛釉上彩瓷,釉上彩瓷裝飾性強,畫面飽滿,色彩鮮艷,深受大眾喜愛。下面就來談談這個釉上彩瓷的種類和主要題材。
釉上彩,淺顯來說就是在燒成的胎瓷上進行彩繪,再二次入窯燒制的一種技法。釉上彩瓷又分為粉彩瓷、五彩瓷、琺瑯彩瓷、青花加彩瓷以及色地描金瓷。較為常見也是大眾比較熟知的就是粉彩瓷了,粉彩瓷又名軟彩,是在五彩和琺瑯彩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裝飾手法。而五彩又是從低溫色釉發(fā)展而來,主要是加入一定量的牙硝,降低了彩燒溫度,使得其顏色和輪廓不會走樣。那么這三者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簡單的說,五彩硬,粉彩軟,琺瑯彩油。工藝角度分,五彩強烈,粉彩柔和而琺瑯彩靚麗。粉彩改變了五彩的生硬色調,先填一層“玻璃白”,再用所需的色料在玻璃白上進行描繪,可以辨別明暗,渲染接色使每一種顏色都有豐富的層次,粉彩的顏色更加柔和而且俊雅。在技法上,五彩是單線平涂,而粉彩是沒骨畫法。而琺瑯彩是根據(jù)外國油畫技法清三代新配置的特殊材料,用于御制器物,沒有民窯。琺瑯彩主要是借鑒了銅胎琺瑯的彩繪方法,并且加入少量的砷為乳濁劑,琺瑯彩的發(fā)展擴大了釉彩的彩種,促進了粉彩的形成。在顏料上,粉彩除襲用傳統(tǒng)彩料外,還創(chuàng)造了幾種顏料,胭脂紅、豇豆紅、洋綠、洋黃、洋白等顏色。
粉彩瓷的工藝復雜,燒制難度大,燒成率較低,這直接導致了粉彩瓷價格的走高。一般繪制粉彩有以下幾個步驟:打圖、升圖、做圖、拍圖、勾線、填色、洗染、結果。其中,從打圖到拍圖都是屬于一個設計起稿的過程。當要裝飾一件瓷器的時候,首先要根據(jù)這件瓷器的用途和不同的器型,考慮適合的內容和構圖進行裝飾,先用淡墨水勾出初步輪廓,叫做“打圖”。再在淡墨線基礎上用濃墨仔細描上一道,去粗取精,并把細節(jié)交代清楚,使形象肯定下來并提高一步,作為正式繪制時的定稿,所以叫做“升圖”。然后用拍圖紙經過打濕,做成適合的大小形狀,把描過濃墨的圖樣從瓷器上拍印下米,故稱“做圖”。接著再把這張印有墨線的圖紙轉拍到同一器型正式要繪制的瓷胎上去,同時可拍印多件,即叫做“拍圖”。在紋飾繪制的過程中,對粉彩繪制的油性、料性的掌握至關重要,如若用油過多,則會導致線條模糊不清,分叉等問題;又或者用油太少會導致線條斷斷續(xù)續(xù),干癟等問題,于是乎,油的用量必須拿捏得當。
適宜的油料畫出的線條,淡、細、柔、勻、俏,且富有彈性,表現(xiàn)畫意恰到好處,料色的濃淡視畫面上的油和料的多少來定。粉彩的描繪、著色技法是比較復雜細致的,一般為畫、彩、填、洗、扒、吹、點等技法。首先是畫,畫主要是用油料畫出形象、輪廓和線條。畫線是表現(xiàn)形象的主要手段,畫線所用的顏料,基本上有珠明料、西赤、艷黑、麻色四種。生料用乳香油調成,畫時用筆蘸油打料,至濃淡調配適度。最深為濃料,一般多用于畫古彩,而畫粉彩多用二濃料和淡料。第二個是彩,畫好線條,待干后,即可彩料。把所畫的物象彩出濃、淡、深、淺、明、暗、轉折,如中國畫的暈染,使畫面更加生動自然。彩色時用兩支雞毫筆。一支蘸料,一支筆尖上稍蘸老油。先把油料填入畫面,用油彩筆漸次彩勻。然后是填,填色前用雪白粉,在畫面上輕擦一次,擦去油污,保護線條,并易于填色,填色順序,一般為先填玻白、底色,后填正色。填色有平填和接填,平填是整個一大塊畫面都填一種顏色,由于各種顏料制造工藝的不同,填色前和燒成后的呈色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別很大。然后是洗,填色以后,再進行洗染。首先把玻白填好,玻白要填得平整均勻,不能過厚,厚了燒后會產生顏色渾濁不清,有時甚至使顏色脫落。之后是扒,這個只適用于精細的花蕊、枝莖的刻畫,是用鐵針或竹針扒莖紋等精細部位。然后再吹,吹就是用特制的吹管吹色,以達到某種特殊的效果。最后是點,是根據(jù)洋紅的性格,用水在薄薄的玻白上點拓,效果很好,因為瓷器不吸水,填上一層薄薄的玻白,待干后,使它稍有一點吸水能力,用洋紅在上面點拓。
釉上粉彩裝飾較多的題材是花鳥和人物?;B畫與花鳥裝飾同根而生,相互影響?;B畫的分類有很多,凡以花卉、花鳥、魚蟲等為描繪對象的畫,都可以稱之為花鳥畫。在花鳥畫中,比較常見的題材就是梅蘭竹菊了,梅蘭竹菊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梅是凌寒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蘭是空谷幽放,孤芳自賞,香雅怡情,是為世上賢達;竹是篩風弄月,瀟灑一生,清雅澹泊,是為謙謙君子;菊是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是為世外隱士。它們四者的共同特點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tài),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為背景的。大凡生命和藝術的“境界”都是將有限的內在的精神品性,升華為永恒無限之美。
人物畫也是一個大門類。其出現(xiàn)比山水和花鳥都要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無論中外,在早期繪畫的發(fā)展史上,都以人物畫為主,而且都為宗教或政治服務。我國的人物畫與西方大不相同,我國注重神情和感覺,西方則重視光影的變化,要求逼真。所以人物畫是否應該畫的像是我國從古至今的一個悖論。受文人畫家影響較大的寫意畫派是自古人物畫的主流,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即以狂草的筆意,畫出深具禪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畫家梁楷發(fā)展減筆人物畫,開拓新風氣,而且創(chuàng)造了大筆潑墨法,成為寫意人物畫的代表性畫家,其作品“潑墨仙人圖”、“李太白行吟圖”等皆運用豪放而簡潔的筆墨,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神韻。雖然我國傳統(tǒng)繪畫在人物比例方面也有一些規(guī)范,如“立七、坐五、盤三半”和“三庭五眼”,但總體來看人物畫在外形方面是失真的,不像西方繪畫造型科學嚴謹,當然有文化觀念的差別。再有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中的群像比例是以身份和等級來確定的,例如群像中的皇帝又高又大,而身邊的侍從又矮又小。
國畫與陶瓷繪畫的區(qū)別還是比較大的,陶瓷裝飾不管是在用料還是燒制過程以及結果率都是能體現(xiàn)其難度的,有些作品即使畫上去的顏色令人滿意,假若溫度的把握沒有拿捏好,還是會使得作品失敗,所以,一件好的釉上彩瓷作品十分難得。但是,即使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有著這樣那樣的困難,我也一定會想辦法克服,堅持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和千萬瓷藝人一起聆聽千年瓷路足印,觸摸陶瓷發(fā)展律動。